? 西華師范大學 李曉宇
UbD理論是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學設計,由格蘭特和杰伊提出,“逆向”體現在將教學評價置于教學活動之前.同時,理論提供了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即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階段一,強調提煉單元的大概念以及基本問題;階段二,強調評估證據來源于真實性任務中學生的表現;階段三,強調教學要基于目標,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層次理解及遷移運用.基于此,以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第二冊“數列”單元為例進行逆向設計.
要素分析是數列單元逆向設計的基礎,在其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提煉大概念、基本問題等.階段一基于課標、教材對數列單元進行學情、教材、重難點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數列單元要素分析
基于對要素的分析以及參考課程標準等,提煉出大概念即數列是一類特殊的函數,同時利用基本問題來架構目標,即思考成套相互關聯的問題,激發對問題的持續探究,同時與已有經驗建立有意義的聯系[1].如表2所示.

表2 確定預期結果
階段三需要思考“什么樣的表現能表明學生已經達到了要求?”“什么樣的證據表明學生思考了基本問題?”如表3所示.

表3 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階段四(如表4所示)中,需要吸引性和有效性的學習活動和教學,喚起和產生預期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使表現性行為成為可能.同時利用UbD理論中的WHERETO要素(其中W為學習方向、H為吸引、E為體驗和探索、R為反思、E-2為評價、T為量身定制、O為組織)[1]優化我們的設計,將其滲透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

表4 設計學習體驗
UbD理論中的“逆向”“理解”“大概念”“基本問題”等思想為單元教學設計與實踐提供了指導與參考,同時理論也適用于單元下的課時教學,這樣的教學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在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階段,注重評價主體與方式的多樣性,強調真實情境中學生的真實表現,多維度地搜集學生達到預期理解的證據,這些與課標的要求一致;在設計學習體驗環節,更關注學習者,關注他們的興趣,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落實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