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教育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漸增強,我國教育也進入著重發展素質教育的新時期。在全方位努力推動素質教育的當下,學生的綜合素質標準不再僅限于追求學習成績,小學生的品德修養越來越受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關鍵載體,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認同
當下的小學生多數為10后,其成長階段正是我國高速發展的時期,大數據與新媒體充溢著其童年生活,部分學生難以分辨優劣信息,以至出現褻瀆民族英雄、輕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為。小學道法課教師應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并強化學生以積極、肯定態度領悟英雄及榜樣人物的良好品質,激發其內心深處的愛國主義情感認同。①
(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社會整體中,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教師除了關注他們天生的自然屬性,也應注重培育其社會屬性,為其在社會環境中的良好成長打下堅實基礎。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夠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心,讓他們積極地行使權利,同時自覺承擔責任,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要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就應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但因生活閱歷的有限,小學生無論在社會經驗或是人格修養上都需不斷積累與涵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有助于幫助學生糾正不當觀念,從而提升品德素養。
(四)促進文化繼承和發展
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愛國主義元素,能夠讓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和體會歷史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心,進而積極地弘揚傳統文化,逐步成長為推動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并擴大其影響力的新時代青年。
(一)教師對教材解讀偏淺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日常教學中,教師的教法仍局限于傳統模式,側重對教材知識點的傳授,缺乏“融會貫通”。加之部分教師忽視了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意識的時代要求,只講授課本上的一些表面內容,未深度喚醒學生內心深處飽含的愛國情感。所以,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的教學過程乏味無趣,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嚴重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影響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此外,在實踐教學環節,部分教師授課的內容僅限于教學大綱的范疇,未積極拓展愛國主義的深層意義,致使學生難以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的本質與內涵。上述這些問題不但制約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發揮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作用,還阻礙了小學生愛國情懷的培育,因此,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二)教師和家長對這門課程不夠重視
受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部分教師只想著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忽視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科研,家長也更傾向于讓自己的子女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主科考試成績上去,使一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步履維艱,甚至連基本授課時長都難以保證,更遑論利用該課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了①。
(一)提升小學生的政治認同與歸屬感
培育學生的愛國意識關鍵在于要使他們擁有對國家的歸屬感,若是連自己國家的基本政體都不了解,將很難對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日常授課中,教師要逐步使學生從思想上明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深化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的教學為例,老師可為學生先播放一段相關歷史影片以激發其學習熱情,之后再結合視頻進行課本內容的學習。此外,也可將真實案例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加深學生理解。
(二)通過豐富教學方法打造互動課堂
為了突破小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知局限,教師需通過教材情境設置加深學生的理解,以課堂中師生的深度互動引導學生以身臨其境的切身感受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與意義。情境教學的構筑可借助兩種方法,即“現場式教學”及“多媒體教學”,通過實地考察歷史遺址或觀看歷史影像資料等方式,強化學習效果。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我國在各發展階段獲得的重大科研成就的紀錄片,并要求他們結合具體內容來全面理解什么是愛國主義精神。
還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9課“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及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等內容的學習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歷史博物館、戰爭遺址等,并探訪革命前輩、老戰士,傾聽他們的英雄事跡,使學生能通過生動的真實故事、豐富的歷史遺跡,體驗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全面提升道德修養。教師還可讓學生記錄下自身的感悟,并通過制定行為準則與學習目標,使其堅定地將愛國情感付諸行動。此外,教師在培育小學生道德素質的過程中,還可用愛國主義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制定以“回報祖國,努力學習”為題的學習競爭計劃,定期開展相關成果展示,讓小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學業責任,將做好每件事與愛國精神相融合,激發學習動力。①
(三)結合課本和歷史,拓寬愛國視野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是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心智而精心設計的,所以教師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需緊扣教材,并兼顧學生個體差異性,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比如,將章節內容與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培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正確認識。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的內容為例,教師可用清政府時期鴉片導致國民身心受損與國家戰斗力衰退等歷史教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在此背景下出現的林則徐虎門銷煙之舉,展示其為國家利益而生死無畏的精神。以林則徐所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
還是以“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課為例,教師可設定以“錢學森”為主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借助視頻,了解錢老年青時為建設新中國毅然舍棄優裕生活的事跡,激發學生的共鳴,加深愛國之情。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入以“岳飛”為主題的任務講授,使學生理解愛國精神的深刻意義,并且借助“精忠報國”等故事,使學生迅速體會到愛國主義思想對個人成長的推動作用。
(四)落實生本教育觀念,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意識
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在于不僅讓學生借助課本來學習愛國知識,更要其親身體驗,領悟“國家與民族”的含義。教師的引導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應引入生本教育思想,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起來,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力。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7課“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后可安排學生參觀少數民族文化展廳,亦可邀請班上的少數民族同學介紹本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等。通過上述方式,學生能深切感受到祖國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要尊重不同民族同胞的信仰和生活習慣。因此,采用自主、深入、互動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領悟愛國主義精神與集體團結互助的結合,可以觸動他們對民族共存、同命運的情感。②
綜上所述,新時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是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體現,教師需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此外,教師還應遵循生本教育理念,將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活動融合,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增強其愛國主義意識。
注釋
① 阿依努爾·庫爾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厚植策略》,《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2年第8期,第46—48頁。
① 吳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厚植策略》,《當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8期,第147—149頁。
① 張書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如何厚植愛國主義教育》,《家長》 2019年第2期。
② 張莎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策略探討》,《中外交流》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