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肖剛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新型政黨制度;民主黨派;協商民主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生發于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銘刻著鮮明的中國印記,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①。2023年1月16日,習近平同黨外人士座談并共迎新春時指出,各民主黨派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第一位的政治責任就是“傳承政治薪火、深化政治共識,始終保持同心同德、團結奮斗的政治本色”②。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各民主黨派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深入把握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邏輯、政治邏輯與獨特優勢,不忘合作初心、共擔時代使命,把這一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
一、制度緣起: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邏輯
習近平指出,政治制度“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①。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團結協作,基于中國國情嘗試進行政權建設、結束國民黨專政的必然結果。新中國成立后,這一制度雖然經歷了短暫的曲折發展階段,但得到及時調整和恢復,在新時代繼續迸發新的蓬勃生機。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萌生與確立
新型政黨制度源于中國政黨政治的歷史實踐。近代以來,一批有識之士試圖革新政治制度以挽救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但是,無論是戊戌變法時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所主張的君主立憲制,還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革命先驅試圖效仿的西方多黨制,都因不符合我國國情而宣告失敗。中國共產黨主張團結所有進步力量、建立民主聯合陣線以形成巨大合力,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雖因蔣介石背叛革命而導致合作破裂,但北伐戰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彰顯了民主聯合陣線所蘊含的巨大力量。
“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935年,中國共產黨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當時的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等組織的積極響應。瓦窯堡會議后,中共中央努力向國民黨上層人士和軍隊將領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逐步將“抗日反蔣”政策轉變為“逼蔣抗日”政策,得到了張學良、楊虎城等國民黨將領的積極支持和配合。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爆發及其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有力促進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為了早日實現國共合作抗日,7月15日,中國共產黨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的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談話,事實上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這一系列事件宣告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抗日戰爭時期,民主黨派對中國共產黨政治路線、抗日政策的了解越來越多,同共產黨的合作也越來越廣泛。在中國共產黨的促成下,1939年11月,部分出席國民參政會的黨派領導、無黨派人士等秘密建立“統一建國同志會”,這是民盟的前身。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紛紛譴責國民政府的暴行以聲援中國共產黨。同年,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后改稱為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后改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及部分無黨派人士在重慶組成民主政團同盟,要求實現民主政治,反對國民黨專政及對日妥協。這促使國民黨頑固派加緊了迫害民主人士的步伐。1944年底,中共提出通過和談解決國共關系的主張,呼吁組建民主聯合政府,重慶各界民主人士召開集會,民盟也發表通電、宣言,聲援中共。雖然這些合作囿于現實沒有實現既定目標,卻促進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彼此了解。中國共產黨還在抗日根據地內構建“三三制”政權。“三三制”政權,即在參議會和政府里,共產黨員和進步分子、中間勢力各占三分之一。通過彼此之間的團結合作,構建“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聯合專政”①。這為新中國正式實行新型政黨制度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中央發表宣言,要求國民黨“承認各黨派合法地位”②,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雖然部分民主黨派領導人幻想過走“中間路線”,但最終認清現實向中共靠攏。1946年1月,舊政協會議召開,民盟與中共代表團訂立雙方在重大問題上要事先交換意見、達成共識的“君子協定”,其他諸如民建(中國民主建國會)、民進(中國民主促進會)等也呼吁結束國民黨獨裁統治,實現和平統一,配合中共反對國民黨的斗爭。會議結束后,國民黨頑固派加緊了摧殘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步伐,相繼制造了“校場口事件”“下關慘案”以及“李、聞血案”等。這使得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愈發向中共靠攏。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呼吁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等“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③,獲得熱烈響應。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由此確立。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探索和曲折發展
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應邀參加政權,新型政黨制度得到了全面貫徹和實施。1950年3月,第一次全國統戰會議明確了民主黨派的性質、作用和地位,提出了多黨間合作的方針和原則等,促進了民主黨派的健康發展。1951年2月,針對黨內外爭論民主黨派存廢問題的現象,中共中央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指示》,批評部分黨員干部存在的對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態度問題,要求協助民主黨派培訓干部、鞏固組織、提升水平。1954年12月,全國政協章程也明確要繼續協商和處理黨派合作問題。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闡述了多黨共存的好處,并提出將“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作為多黨合作遵循的基本原則,黨的八大正式將其確立為處理黨派關系的方針。在這樣良好的社會氛圍中,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加油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加速推進。同時,各民主黨派也得到了空前鞏固和發展,“總人數從新中國成立時的1.1萬余人發展到1956年年底的10萬余人”①。
從1957年開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開始在曲折中發展,“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更是遭到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各民主黨派逐漸轉型成為代表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的黨派。1957年下半年以后,一些民主黨派領導人被錯劃成右派,部分民主黨派成員遭受錯誤批判。從1959年全國政協三屆一次會議開始,全國政協會議同全國人大會議同時召開,政協委員同人大代表一起共商國是。1962年4月,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各民主黨派要在統一戰線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擔負起包括監督在內更多的責任。②“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民主黨派的活動陷入停滯,成員人數也從1956年底的10萬余人下降到1979年重新登記時的6.5余人。由于各民主黨派在長期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已經堅定了跟中國共產黨走的信念,使得他們能夠正視歷史出現的曲折,經受住了極其嚴峻的考驗,同中國共產黨一起度過了那段艱難歲月。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恢復和不斷完善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逐漸得到恢復,進入規范化、制度化發展階段。1979年10月,鄧小平在出席全國政協、中共中央統戰部舉行的招待出席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的代表大會代表的宴會上講話指出,各民主黨派已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是歷史和現實的選擇,“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③。這既在制度層面升華了以前的多黨合作,也奠定了其在新時期恢復和規范化發展的思想基礎。1982年,黨的十二大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基礎上新增“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將這一“十六字方針”作為新時期處理多黨關系的指導方針。④1986年4月,中共中央統戰部發布《關于新時期黨對民主黨派工作的方針任務的報告》中要求,為了完成新時期的總任務,要團結各民主黨派,支持并協助民主黨派提高自身建設,加強且改善對其工作的領導。1987年,黨的十三大完整提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⑤的概念。經過新時期的調整,民主黨派的發展取得極大成效,1979年重新統計時其黨派成員只有6.5萬人,1988年已達27萬人。①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部分別有用心的國家、組織等對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公然詆毀,中共中央于1989年12月發布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首次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定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②,明確了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政的內容、政治協商的形式、發揮作用的渠道等,這促使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步入規范化、程序化階段。1992年,黨的十四大將新型政黨制度正式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寫入黨章。1993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③被寫入憲法,擁有了憲法依據。
進入21世紀,黨的十六大報告總結的十條經驗中,“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④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2005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指出新型政黨制度是同國體相適應的,要求不斷完善其內容、形式以及程序,加強黨際合作共事及中共的領導地位,并將其明確規定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⑤。2007年11月,《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發布,從發展歷程、地位、價值和功能等方面對新型政黨制度進行了系統闡釋。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進一步完善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相互協作的體制機制問題。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有力地保障了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有制度可循,促進了新型政黨制度的規范化發展。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創新發展
新時代以來,新型政黨制度不僅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彰顯出獨特優勢,也為世界政治文明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⑥,強調新型政黨制度為人民政協發揮重要渠道作用提供了保障。2015年2月,中共中央頒布加強協商民主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完善政黨協商形式、加強協商機制建設。同年5月,《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頒布,明確政黨協商的主要內容、形式,以及民主黨派對中共政治監督的十種形式。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加強自身建設工作,各級黨委要予以支持。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對政黨協商的指導思想、內容、形式、保障機制等予以明確規定。
2018年3月,習近平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聯組會時首次提出“新型政黨制度”的概念,并用三個“新就新在”闡明了其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①這標志著新型政黨制度發展邁入新的更高階段。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繼續完善相關制度方法,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作用,“展現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②。2020年12月,《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印發,進一步提升了新型政黨制度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
2021年6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全面回顧了新型政黨制度產生、發展和不斷完善的歷程,強調其具有的獨特優勢和強大生命力。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揮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優勢,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合作,支持民主黨派更好履行其職能。③據統計,從2012年10月至2021年6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召開協商會、座談會等172次,其中習近平主持召開37次,就國家重大戰略性、全局性問題聽取意見建議;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重大問題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重要意見建議730余件,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吸收。④這些意見建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與其他協商民主方式有機銜接,充分體現了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魅力。
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組織得到空前鞏固和發展。據統計,截止到2022年,各民主黨派總人數達138萬余人⑤,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1.1萬人的126倍多、1979年6.5萬人的21倍多。在全國政協第十四屆23名副主席中,民主黨派有9名,占比近40%⑥;十四屆全國人大14名副委員長中,民主黨派有6名,占比超過40%①。這充分說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符合中國實際的,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政治力量,形成強大的民族合力,共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獻計獻策。
二、治國理政: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邏輯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特點鮮明,是適合中國具體國情和時代發展需要的產物。自確立以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合”文化、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等都成為其不斷發展完善的動力之源。2018年3月4日,習近平用三個“新就新在”對新型政黨制度的特點、優勢和政治邏輯進行了深刻闡釋,這對于學界解讀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邏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合作邏輯:促進中國共產黨執政與各民主黨派參政的有機統一
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伴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發展起來的,是伴隨中國人民站起來正式確立的。各民主黨派在探索救國道路上自覺而鄭重地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歷史的選擇、正確的選擇。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與各民主黨派參政的有機統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下的政黨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的。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在處理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上,政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就是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民主黨派成員積極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轉型為社會主義勞動者,樹立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理念。即便如此,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人民內部在具體利益、階層利益、思想觀念等方面仍存在差異,而民主黨派作為代表人民內部不同部分群體利益的組織,可以更好地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階層的不斷增多,中國更需要民主黨派發揮自身優勢,與中國共產黨一起凝聚起全社會力量,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
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深諳政黨政治規律和治國理政之道,秉承接受監督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自覺,同各民主黨派做良師益友。對此,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幾個黨”比“一個黨”好,并強調“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②。民主黨派通過各自黨派和人民政協等渠道對國家大政方針、國家領導人選等進行協商討論,有利于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同時,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職能,這對純潔干部隊伍大有裨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政協不斷創新完善協商方式和平臺載體,十二屆全國政協創設了雙周協商座談會,大大增加了協商的頻率,能夠對一些重要議題進行及時充分協商;新形勢、新任務下,十三屆全國政協積極拓展協商的深度和廣度,創設了遠程協商會、專家協商會。新時代以來,圍繞“國之大者”、民之關切,全國政協多次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會、雙周協商座談會、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等。這些會議的召開更好地發揮了新型政黨制度的合作功能,促進了各項決策的科學化。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①。
(二)代表邏輯:既尊重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是階級的組織,其本質特征是階級性。在西方國家,資產階級政黨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由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所控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多數人服從于這樣的統治秩序,“就造成了一種假象,好像這個少數是代表全體人民的”②。對于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偽性,列寧也曾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里的民主是一種殘缺不全的、貧乏的和虛偽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數人享受的民主。”③這樣一種虛偽的、貧乏的民主社會,其統治階級注定只能代表少數人的利益。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則與之不同。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基于構建民主聯合政府的共同目標,中國共產黨就和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中國共產黨創造性提出的“三三制”政權形式在根據地得到有效運用,保障了不同階級利益不受侵犯。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確立,新型政黨制度也得到極大發展。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指導下,新型政黨制度借鑒吸收了舊式政黨制度的優點,克服其諸多弊端,創新了民主的實現形式和政黨的相處模式。
同時,新型政黨制度的整體代表性也體現在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堅持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不僅使人民當家作主得到貫徹落實,讓人民群眾切身體會到根本利益得到維護和保證,也能使少數人的合理要求通過各民主黨派獲得反映和代表,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民主黨派成員作為多學科“綜合人才庫”“智囊團”,積極參與國家建設,既有利于凝聚共識、統一思想、統一行動、集中力量辦大事,也有利于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避免犯重大的原則性錯誤。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①。2021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中指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既尊重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能夠更好地代表不同階層、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②這表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使得多數人的利益和少數人的合理要求都能夠得到保障,這有利于將全社會凝聚成一個堅不可摧的強大整體。這正是新型政黨制度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秘訣所在。
(三)融合邏輯:實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時代發展需要的有機統一
任何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產生都離不開本國國情,都是在本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自主性建構、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自古以來,中國的君王都力求實現國家與社會的統一,士大夫階層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追求目標。“求同存異”“天下為公”“兼收并蓄”“民為邦本”
等政治文化傳統逐漸形成。“新型政黨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③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所處的外部環境極為復雜,需要一個強大的政黨將全社會的政治力量整合起來,形成建設現代化中國的強大合力。在這種客觀政治環境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新型政黨制度是契合中國具體國情和國家治理需要的“偉大政治創造”④。這一制度是對人類社會先進政治文明的吸收融合,是兼具民族性和現代性、中國特色和世界特征的現代制度形態。中國共產黨將所有政治力量集中在自身領導下,整合了新興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維持了政治秩序,促進了政治穩定。在新型政黨制度下,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直接開展政黨協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為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議政建言、發揮作用。例如,作為中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的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堅持貫徹中共中央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矢志奮斗。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①。新型政黨制度既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又規避了其固有弊端,是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政黨制度。
三、協商與包容: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優勢
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合作型政黨制度,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具有西方政黨制度所無可比擬的優勢。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時代以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順應新時代,取得新發展,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彰顯出獨特優勢,也為世界政治文明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新型政黨制度有利于擴大政治參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民主是政治文明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標志。縱觀新型政黨制度誕生、發展和完善的全過程,基于共同目標團結協作、充分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始終是其運行的基礎。正如習近平所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強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②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而民主黨派作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者”,與全過程人民民主有著天然的聯系,其生存發展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進程密切相關。
一方面,新型政黨制度匯集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涵蓋社會各階層、各界別,將社會力量吸納到現有的政治體制中,形成了強大的政治合力,實現最廣泛有序的政治參與,具有極強的代表性。眾所周知,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作為多學科“綜合人才庫”“智囊團”,廣泛有序地參與國家政權,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社會民眾參與民主的實現程度。各民主黨派聯合其各自所代表的教育界、經濟界、醫療衛生界人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國家政權,聯系其各自所在領域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成為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全國有15萬多黨外人士擔任各級人大代表,41萬多黨外人士擔任各級政協委員,大量黨外人士在各級政府及司法部門中擔任處級以上領導職務。①這充分說明新型政黨制度能最大限度地反映社情民意,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新型政黨制度創新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實現形式,真實有效地促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現。作為協商民主的制度安排,新型政黨制度是除了以選舉民主為代表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外的另一種民主實現形式。它保障了個人和組織的平等參與及話語權。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下,各黨派、各界別人士都可以參與多方面的協商,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反映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需求,并最終影響決策,使得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通過協商的方式體現出來。同時,各民主黨派積極組織各類社會調研,以其特有的專業知識為國家建設、鄉村振興服務,其提案、建議能夠反映大眾真實呼聲。從2016年開始,各民主黨派中央受中共中央委托,用了5年時間,民主監督8個中西部省區脫貧攻堅,提出很多意見建議,為脫貧攻堅取得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諸多的意見建議被黨和國家所采納,真正發揮出參政議政的積極作用。
(二)新型政黨制度有利于整合政治力量,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團結穩定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基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之所以能夠整合政治力量,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具有共同的奮斗目標。一方面,共同的奮斗目標是維系新型政黨制度有效運行的精神紐帶。新中國成立后,各民主黨派便深入參與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幫助其成員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長期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各民主黨派已經逐漸樹立擁護中國共產黨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信念。另一方面,共同的奮斗目標直接帶來了政治穩定的社會效應。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與各民主黨派所代表的不同階層的利益是一致的。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不斷提升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水平,更好地保障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權利,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所代表的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意見建議,不斷提升決策的科學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②。這就為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相比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下社會長期穩定和經濟迅速發展,兩黨制或多黨制極易導致政治不穩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西方的政黨是由不同利益團體組成、只代表部分人利益的部分利益黨,他們之間是對立的競爭關系。這決定了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兩黨制或多黨制是一種競爭性政黨制度。為了爭奪政權,各個政黨往往互相攻擊、拆臺,甚至采用違法手段,致使政府信譽掃地。政黨爭斗還會擴大社會分歧,激化社會矛盾,甚至演變為擁護各自政黨的民眾對立,導致社會沖突。這種因政黨輪替、政黨爭斗而導致的政局動蕩、社會內耗,嚴重威脅政治和諧與國家長治久安。競爭性政黨制度的這種弊端在西方發達國家都難以避免,部分發展中國家不顧自身實際、盲目照搬兩黨制或多黨制從而引發社會動蕩的現象則更為嚴重。以非洲為例,20世紀90年代,在40個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中,有30多個國家政局不穩。①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這與堅持和完善新型政黨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是為歷史和人民所證明并將繼續證明的。
(三)新型政黨制度有利于加強人民的政治認同,增強自信自立
新型政黨制度生發于中國社會的土壤中,是符合中國實際發展需要的制度。其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為指導,又涵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博采各類文明之長,展現出強大的“中國優勢”,不僅有利于加強人民的政治認同,增強自信自立,還為世界政黨政治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一方面,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脫胎于中華民族“和合”理念,彰顯了強大的文化自信。“和”的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基本理念,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和諧”的理念,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二是“和而不同”的理念,強調多元統一的整體,“以和為貴”(《論語·學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新型政黨制度將這一理念展現得淋漓盡致。中國目前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共有9個政黨,每個政黨都有憲法規定范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互不隸屬,呈現“多元化”。中國共產黨處于核心和領導地位,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但是,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是“和諧”的,不同于西方以競爭對立為特征的競爭性政黨制度。中國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不是在野黨、反對黨,而是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密友黨。在互相尊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實現政治上的聯合,由“不同”而“和”。新型政黨制度在這樣的“和合”文化中誕生發展,以其對中華優秀政治文化的繼承創新,強化了全社會的政治文化認同,彰顯了高度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完善彰顯了強大的制度自信。亨廷頓指出:“就政治發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黨的數量而是政治制度的力量和適應性。”①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作為合作型政黨制度,符合中國實際,其出發點是合作而非競爭,本質就是協商民主制度。我們探索建立的處理政黨關系的“十六字方針”,為世界各國政黨交往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政黨關系理論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表明實現民主政治的形式和處理政黨關系的制度安排是可以不定于一尊的。
2023年3月,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圍繞“現代化道路:政黨的責任”這一主題進行深入交流,達成廣泛共識。習近平發表了主旨講話并強調:“中國共產黨愿繼續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一道,開展治黨治國經驗交流,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上闊步前進。”②這正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處理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其他國家政黨關系方面的生動實踐,彰顯了我們強大的制度自信。新型政黨制度所釋放的強大影響力,充分說明其對于推進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推動人類政治文明發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新型政黨制度的定型內嵌著中國政黨制度生成的歷史與政治機理,其制度化過程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進程息息相關。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日漸成熟,為當代世界政黨政治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也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新模式。作為中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新型政黨制度“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③。
(責任編輯 梁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