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 劉玉芹 魏柯香 胥萍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1.兒童功能檢查科;2.超聲科,甘肅 蘭州 730000)
新生兒健康依舊是全球關注的問題,為提高新生兒健康水平,我國將“新生兒規范化訪視率保持在90%以上”作為重要措施之一[1]。新生兒保健是當前兒科工作的重點,而評估生長發育是新生兒保健的必要步驟,也是營養支持和臨床護理的關鍵[2]。有研究發現新生兒的生長發育與神經系統的發育密切相關[3]。而影像學檢查對于神經系統發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腦,很少報道對新生兒脊髓、椎管發育方面的研究。因新生兒椎骨未完全骨化[4],超聲不僅能夠清晰地顯示椎管及其內部正常結構[5],并且被認為是篩查新生兒脊柱可疑異常的首選影像學檢查[6]。床旁超聲作為一種便捷、無創、實時的檢查方法,其評估不同胎齡新生兒的脊髓和椎管發育的報道少見。因此,本研究應用床旁超聲測量不同胎齡新生兒的脊髓和椎管前后徑,并分析其與臨床資料(母親的分娩次數、生產方式、新生兒的胎齡、性別、出生天數、身高、體重、頭圍、胸圍)之間的關系,探究早期新生兒脊髓和椎管前后徑隨胎齡的發育規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2年1月—8月蘭州大學第二醫院125例新生兒按其胎齡[7]進一步將新生兒分組:32~36+6周為早產兒組30例,37~38+6周為早期足月兒組39例,39~40+6周為完全足月兒組56例。納入標準:①新生兒胎齡32~40+6周,體重>1.5 kg,出生第二天行床旁超聲檢查[8]。②Apgar評分≥8分。排除標準:①母親孕期長期服藥史。②存在出生缺陷、中樞神經系統疾病。③脊柱超聲異常(如中央管囊性擴張)。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A-45),并獲得新生兒家屬的知情同意。
1.2 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產婦的分娩次數(初產婦、經產婦)、分娩方式(順產、剖腹產)、新生兒的胎齡、性別、出生天數、生長發育指標(身高、體重、頭圍、胸圍)。
1.3 超聲數據采集 脊柱超聲檢查采用PHILIPS CX50超聲儀器12-5 MHz高頻線陣探頭。操作期間嚴格遵守院感要求,一患兒一消毒。圖像采集由工作經驗>5年的超聲醫師進行。圖像采集時,新生兒處于俯臥位,采集脊柱矢狀位圖像[9]。矢狀切面不僅更容易計數椎體,而且同一切面內可以顯示多個椎體及椎管內結構。為清晰完整地顯示椎管周圍及內部結構,圖像深度一致調至3.5 cm。測量每個新生兒頸椎(C4、C5、C6)、胸椎(T6、T7、T8)和腰椎(脊髓膨大處、L1、L2)脊髓和椎管的前后徑[10],求得各節段的平均值后,分別記錄為頸椎、胸椎、腰椎脊髓和椎管的前后徑。

2.1 臨床資料比較 3組間比較發現分娩方式、身高、體重、頭圍、胸圍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經事后檢驗發現,足月兒組的身高、頭圍、胸圍較早產兒組均有明顯差異性(P<0.001),但足月兒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的臨床資料比較
2.2 3組新生兒脊髓和椎管前后徑比較 與早產兒組相比,完全足月兒組與早期足月兒組頸椎、胸椎、腰椎脊髓和椎管前后徑均明顯增加(P<0.05),見表2。完全足月兒組的脊髓前后徑與胸椎、腰椎椎管前后徑大于早期足月兒組(P<0.05),但頸椎椎管前后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3組新生兒間頸椎、胸椎、腰椎脊髓和椎管前后徑比較

表2 3組新生兒脊髓前后徑比較
2.3 脊髓和椎管前后徑與臨床資料的相關性 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全部新生兒的脊髓和椎管前后徑與胎齡、身高、體重、頭圍、胸圍呈正相關(P<0.05,Bonferroni校正),見圖2A。早產兒組頸段、胸段、腰段脊髓前后徑與胎齡正相關(r分別為0.698,0.743,0.639,P<0.05,Bonferroni校正),頸椎及腰椎椎管前后徑與胎齡也呈正相關(r=0.738,0.624,P<0.05,Bonferroni校正),胸椎椎管前后徑與胎齡有一定正相關性(r=0.409,P<0.05),見圖2B。早期足月兒組脊髓和椎管前后徑與身高、體重、頭圍正相關(P<0.05),尤其頸椎、胸椎脊髓前后徑與身高(r分別為0.534,0.558)、體重(r分別為0.681,0.745)、頭圍(r分別為0.563,0.602)明顯正相關(P<0.05,Bonferroni校正),見圖2C。完全足月兒組脊髓前后徑與身高、體重、胸圍、頭圍呈正相關(P<0.05),特別是頸髓前后徑與體重、胸圍正相關(r分別為0.722,0.537,P<0.05,Bonferroni校正),腰髓與胸圍、頭圍正相關(r分別為0.517,0.451,P<0.05,Bonferroni校正),但椎管前后徑與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的相關性無統計學差異,見圖2D。

圖2 新生兒臨床資料與脊髓和椎管前后徑的相關性
2.4 脊髓和椎管前后徑隨胎齡變化的規律 隨著新生兒的胎齡增加,頸椎、胸椎、腰椎脊髓和椎管前后徑也相應增長,見圖3。經性別分組結果顯示,新生兒的脊髓和椎管前后徑隨胎齡增加也增長,但增長變化無統計學差異,見圖4。

圖3 3組間不同節段脊髓、椎管前后徑隨胎齡的變化

圖4 不同性別新生兒的脊髓和椎管前后徑隨胎齡的變化
影像學檢查是評價脊柱生長發育最直接的手段。X線和CT雖可以評價胎兒椎管的發育[11-12],但對于脊髓的顯示效果不佳且均有輻射。盡管MRI檢查是診斷脊柱異常的金標準[13],但其掃描時間長、費用貴,因新生兒年齡小,檢查時須鎮靜,因此并不適用于新生兒脊柱發育的篩查。而床旁超聲檢查具有實時、便捷、費用低、無創、易操作、無輻射的優勢[14],可以作為新生兒脊柱發育不良的首選檢查[15]。
本研究發現,與早產兒組相比,完全足月兒組和早期足月兒組頸椎、胸椎、腰椎脊髓和椎管前后徑均明顯增加,并且完全足月兒組的脊髓前后徑與胸椎、腰椎椎管前后徑大于早期足月兒組。這提示早產兒和足月兒的脊髓和椎管結構可能本身存在差異性。有研究認為早產兒與足月兒腦脊液中的蛋白組學不同會影響神經發育結果[16];唐孟言[17]認為早產兒與足月兒生后早期的神經運動評估也存在差異性,但早產兒與足月兒的脊柱結構差異是否能反映其神經運動差異需要隨訪。
本研究顯示早期新生兒頸椎、胸椎、腰椎脊髓和椎管前后徑與胎齡呈正相關,其中早產兒組相關性最明顯,且生長發育曲線顯示早產兒組脊髓與椎管的發育最快,而早期足月兒組和完全足月兒組中曲線顯示比較平緩,這提示32~36+6周新生兒的脊髓與椎管發育處于上升期。這與趙慧[18]的研究相似,脊柱發育存在兩個高峰,分別是23~26周、31~34周。進一步研究發現,胎齡與不同節段脊髓和椎管前后徑的相關系數在0.48~0.76,其中與腰椎脊髓和椎管前后徑的相關系數要高于頸椎、胸椎,這提示可能腰椎可以更好地代表脊柱發育,這與張帥等[19]研究結果一致。因此,腰椎脊髓和椎管前后徑可能成為評估早產兒脊柱發育的一項可靠指標。本研究中不同性別的早期新生兒間頸、胸、腰椎脊髓和椎管前后徑無統計學差異,這與Singh等[10]研究一致。同樣地,Zhang等[20]應用3.0T MRI掃描不同孕齡的胎兒尸檢以研究脊柱發育,也認為頸椎、胸椎、腰椎的椎體生長無性別差異。但Singh等[10]納入13名女性新生兒的脊髓前后徑與體重、身高和頭圍無相關性,這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由于其研究納入的樣本量過少。
本研究雖將早期新生兒進行了分組,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納入病例數偏少,胎齡跨度偏大,未能以一周為組進行更詳細統計;其次,因新生兒腰椎脊髓解剖發育特點,超聲測量未能求其平均值,這可能造成統計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倚。
32~40+6周胎齡的早期新生兒頸椎、胸椎、腰椎脊髓和椎管的前后徑隨胎齡增加而增長,且無性別差異,其中早產兒增長變化最為顯著,這為評估新生兒急性脊髓損傷或既往脊髓損傷導致的脊髓水腫和出血提供了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