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20世紀50年代初,面對內外交困的國內外發展形勢,中共中央敏銳地意識到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的迫切性并逐漸開始了對于農村改革和農業生產的進一步關注和推動。1955年5月,中共中央正式向全國發出《關于組織青年參加邊疆建設問題的一些意見》,號召與動員城市青年積極參與墾荒工作,并開啟了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的墾荒運動。在此過程中,應中共中央的召喚,98名上海青年主動前往江西的共青城,無私投身墾荒創業。如今,在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共青城墾荒運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墾荒運動的成功既為彼時新中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更為我們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留下了寶貴的學習和創作素材。
啟迪文藝創作思路
從創作主題來說,共青墾荒精神對舞劇和文藝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性作用。大批知識青年秉持著特定的價值觀念和信仰,主動前往農村和邊疆地區,投身農田開墾和農村建設工作,突出強調了新中國青年奮斗、團結、創新和奉獻的新面貌,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20世紀50年代偉大探索和集體精神的高度濃縮。從舞臺劇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說,創作者理應從這些寶貴且富有時代沉淀感的價值觀中汲取創作靈感,并將其賦予至作品中以提高作品的深度和吸引力。具體來說,首先可以基于其呈現出的四大精神特點來展開創作前期構思。
第一,共青城墾荒精神無疑彰顯并強調了新中國青年堅韌不拔的奮斗特質,這一特質是他們在歷史的荒蕪背景下所展現出的杰出品質。在當時,中國正面臨著重大的農村建設任務,包括擴大耕地、增加糧食產量,以確保國家的糧食供應和農村的生活水平。這一時期,城市知識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前赴農村墾荒,將貧瘠的荒灘變為沃土,用他們的堅韌和奮斗創造了奇跡。堅韌不拔的精神使這些年輕人在面對艱難的任務和險象環生的自然條件時,堅定不移地前行。無論是草地上的辛勤耕耘,還是嚴寒酷暑下的勞作,他們都毫不退縮。這種堅韌的品質驅使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包括自然災害、食物短缺、基礎設施的匱乏等,但他們從未喪失信心。這些年輕人展現的堅韌不拔不僅表現在他們的身體力行,也表現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心懷家國情懷,對祖國的發展充滿信仰,因而愿意為了國家的需要而努力工作。他們拋開個人私利,放下城市舒適的生活,毅然前往荒涼的鄉村,投身墾荒事業,表現出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一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影響了整個時代。這是一代青年人為了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而付出的無私奉獻的明證。他們的堅韌和奮斗不僅創造了美好的生活條件,也為中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共青城墾荒精神突出展示了新中國青年團結與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卓絕的墾荒物質條件促使著志愿隊成員們互幫互助、團結共進,從而促使年輕人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系,共同努力完成任務。這種團結與合作精神在志愿隊成員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系,成為他們成功完成任務的關鍵。面對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條件和重大的墾荒任務,單打獨斗是不現實的。因此,他們必須團結一致,充分發揮集體力量。這種合作的精神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分享工作負擔,共同克服困難。
第三,共青城墾荒精神鮮明地體現了新中國青年的創新性和開拓性的工作思路。這一時期的知識青年不僅需要面對荒蕪的自然條件,還要積極尋求創新的方法,以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推動農村現代化進程。在墾荒過程中,年輕人面臨著種種挑戰,包括土壤肥力低下、水源不足、基礎設施匱乏等問題。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他們必須尋找新的方法和創新的途徑。他們可能進行土壤改良的嘗試,探索新的耕作方式,改進灌溉系統,以提高農田的產量。他們也可能利用科學知識來改善農村醫療和教育條件,推動農村社會的發展。這種創新性和開拓性的工作思路不僅體現在農村生產中,還包括生活條件的改進。志愿隊成員可能發明新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也可能開展文化活動,促進知識傳播和農村教育。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以滿足農村社區的需求。這種創新思維也推動了社會發展。共青城墾荒的經驗和創新方法對全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第四,共青城墾荒精神高度強調了新中國青年的奉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一精神在墾荒時期的知識青年身上得到了鮮明體現。他們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毅然前往貧困地區,以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推動農田開墾,為國家和農村社區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這種奉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體現在他們的行動中。知識青年心懷家國情懷,愿意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他們自愿加入墾荒行動,放下了個人私利,放棄了城市的便利和舒適,選擇了一個艱苦的生活,遠離親人和朋友。他們深知自己的工作對農村社區的改善和農田的開墾至關重要,因此堅守崗位,毫不退縮。這種奉獻精神也反映在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上。知識青年們不僅致力于提高農村生活水平,還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農村社區解決了許多問題,促進了社會的全面進步。這一奉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精神還影響了整個時代。它激勵著年輕一代繼續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提供文藝創作內容
共青城墾荒的歷史經驗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切實可行的創作內容。這一時期的墾荒運動充滿了戲劇性、感人至深的故事。通過既定的訪談、記錄與田野調查活動,可以揭開歷史塵封的面紗,讓這些寶貴的歷史事件重新得以傳唱。就舞臺劇創作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積累和完善創作素材。
一、戲劇性沖突
舞臺劇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借助墾荒運動的歷史,呈現生動的戲劇性沖突。例如,主要角色面對貧瘠的土地和自然災害時,經歷內外在的沖突,觀眾可以在舞臺上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挑戰。首先是自然環境與人性的沖突:共青城墾荒的知識青年們不僅要面對貧瘠的土地和自然災害,還需要應對內心的掙扎和矛盾,包括情感的波動、對未來的疑慮和生存壓力。這種自然環境與人性之間的沖突為舞臺劇的情節編創提供了復雜性和深度。其次是團隊合作與個人抉擇的沖突:墾荒運動中,知識青年們必須協作來克服困難,但同時也會面臨個人抉擇和沖突。某些角色可能會為了團隊的利益而放棄個人意愿,而另一些人可能會面臨道德和倫理的困境。這種團隊合作與個人抉擇之間的沖突能夠深刻地反映出墾荒運動中的倫理和道德挑戰,為戲劇提供了復雜的情節。第三是挑戰與堅韌的沖突:墾荒運動的主要角色不僅面對生存挑戰,還需要保持堅韌和奮斗精神。創作者可以通過多種舞臺手法詮釋角色的決心和抗爭情節,直觀地展示挫折和困難如何引發了內外在的沖突,從而更好地突出墾荒運動中的奮斗主題,同時也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最后是沖突的解決和成長:戲劇性沖突在舞臺劇中通常伴隨著解決和成長。主要角色通過克服挑戰和化解沖突,逐漸實現內在的成長和發展。創作者應該讓觀眾親眼見證角色的轉變,也正是這種發展過程為角色的情感、動機和目標提供了更豐富的層次。
二、真實情境的還原
對于舞臺劇創作來說,如何借助藝術手段還原真實的歷史情景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共青城墾荒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社會事件,它代表了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和文化。將這一歷史情境還原到舞臺劇中,意味著觀眾能夠親身經歷那個時代的生活和挑戰。他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農村環境的貧瘠和荒涼,體驗知識青年面對的嚴酷條件。這種歷史還原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主要角色的決策、行為和情感,因為這些都是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產生的。其次,真實歷史情境的還原增加了舞臺劇的可信度和感受性。觀眾常常希望通過舞臺劇來獲取歷史信息和文化背景,因此,創作者必須確保呈現的歷史情境準確無誤。這不僅有助于傳達當時的氛圍和社會氛圍,還可以讓觀眾感到他們置身于歷史之中,仿佛時光倒流,這種情感體驗是舞臺劇獨特的魅力。另外,歷史情境的還原有助于向觀眾傳達更深刻的主題和信息。共青城墾荒運動的歷史背景包括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青年奮斗精神以及社會變革等方面。這些主題可以通過還原歷史情境來更好地呈現和解釋,觀眾可以通過故事和角色來理解這些主題,并從中汲取深層次的啟示。最后,真實歷史情境的還原為舞臺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細節,使創作者能夠更容易地構建豐富多彩的舞臺布景、服裝、道具和背景音樂。這些細節可以增加舞臺劇的視覺和聽覺吸引力,讓觀眾更深刻地感受到歷史情境的真實性,提升了整個舞臺劇的品質。
三、歷史形象塑造
生動的人物塑造在舞臺劇創作中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共青城墾荒這一歷史事件的背景下。首先,共青城墾荒運動中涌現出各種不同性格和背景的知識青年,這為舞臺劇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塑造機會。這些角色可能來自不同的地區、家庭背景和專業領域,擁有各自獨特的特點和經歷。通過生動的人物塑造,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每個角色的動機、目標和內心世界,這有助于使角色更具吸引力。其次,不同類型的人物反映了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共青城墾荒運動代表了一個多元文化和多樣性的社會,因此在舞臺劇中塑造不同類型的人物可以更好地反映這種多元性。觀眾可以看到來自不同背景的知識青年如何在相同的挑戰下應對,這有助于探討社會中的差異和共通之處。第三,生動的人物塑造可以通過角色的情感和行為來深化戲劇性沖突。
指明了當代青年人發展的正確方向
基于創作思路與內容,有關共青城墾荒精神的舞臺劇創作亦能為當代年輕人指明人生發展的正確方向與道路。首先,共青城墾荒的知識青年代表了勇敢面對挑戰和追求夢想的典型。他們毅然前往貧瘠的農村地區,無私投身墾荒創業,這種勇氣和決心是值得當代青年人學習的。舞臺劇可以通過塑造角色的故事來展示這種勇氣,激勵年輕人積極追求夢想和目標的信心。其次,墾荒運動中,知識青年必須團結合作才能克服困難。這強調了集體主義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舞臺劇可以通過展現主要角色之間的合作和支持,強調共同努力的力量,鼓勵當代年輕人摒棄個人主義,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合作和團結他人。最后,知識青年放下了城市的舒適生活,毅然前往農村,表現出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無疑強調了個人奉獻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以本主題創作的舞臺劇可以通過角色的行為和決策來強調社會責任感,激發當代青年人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的意愿。
共青城墾荒的故事告訴我們,勇氣、團結、創新和社會責任感是青年一代的寶貴品質,是前進道路上的堅實支撐。這些精神價值不僅融入了墾荒運動的歷史,也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應秉持這些價值觀,勇往直前。舞臺劇的創作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啟發。
以共青城墾荒運動進行舞臺劇創作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共青城墾荒精神的傳承和發展,也為觀眾提供了感人至深的故事。愿我們能通過這些舞臺劇作品,永遠記住共青城墾荒的精神,讓這份寶貴的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激勵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勇往直前,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
王曉艷,女,河南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舞蹈表演。本文系九江市2023年九江市經濟社會發展一般研究課題“共青精神傳承的文藝創作實踐研究”(項目編號YB23081)成果。作者單位:南昌大學共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