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霞敏



大運河無錫段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概念和國內外研究現狀,基于資源梳理、活化開發、實踐應用的課程開發路徑,研究運河紅色文旅課程開發的路徑,探究文教旅協同的融合育人模式。
運河紅色文旅課程的概念
一、大運河無錫段
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北起常州市與無錫市交界的洛杜,南到無錫市與蘇州市交界的望亭,全長41千米(見圖1)。大運河進入無錫城區后,從黃埠墩、江尖渚相繼分流形成三條分支,分別是環城古運河西支、環城古運河東支、新運河(見圖2)。東西兩條古運河在跨塘橋合并至南水仙橋稱為南長街古運河,古運河最后在新光北大橋與無錫新運河合二為一,繼續向東南流淌。
其中,無錫城區段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上唯一穿城而過的河段,其開鑿歷史最久、風貌古樸濃郁、沿河景觀豐富,是2014年京杭大運河申遺的精華段,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二、運河紅色文旅課程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紅色文旅課程是依托本地區運河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設的實踐課程,是“行走的運河思政課堂”。紅色文旅課程與紅色旅游資源、紅色旅游活動有一定區別,主要面向學生開設,具有課程教育屬性,故面向不同學生群體有不同的課程育人目標和課程教學內容。國內井岡山、延安等地均已形成了成熟的紅色文旅課程開發模式,面向黨政機關、社會群體、院校學生等具有不同的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實施路徑。
運河文旅資源活化研究的現狀
一、運河文旅資源的活化研究
京杭大運河作為國之動脈,國內外學者們從運河的歷史變遷、時空分布、交通行業、沿線產業、自然景觀、文化遺產等多視角進行研究,特別是2014年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后,作為線性遺產,如何對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如何進行遺產活化研究,成為新時代新的研究方向。對于大運河無錫段的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大運河無錫段歷史悠久,特色多樣。夏剛草在《大運河無錫段歷史悠久特色多》一文中從歷史角度剖析了大運河無錫段的悠悠三千年古史,從空間角度描繪了大運河無錫段穿城而過的六大特色。
對運河資源和文化遺產的活化研究,國內學者主要關注對活化路徑的研究。王淑娟等在中國旅游報提出了活化利用運河歷史遺存的三條路徑,分別是打造線性文化旅游帶、構建版塊狀商業文化綜合體、建立點狀文化園區。言唱對大運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與活化利用進行了分析,提出通過產業化、市場化的方式,在實現非遺資源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的同時,更好地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范周等基于協同創新理論總結出大運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協同創新網絡結構,認為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遺產地社區、社會公眾等屬于創新主體。葉設玲等重點以無錫運河碼頭遺存為例,開展歷史追溯與活化利用,凝練出碼頭文化。由此可見,大運河無錫段匯聚了豐富的自然景觀、物質文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脈,是一座天然的文旅教育博物館。
二、運河紅色資源的活化研究
毫無疑問,運河除了是交通命脈、文化動脈之外,也是一條紅色血脈,具有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紅色資源。對于大運河無錫段的紅色資源,張月等進行了梳理,運河水滋養了無錫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運河畔孕育出無錫早期黨的基層組織,無錫運河沿線留下了諸多紅色資源,無錫窯工抗倭、培南小學中國地下黨站點、興源家園侵華日軍水牢、《歌唱祖國》作者王莘故居等。揚學在《活化用好本土紅色資源》一文中提出,紅色資源的珍貴價值,不僅在于它的歷史光輝,更在于它在當下依然能帶給我們充足的精神滋養,要用好用活本土紅色資源,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和奮斗力量。張天羿等對常州大運河文化帶的紅色口述史與工業口述史進行了梳理與推廣。孫晶晶挖掘了大運河常州段文化遺存中的廉政文化資源并加以利用。較多的專家學者開始研究以運河為載體的校本課程開發,顧偉平提出指向深度學習的大運河文化項目式學習,還有部分學者圍繞鄉土史課程、研學旅行課程研究運河文化課程建設。
由此可見,學者們已經開始關注挖掘長城、大運河等文化遺產的紅色元素并加以活化利用。一些學前教育、職業院校、高校等已經對地區運河文化進行活化開發,形成校本育人課程。
運河紅色文旅課程開發的背景
一、豐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內涵
2016年,《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第一次提出國家文化公園的概念,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17年9月,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的編制,后規劃名稱調整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2017年12月,中宣部起草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到2019年的12月5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國家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為了推動大運河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增進社會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促進文化與生態、城鄉建設的協同發展,但目前大運河無錫段的紅色資源尚未有效地用好用活,通過把運河紅色資源與院校課程有機結合,開發大運河紅色文旅課程,讓運河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民群眾參與保護和共享運河文化,是對國家戰略的落地實施。
二、創新文教旅協同的融合育人模式
2022年2月,文旅部、教育部、文物局聯合發文《關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資源、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通知》,該通知從創新利用陣地服務資源、推動優質服務進校園、推進“文教合作”機制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特別提出要遴選適合進入校園的紅色旅游資源,推動紅色教育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開發運河紅色文旅課程就是挖掘大運河無錫段豐富的紅色基因庫,讓紅色文化鮮活地融入學前教育、中小學課程和職業院校育人環節,講好運河紅色故事,傳播運河紅色文化,探索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大運河活化利用的育人模式。
運河紅色文旅課程開發的路徑
運河紅色文旅課程的開發,可依托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深度挖掘運河紅色資源、紅色文化,依據教學對象需求開發成實踐性強的紅色文旅課程(見圖3)。
圖3:運河紅色文旅課程的開發路徑
一、資源梳理
無錫運河沿岸的紅色資源十分豐富,分布著黨的重要機關舊址,重要黨史人物的故居、舊居、活動地,重要事件、重大戰役戰斗遺址,具有重要影響的革命烈士事跡發生地或紀念地,以及與重要黨史活動、重要思想和文化事件有關的各種遺跡。首先要對大運河無錫段的紅色資源進行梳理,基于文化三因子理論對紅色資源進行時空分布歸類,構建大運河無錫段紅色基因譜系。
二、課程開發
運河旅游資源在職業教育旅游類專業的旅游地理、導游基礎知識、地方景點導游、旅游文化等課程中均有涉獵,在中小學語文、地理、歷史、科學等課程中也有運河元素,無錫作為運河名城,亟需挖掘本地域文化資源,開設運河紅色文旅課程。針對課程屬性,要研究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高職教育不同學齡段和不同類型教育的需求,分類梳理課程育人目標、重難點、課程內容、呈現形式等,其中如何設計和有效呈現出運河紅色資源和紅色文化的時代感、畫面感、敘述性、沉浸感,激發引起00后學生的共鳴和認同,這是課程開發的難點。
三、實踐教學
通過梳理大運河無錫段的紅色基因庫,研究的方法和路徑能推廣到其他運河名城,從而深度、廣度挖掘大運河紅色基因,形成大運河紅色基因庫。通過開發大運河紅色文旅課程,開拓運河文化活化的新路徑,進一步發揮運河文化的育人功能,把運河文化引進校園、寫進教材、深入人心,不僅實現“五育”融合育人,同時也是對運河文化傳承保護的創新。
作者簡介:
馮霞敏,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旅游商貿分院教授、碩士,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開發與教學改革。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運河無錫段紅色文旅課程的活化開發研究”(項目批準號:2022SJYB0756)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