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漢臣
回童店老家的路上,新修的童店北街柏油馬路,油光锃亮,猶如一條閃閃發光的綢帶,在初夏的綠蔭中輕輕地飄向前方。街上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商鋪門庭若市、熙來攘往,偶遇幾位同學、同事,閑聊往事、感慨頗多。童店——這塊孕育我成長的故土,勾起了件件記憶,串起了幕幕往事。
一條30來米寬、1000多米長的小河,從與南通縣分界的遙望港流出,經下漫鄉雁頭口、朱家榻子、雙豆腐店到洋岸鄉南川界向東約1500米,至季二先生大墳墩處轉向北約500米路程,再拐向東約1000米,匯入一條南北方向的略寬一些的疏浚河,并由此向南向北分叉;向南約250米,又折向東,至丁字岸、華豐壩方向,曲曲彎彎匯入大河,流向東海;向北如龍游似彎彎繞繞,經扣輪子廟,向掘港流去,形成西、北、東三面環河的“U”字形的燕窩式地形,這就是后來被稱為童家甸的地界,面積約1平方公里,老人稱之為“燕(易)發之地”。
童店地區開發較早。11世紀之初,掘港到石港一帶修筑范公堤,此地屬堤外,后逐步積沙成灘,久后遂成草蕩。明朝中期由北向南遂成“熟田”,人們雜沓而至、搭棚為居、“開生”屯田、設攤易貨。清代“明四總蕩”屬掘港場,俗稱“岸外”,堤北稱“岸里”。漸漸地,一些有識之士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先后在此開辦學校、鑿井為市、開店經商。久而久之,這里逐漸形成一個小集鎮。
1928年,看準商機和前景的幾位較有名氣的富戶,集資從江南買來石塊鋪起石街。從西豎河邊鋪起向東,鋪到現童店小學,長近300米,寬約5尺。后來,地方民主政權又在石階街頭西豎河上建造一座3跨、約1米寬的木板橋,方便老百姓上街下岸。于是,這里的人氣漸次旺盛,形成一處有30多家住戶、10多爿店鋪的農村集鎮。最早來開店的老板姓童,名德春,故得集鎮名童家店,又名童家甸。
嗣后,掘港錢元成開了藥店,鎮江田福昌開了雜貨店,銀杏埠子江少祥在橋西許漢朝小店隔壁開了藥店兼行醫看病。南石街,自西向東有宋文揚豆腐店、楊家染坊、葛松林銀匠店、張林炸麻團攤、周家鮮貨行。北街面西頭橋下,第一家是江永昌自行車行,后來方知是新四軍及我方區長唐金華、洋岸鄉領導王冠軍、黃仁剛等領導的秘密聯絡點。江家隔壁是管廷貴酒店、朱茂才鮮貨行。向東有唐明才藥店,其子唐海寧行醫。唐明山糖果攤,后來增加張云車行、袁金福糖果雜貨店、童圣明糧店、客棧,錢家藥店,姜國生鐵匠店,季永昌理發店、黃仁茂獸醫店(閹豬),彭大海茶食店(人稱彭大先生,徐政之父),童店小學就設在這黃、彭兩家背后。小河碼頭東邊有陶步高診所。
記得兒時的街面大多是草屋、蘆柴帳篷,屋面用草或稻草蓋頂,屋檐也只有五六尺高,只有南街面葛松林銀匠店有2間瓦屋臨街,后來租給最早的童店郵電所作辦公室,設有電話傳呼機兼郵寄信件,唐明淑是最早的郵政職工。北街面錢家藥店后排有3間瓦屋,后來租給童店信用社做營業兼辦公用房,首任主任卞長林。
早在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大隊在大隊長陳宗恒的帶領下,活躍在洋岸、童店這一帶。在這里組織農民協會,發展黨員,懲辦地方惡霸,取得“三戰三捷”戰績。1943年4月起,日偽對我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次“清鄉”,敵我雙方斗爭異常激烈。日軍在南通縣十總店一帶“清剿”,26日晚活埋我群眾53人。在童家甸一帶,亦有大批群眾慘遭日軍殺戮?;馃蟀督忠灰归g毀了70余家商店,只剩三四家和1座洋岸廟,其余皆化為灰燼。
1944年3月1日,日軍遲田小隊和偽軍1個連進駐童甸,構筑據點。童家甸據點位于掘馬南區腹地,與曹埠、孫家窯、馬塘、環鎮、莫家園、銀杏埠、掘港、九門閘以及遙望港河南的北興橋、二窎、十總等據點互為依托,相互支援,形成對掘馬南區封鎖、分割的形勢,壓縮我蘇中四軍分區地方武裝的活動范圍。日偽在據點附近大力推行偽化,強行編查保甲,到處抓壯丁受偽訓。附近鄉村群眾受盡日偽蹂躪,燒、殺、搶,加上苛捐雜稅,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決定拔除童家甸據點。春夏之際,青紗帳遍地皆起,這為抗日軍民開展群眾性游擊戰提供有利條件。蘇中四分區黨政軍領導分析主客觀條件,決定在“清鄉”區內不失時機地對日偽發起以反據點為中心的強大軍事、政治攻勢。蘇中特務四團經過整訓,于5月初返回四分區,突破日偽封鎖線,進入“清鄉”區作戰。5月11日上午,蘇中特務四團一營插入“清鄉”區內,在掘馬南區隊及民兵基干隊配合下,擊退童家甸下鄉出擾之敵。第二天,該部在當地游擊隊配合下,攻克童家甸據點。周圍數百群眾進入據點,將碉堡平毀。部隊當晚撤離。13日,偽保安二隊一部35人重新占據童家甸。中隊長朱鈺一到童家甸就攤派各鄉偽捐50萬元,限時送到據點,并在周圍強拉民夫修筑碉堡,加強防御工事,以圖固守,與抗日軍民頑抗,氣焰十分囂張。19日夜,特務四團一營在團長程業棠的率領下,兩次突破敵人封鎖線,冒著毛毛雨,急行軍2個多小時,從海邊直插西南童甸據點,經3小時激戰,至次日凌晨4時結束戰斗,共斃、俘偽軍29人,繳獲機槍1挺,炸毀碉堡5座。同時,伏擊從二窎據點出援的日軍,擊斃9人。
攻克童甸據點,拔除日偽安在金(沙)、掘(港)線上一個釘子,擴大抗日軍民活動余地。大大地鼓舞廣大抗日軍民斗志,在全分區反據點斗爭中具有重大意義。正如蘇中四地委在《第二年反“清鄉”斗爭局部總結》中所指出,童甸戰斗“揭開了反據點斗爭的序幕”,成為蘇中四分區“反據點斗爭的號角”。標志著蘇中四分區反“清鄉”斗爭進入主動反擊日偽的新階段。在此次戰斗中,偵察通訊班班長張順清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俘虜偽軍2人,被評為一等戰斗英雄。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童家甸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配合新四軍和地方武裝,團結一致、堅持斗爭,成為全縣革命斗爭的主要戰場。當年花和春、白桐本及所在武裝區隊就活躍在這一帶。花和春,1918年生,洋岸村人,1941年參加鄉農抗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民兵大隊長,1943年任洋岸鄉鄉長。在那艱苦卓絕的年代,他帶領貧苦農民斗地主,開倉分糧,組織民兵襲擾日偽軍,火燒炮樓。1945年2月2日,在洋岸廟被捕。敵人對他軟硬兼施,一無所獲。4月14日,花和春被殺害于掘港丁家棚兒附近。人們為紀念英烈,將洋岸鄉改名為和春鄉。
掘馬南區區長、區隊長白桐本斗爭機智勇敢,日偽視他為眼中釘,曾懸賞40萬元捉拿他。1944年3月15日,白桐本在堤南鄉(距童店不遠)開會,被曹埠偽軍突然包圍。突圍時,不幸多處負傷被捕。日偽威逼利誘白桐本“自首”,白桐本堅貞不屈,終因傷勢惡化,于3月24日犧牲于南通城偽“江北中央病院”。白桐本打擊日偽漢奸,時刻不忘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他在人民群眾中生了根,人民群眾把他當親人……在一次日偽搜剿時到了銀杏鄉(即今童店鄉周家店,距童店二三里),抓住陸家媽媽追問白桐本,她面對滿臉殺氣的日本兵說:“我家里只有黃銅盆,沒有白銅盆?!逼鋵崳淄┍編ьI的區隊就住在她家里。白桐本和群眾的血肉聯系,體現了黨和人民群眾同生共死的魚水深情……
白桐本對待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忘我精神。一次他得了瘧疾,病痛無情地折磨著他。區委決定讓他休息,但他總是堅持工作,繼續戰斗。這時,敵人在童家甸又筑起了據點,洋岸鄉斗爭形勢更加緊張了。一天晚上,他趕往洋岸鄉了解情況,走到半路,瘧疾發作,區隊戰士只得把他抬到了下漫鄉(今曹埠鎮政府駐地,距童店約4公里)。他剛躺下,就派人把洋岸鄉長黃仁剛接來。談話時,白桐本渾身顫抖。黃鄉長幾次提出改日再匯報。白桐本說不行,天亮前一定談完。就這樣,他們一直談了整整一夜。1945年2月5日夜,桐本區區隊做好童家甸2名偽軍班長工作,里應外合,一槍未發,俘虜偽軍2個班。從以上斗爭故事足見,童家甸雖處于如東縣最南端,與南通縣只隔一條遙望港,然而卻是一處有著光榮革命斗爭傳統的老根據地。
童店街初具規模時,最有名氣、房屋最好的要數童店小學。童店小學是一所完小,有一至六年級,創辦于1927年。該校坐落在北街面最東頭的街面住戶背后,出口在彭大先生與黃仁茂兩家山頭之間,坐北朝南,有3排小瓦房子做教室,教室后面有一條大園溝,東邊有一條小溝。靠東溝邊,門面朝西,有一排草屋,是教室及雜物間。校園面積較大,西半部有一塊大操場,操場西頭有一土墩做司令臺,場中央安裝一副籃球架。
1942年,近代中國著名記者、出版家鄒韜奮,文教工作者劉季平(后任國家文化部代部長)、愛國民主人士季方(后任蘇中四分區司令員),曾到童店小學視察。由此童店小學名氣漸大,且教學質量上乘。童店小學操場在那時派上用場較大,除供學生出操、上體育課外,還舉辦重大群眾集會或放幻燈、演話劇、放電影、青年男女業余打籃球等。每天校園內傳出的風琴聲、孩子們的歌聲、瑯瑯的讀書聲、操場上的哨聲口令聲,無疑給小鎮增添了無限生機。
我在童店小學上學期間,嚴克任校長,新中國成立前后有很多同學是從南通縣的二爻、十總、北興以及本縣華豐、下漫等地前來求學的(那些地區一般只設有初小,一到四年級)。從這所小學先后走出了中央黨校辦公廳主任張國泉、中國紡織工業部財務司司長徐政(童店彭大先生之女)、中共南通市委常委、軍分區政委劉春,以及當今百億中盛集團董事長、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江蘇最美基層共產黨員稱號的郭宏新,還有多名國家司局級、部隊師、團職干部以及如東縣鄉級主要領導。
記得我上小學時,正值新中國成立,恢復國民經濟到合作社、人民公社化期間,生活十分困苦。書包式樣五花八門,有用青布或碎花布包的,也有用泛黃的牛皮紙包的,奢侈點的用小型四角籃子裝著書本、鉛筆,并在竹籃口上織一圈網兒,叫書籃子,挎在臂彎里,別提有多神氣了。逢到下雨天,懷抱書包,頭頂一條青布圍腰,赤著腳就沖進雨幕之中。很少有人能撐上一把桐油紙面的雨傘。若是小雨,有些同學則是腳穿用水車上的榷兒,在前后兩個鼻孔中穿上茅草繩扣在腳背上的“雨鞋”,踢踏聲響,一步一搖,三五成群,說說笑笑,來回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倒也別有一番情趣。
新中國成立之初,童店街所在地界屬和春鄉解放村。1955~1956年合作化運動中,解放村改名為春光高級社,街上已有一些店鋪和攤販按行業組織起來,組成合作商店。店面主要設在北街面,公家在南街面征地建房,并向南擴展,組建供銷合作社和糧站。東街頭由陶步高、花立山、江少祥、陸明德等幾家合伙組成童店聯合診所。
1958年,銀杏鄉與和春鄉合并,成立和春人民公社。起初,公社機關駐在銀杏埠子,因銀杏偏西北,不便于百姓辦事。1959年,公社機關搬遷到童店。那時,公社機關建得雖不怎么洋氣,只有3排6幢瓦房,但這在當時已算是很奢華了。同時,還新建能容納千人集會的童店大會堂,除了用于召開三級干部大會或群眾集會外,公社文化部門還經常組織劇團前來演出,經常放映電影,豐富當地群眾文化生活。那年月,能在童店大會堂看上一場電影或戲劇,可算是最愜意的文化大餐了。更有一些青年男女會選擇在那種場合相約牽手,已是浪漫之至了。
隨著公社駐地的遷入,童店供銷社和童店糧站又進一步擴建,各部門不斷完善,公社機關其他“七所八站”等部門也相繼組成。
1960年8月,縣教育局和和春公社共同商定新辦和春初級中學,后改名為童店初級中學,首任校長周錦霞。最初借用供銷社的收花站房子做臨時教室。我有幸成為該校的首屆學生。“三年困難”時期辦一所中學確實不易。為了節約經費,我們師生共同參加建校勞動,用雙手通過人傳人的土辦法,將一塊塊磚從河邊運到學?!淌医ǔ珊?,我們搬進去,度過了3年既緊張又快樂的學習生活。
1968年,時任童店公社黨的核心領導小組組長黃家齊帶領童店人民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加強集鎮建設。報縣政府批準后,著力實施開挖童店河,重新規劃建設童店街的計劃。這條河將“U”字形燕子窩的兩頭連接貫通并拓寬向東,直通掘兵河,由東安閘入海,將大大提高河道灌溉、運輸和排澇能力。因供銷社和糧站在河床中間,必須搬遷,南街面部分住戶也相應搬遷。第二年春季河道通水后,即著手逐步建設。童店供銷社整體搬遷到街東頭,重新建起一個新型的部門齊全的農村一流的供銷社,原先的合作商店合并成綜合商店,與糧站共處于街中段。其他如農機站、用電站、運輸站、照相館、酒店、郵電所、獸醫站等部門均按部署逐一建成。童店醫院和童店小學仍在原址向四周發展。幾年下來,通過搬遷、改建、擴建,一條面貌嶄新的童店街終于形成,街面上多幢樓房平地而起。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童店街也如沐春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東街頭陸續辦起毛紡廠、服裝廠、麥芽廠、紡機廠、鋼絲繩廠等眾多企業,小鎮范圍也逐步擴大。1984年,為適應形勢發展,鄉政府決定在政府門前再開辟一條東西向新街,為紀念老書記而命名為長安路,人們習慣稱為北街。20世紀90年代初期,農民街逐步形成,建起各有關站、所、門店,填補了行業空缺,還擴建了農貿市場,且統一規劃為3層樓房。在此期間,童店初中也逐年擴展。1968~1987年期間,增設過高中部,成為完中。還辦起教學儀器廠,新建實驗室,擴大操場,校園面積擴大1倍多。1993年,建起教學樓,祥華公司董事長錢鋒還專門為母校捐5萬紅磚。
1996年,重建童店初中,原校舍騰給了童店小學,童店小學原址讓給了幼兒園。1998年秋季,新童中建成,3校統一搬遷。21世紀初,隨著地方行政區劃調整,華豐初中又與童店初中合并成一校,校園也改造一新。經過歷代童中人的不斷努力,這所農村初中依然生機盎然,高考成績居縣內第一方陣,在南通市排名30位左右,榮獲江蘇省智慧學校、南通市文明學校、南通市新優質學校、如東縣文明校園等榮譽和稱號,辦學60多年來碩果累累,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也有不少學生畢業升學深造后,分布于全國多處大城市,有的還出國到美、日、加拿大等地。
進入21世紀,隨著“鄉鄉通、村村通”工程推進,童店和洋岸都通了公交車,華豐與童店兩鄉合并為城南鎮后,北街又更加興旺了。而后城南鎮又劃歸掘港鎮,為掘港街道所轄,設童店社區居委會。
2023年,在掘港街道黨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南北兩條街面及豎街又重新開挖、整修、疏通,布設新的管網。北街為柏油瀝青路面,南街及2條豎街為水泥路面,街面路燈通明,重建的農貿市場煥然一新,5月1日正式開業,吸引各路客商來此經營。如今,童店小鎮雖說不上十分繁榮,但仍然是周圍數里的經濟文化中心和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東西兩條豎街連接起南北兩條橫街,街面店鋪林立,行當齊全,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應有盡有。逢年過節,街面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一派欣欣向榮的動人景象。在這里工作生活,不僅空氣清新、和風麗日,而且上學、就醫、購物都很方便,成為宜業、宜居、宜養、宜學的現代居民聚居地。
我在童店學習、工作、生活了大半輩子,對這片故土充滿了深情。我在這里度過了艱苦而又快樂的童年歲月、美好而又浪漫的中學時代、辛勞而又充滿成就感的青壯年時期,經歷了童店滄海桑田的變遷,目睹過農民朋友及其他各行各業人士付出的辛勞,也享受過幸福生活的歡愉,品嘗過大家族小家庭的和諧美滿……這一切,不得不叫人感嘆我們這一輩共和國的同齡人,以及我們的后輩們,真是趕上了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