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香 席祖英 陳美潔 鄭治成 彭田



農村社會治理可以促進農村整體風貌和經濟發展。文章對貴州省進行了1033份問卷調查。首先對調查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作了相關介紹,其次對被調查地區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在現狀分析中發現以下存在問題:一、垃圾處理不合理,實際執行率低;二、干部服務意識不足,群眾參政意識低;三、素質教育活動單一,無法滿足當前文化發展需要。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對策:一、要緊跟新時代環境治理步伐、二、提高干部的服務與自主意識以及群眾的參政意識、三、加大對農村素質教育的宣傳對策。在新時代貴州省農村地區中,通過農民的體力勞動來養活自己,用新時代技術引領農民,做新時代農民,走好路、開新局,讓農村社會治理在環境、政治、教育上進一步發展。
研究背景
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希望與挑戰并存。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促進共同富裕,最艱難、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吨泄操F州省“十四五”規劃中指出關于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生態文明發展勢態良好,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8.3%,森林覆蓋率達60%,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猛提高,各項制度也排在全國前列,這不僅對貴州省社會發展有益,更為國家現代化治理添磚加瓦。生態、經濟、政治齊發展,對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提出新要求,不斷提升治理效能,用數字帶動農村治理,從生態發展到政治環境,再到農村素質教育體系的完善,是基層創造與上層推動相結合,走出一條農村特色社會治理之路,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農村現代化發展。在這一大環境下,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基于之前的成果經驗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研究的基本現狀
一、調查地點基本情況概述
為了解實際情況,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的方法對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顧家村、石阡縣花橋鄉、德江縣煎茶鄉、遵義市匯川區山盆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縣大河鄉和龍里縣灣灘河鄉、畢節市威寧縣東風鄉7個地方進行了調查分析。共發放1052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3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0%。
二、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分析中調查對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31-45歲(占35.9%)和46-60歲(占43.7%),可以看出本村的勞動力比較富庶;受教育程度中初中及以下占79.7%,文化水平總體較低;在村民健康狀況一欄中“一般以下”僅占總數的6.4%,說明本村的群眾受疾病困擾的問題較少;在婚姻狀況上,已婚人數達到909,占比88.0%;調查對象大多是農民,占78.0%,學生僅占總數的0.2%。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與貴州省整體情況相吻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適合做樣本分析。
新時代貴州省農村社會治理現狀分析
文章對于農村社會治理的分析主要從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村莊整體政治環境、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現狀三方面來呈現說明。
一、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
文章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主要從衛生廁所家庭數量、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水質情況三方面來比對分析。
首先,廁所革命的穩步實施。表1是調查對象對家鄉環境污染發展趨勢的見解,從2015年就提出來要改善農村群眾生活品質,不僅是農村生活環境的改變,更是農村群眾對于新事物接受的意識不斷變化的過程,96.5%的家庭已經完成旱廁改水廁。其次,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的處理。倒在路邊和空地或者直接填埋占6.4%,有92.9%的人家倒在垃圾箱內或者回收利用,有816人家(79.0%)是倒在垃圾箱內,說明農民的環保意識在不斷加強。最后,農村水質也得到改善,73.0%的人認為家鄉水質污染較輕甚至無污染,飲用水的污染程度較輕。
表1家鄉環境污染的發展趨勢
從表1可以看出,家鄉環境污染的發展趨勢整體在由壞變好,已經超過50.0%。針對現行的農村生態環境的發展,我們對調查對象對各自家鄉環境污染的發展趨勢也做了一個統計。表中可以看出,一直不好和由好變壞占比10.4%,認為沒有變化的占24.8%,覺得家鄉環境污染發展趨勢沒有變化的占24.8%,有256人;有524人認為由壞變好,最后認為發展趨勢一直較好的有146人,占14.1%。
從總體上來看,被調查村的環境污染程度較低,一方面是因為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農村常住人口減少,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農村沒有產業發展,不是說產業一定會帶來污染,只是如果有產業進入農村的話,大多數農村產業對環境會有影響。
二、村莊整體政治環境現狀
從村內各項事務的開展情況以及村民與干部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出干部在村內的作風與實干能力,以下從村中是否存在村民參與一事一議制度、駐村干部與村民的關系、村干部的滿意度三個方面來分析村內政治現狀。
表2對駐村干部各項工作的滿意程度
村民參與一事一議能夠提高村民的積極性,同時反映出村民的參政意識,從表2中駐村干部和村干部與群眾的關系來看,44.4%的人認為與駐村干部的關系一般,不滿意及以下的占14.0%,由此可以看出村干部與群眾關系融洽。從村民的參與度和村民與村干部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村中的組織力以及團結力:村民對村干部非常不滿意的占總數的1.9%,比較不滿意的占12.4%,兩項累計不到總數的20.0%,說明大多數村民對村干部的工作還是滿意的。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靠誰這一問題中可以知道,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不強,只有17.2%的人覺得依靠農民,將自身抽離出來,82.0%的人覺得鄉村振興靠的是國家政府、鄉鎮政府、鄉村帶頭人,對于農村發展極為不利,這方面亟待解決。
三、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現狀
文章主要從村民對家鄉教育發展現狀和家鄉的素質教育普及活動兩個方面來了解農村的思想文化建設的發展現狀。
圖1家鄉的素質教育普及活動
從圖1中可以看出,家鄉的素質教育活動主要集中在宣傳欄、廣播、文化廣場三項,分別占總數的30.1%、30.0%、29.1%;其主要是因為宣傳欄、廣播、文化廣場的方式對于農村村民來說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能夠在閑暇時間參與。但從圖1數據可知,政府對于群眾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視度不高,一味側重于經濟的發展而忽視對思想層面的建設,所以在今后我們應不斷加強對農村村民的思想文化建設。
新時代貴州省農村社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垃圾處理不合理,實際執行率低
農村亂扔垃圾現象比較普遍,大多數人不以為意,對垃圾污染給生活造成的危害認識不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擔子不僅在農民和村干部身上,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垃圾處理低,90.0%及以上占8.6%,實際執行率較低在垃圾處理不及時和村民對垃圾分類意識不足兩個方面:一是垃圾的處理不及時,一村多寨現象普遍,但只有一個人處理垃圾,一周只有一次,不利于農村環境的改善。農村生活垃圾包括濕垃圾和干垃圾,濕垃圾主要指菜葉子、樹枝、剩菜剩飯等易腐爛的垃圾,干垃圾主要指廢電池、廢紙、金屬等,這些垃圾數量多且雜,如不妥善處理不僅危害環境且可能危害人的身體健康。二是村民對垃圾分類的作用不了解,對垃圾的處理只是在農村隨處設置一個桶,并未按照分類將其設置,更大程度上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二、干部服務意識不足,群眾參政意識低
干部要從“管理”走向“服務”,首先需要擺正思想意識,大多數干部存在“我是官”“民不可與官斗”的思想,這讓老百姓與干部之間距離只會更遠。其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靠誰這一問題的調查中,1033人中只有499人認為農民也在發揮著作用,但其實不管是建設者還是享有者都是農民,主體對自身定位的錯誤認知,就會導致群眾對個人的基本民主權利不重視,對鄉村振興的發展造成阻礙。現行農村拓展需要外源式發展與內生式發展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而內生式發展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需要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參與進來,干部和群眾都是農村建設的關鍵人才,所以需要提高干部的服務意識、群眾的參與意識。
三、素質教育活動單一,無法滿足當前文化發展
家鄉素質教育普及活動調查情況中,素質教育活動較為單一,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宣傳欄的方式受眾少,大多數村民只是知道有宣傳欄,一般都不會去看其中的內容,所以這種方式對于素質教育普及收效甚微。文化廣場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空閑的,這樣就只剩下村內廣播這一單一的普及方式,村委會的宣傳教育活動只是偶有組織,村民并不能完全參與其中。但三種方式占89.2%,講座的方式僅2.9%,大多數人并不愿意去聽講座,認為是耽擱。但新形勢下需要農民學習科學技術、創業就業知識,培養自身能力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因為要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需要群眾自身努力奮斗,收獲物質和精神的共同富裕。
解決新時代貴州省農村社會治理問題的對策
一、設立村內監督機制,提高垃圾實際執行率
“人居環境”對我們農村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更高標準,需要做到精準治污、科學治污,能夠利用現代技術來幫助家鄉污染治理。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對于垃圾分類的意識淡薄,隨意丟棄垃圾已成習慣,因為一直沒有固定的垃圾池,也沒有固定的清運人,所以不習慣對垃圾進行分類,但為了村民健康以及農村環境,必須積極探索垃圾分類新模式、建立垃圾分類獎懲制度及監督機制,干部們要以身作則,讓群眾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進而村民之間可以相互監督,針對垃圾沒有及時處理的現象,干部們就需要在垃圾處理方面落實監督職責,盡到提醒義務,愛護大家共同的“家”。
二、提高干部服務意識和群眾政治參與度,促進新時代貴州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
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的事情要放在第一位,對人民的意見要牢記于心并改正,干部要做的就是以真心換真心,做好基層服務工作,堅持“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發揮群眾的有效參與也是基層治理的關鍵一課,包括公共事務、個人發展,要從被動到主動,要意識到農村建設不是個人的事,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建設者,未來成果的享有者,農村建設中的各類問題都需要大家商討解決,干部要不斷提高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讓其參與到鄉村生態環境、法制宣傳等方面的建設中,從村民參與一事一議制度開始,到村民自治程度的提高,是一個量到質的轉變,需要村民的廣泛參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表明國家的貧困治理重心逐漸轉變,干部也要順勢而為,緊跟國家政策,對農村事務更上心,向群眾多宣傳、多支持。
三、素質教育普及方式多元化,營造新時代文化氛圍
新時代農村建設需要新農民的支持,所以農民也要學習各類現代農村農業技術知識,將農民培養出來,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開展的教育普及活動也要考慮好內容和時間規劃,從生活細節上深入農民生活,從教育、就業、醫療方面入手,立足鄉村振興中人才振興,有選擇性、分層次設置教育內容。新時代人才培養也需要干部的不斷優化,新時代的干部逐漸年輕化,基層要留住人才突破人才瓶頸從而助推振興發展之路。新時代要抓住教育的實用性、時效性、準確性,培養農民的職業教育知識、干部的創新教育知識,為滿足現階段農村居民素養變化的訴求打下堅實基礎。
農村社會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中國農村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斷推進農村社會治理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國農村的生活方式、社會價值、人文素養和人口結構,使農村發生極大的變化。當然,目前我國農村社會治理也還存在一系列問題,諸如,垃圾處理不合理、干部群眾政治意識較低、素質教育方式單一等問題,給我國鄉村治理帶來了諸多困境和麻煩。因而立足于新時代我國農村社會治理的大背景,探討新時代我國農村治理的實際情況,實現發展與治理并舉,不斷構建合理的體制機制,以不斷促進新農村的建設。
本文系基金項目:貴州省興義市興義民族師范學院2021年度科學研究大學生項目“新時代貴州農村內生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2120666061)研究成果。作者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