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筱璇
做好思想引領工作,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滋養時代新人,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的迫切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育人全過程的“大思政”理念的指導下,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和加強高校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藝術類學生社團為載體,開展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依托創新多元的社團文化活動來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激發時代活力,助力校園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地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校園生活,既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了新渠道,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中國人民共同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風貌,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思想源泉。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進步的產物,當代大學生有義務有責任將它繼承,并發揚光大。
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當今,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成長在新時代下的大學生對知識獲取渠道多元化的期待。作為大學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創新教育模式,實現對大學生的正確引導。要跟緊時代的步伐,堅持傳統文化之根本,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要豐富和創新思政教育模式,豐富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進一步達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終目標。
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是一門關乎興衰存亡的學問,也是一門關乎民族興衰的學問。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教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學結合起來。想方設法讓傳統思政課增加生動性,激發青年學子的學習熱情,變被動為主動去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從中獲得教益,有所啟發,從而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其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地發揚時代新青年的擔當精神。
在藝術類社團活動中融入思政理念,? ? ? ? 創新思政育人模式的現實困境
大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應該是全方位的,綜合素質人才要把“理性文化”(科學知識) 和“感性文化”(文學、藝術等知識與技藝) 兩手抓定為信息時代“精英”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第一課堂的教學中“啟智”,更要重視在第二課堂活動中“立德”,主動探索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融入思政理念,探索新的思想引領模式,比傳統的課堂思政教學具有許多獨特的優勢。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意識到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探索并建立獨具特色,深受學生喜愛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之一。
當前大部分的傳統文化滲透工作還是較多采用傳統的思政課堂教學方式,我們需要堅守第一課堂這個講臺陣地,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基礎與奠基作用,這雖然對理論知識的傳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無法充分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導致育人效果不佳。新時代的大學生接受信息和資源的渠道更多元,獲得的知識和信息也更加廣泛,思維也有了一些創新,因此,作為育人者,更應該積極探索結合第二課堂活動,將知識更加靈活生動地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但從當前藝術類社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情況來看,特別是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文化意識、文化自信等諸多方面來分析,高校藝術類社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一、認識不足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大學學段要以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對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當前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許多高校在第一課堂開設了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但在第二課堂整體設計上缺乏思考,沒有將學生社團建設視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充分認識到藝術類社團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未能結合學校特點對藝術社團的發展進行長遠規劃與統籌。
二、藝術類社團思政意識有待強化
從學生層面來看,在開展社團活動時往往只注重任務的完成度,活動質量和效果很多時候并不令人滿意,這就導致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很好實現。從管理者層面來看,高校在對學生社團的管理中常常忽視學生社團自身的發展需求和社團思政教育的現實需求,致使社團的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缺乏對社團內涵建設的重視,缺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社團管理與建設中的意識。管理者僅僅停留在業務指導性工作、階段性組織活動和碎片化的文化展示上,最終導致高校社團的思政教育意識不強、站位不高、影響不大。
三、社團活動傳承模式缺乏創新,學生熱情不足
學校藝術類社團盡管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而且也能夠較為主動地組織一些對口的校園文化活動,但活動策劃思路單一,沒有創新性,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更多的是社團內部成員自娛自樂,加之當前“00后”大學生普遍沉迷網絡游戲 、短視頻以及社交軟件,更多學生被以抖音 、小紅書 、B站等各種App呈現的快餐文化所吸引,大量時間耗費在智能產品上,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綜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約。
高校藝術類社團弘揚? ? ? ? ? ? ? ? ? ? ? ? ? ?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實踐路徑
一、聯動第一課堂美育課程,建設藝術類社團思政活動實踐基地
我校《公共藝術》這門必修課,在美育課堂教學中大量融入和貫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而僅依托第一課堂傳授的“理性知識”并不能起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與第二課堂藝術類社團的聯動,利用藝術類社團活動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內的實踐渠道,讓學生在更加生動具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中“感性實踐”,為學生搭建人人都能出彩的廣闊平臺,讓學生學有所用,激發內在驅動力,使學生在活動中親身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將藝術類社團建設成為美育課堂的實踐基地,對于打造高水平的校園文化活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利用社團的本質優勢,也更好地在校園內傳播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進一步完善學校思政育人體系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二、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打造藝術類社團傳統節日品牌活動
將全校藝術類社團予以統籌,制定縱向和橫向的工作計劃,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將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作為思政發力點,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五四、國慶、中秋、冬至等傳統文化節日開展了解節日來歷、詩詞大會、紅色故事演講、書畫展等活動,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將思想引領貫穿活動始終。結合當代青年學生實際,注重與現代文化結合,著力構建品牌活動的理念與模式,打造有深度、有亮點的社團品牌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在活動中樹立遠大理想、根植家國情懷。
三、延伸涉外交流活動范圍,拓展藝術類社團社會實踐活動空間
大學生社團要拓展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空間,進一步挖掘活動的深度,把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勞動教育聯系起來。如定期組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請進來走出去”系列活動。“請進來”即通過學術講座、節目表演、作品展示、報告交流等方式,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和傳承人到校園里去,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的闡釋,增強年輕學生的文化自信;“走出去”即定期組織有能力的藝術類社團走出校園,開展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社團活動的廣度,提高自主參與的獲得感和榮譽感,如將優秀的社團推薦到政府的優秀傳統文化項目中,加強與兄弟院校的合作與交流,定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的志愿活動,或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探索尋找隱藏于民間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具全方位性。
四、打造校園媒體傳播矩陣,創新藝術類社團傳統文化輸出方式
加強藝術類社團的信息化建設,聯動學校官方認證的公眾號、微視頻、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共同組成新媒體運營主陣地和思想引領集合點,構建“大網絡”思政格局。引導藝術類社團弘揚傳統文化,創新輸出方式,從“內容供給”向“作品供給”轉變,讓青年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語言、形式和載體,制作并推出網絡文化產品和系列原創文化成果,鼓勵更多講述中國故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自媒體達人活躍在“云端”,展示青年、感染青年、引領青年,力爭做到可讀性強 、傳播率高、覆蓋面廣,進一步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內的數字化傳播,實現思政教育引領可視化和互動性,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時效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思政教育通過網絡變成學生樂意聽、聽得懂 、記得住的“精神食糧”,把承載正能量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作品推送到學生的手機終端,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價值導向和人文關懷 。
在高校里,學生社團是根據學生群體的個人興趣愛好及特長自愿發展組成的團體組織,它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第二課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生社團幫助學生群體實現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同時,對于豐富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各類社團中,藝術類社團以其特有的藝術氛圍,相比其他類社團能更好地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藝術類社團活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更能激發青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通過藝術類社團相關活動搭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平臺,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加強了直觀性和體驗感,讓文化傳播的過程變得更加吸引人,也更加有親和力,同時充分發揮社團在凝聚青年、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健全人格品質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郭筱璇,女,漢族,山西大同人,本科,校團委專職團干,研究方向:高校社團組織建設、高校美育研究、大學生思想引領。作者單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