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瓏



本文以哥倫比亞《時代報》和巴西《圣保羅州報》的報道為研究對象,通過語料庫研究手段和批評話語分析,發現兩報在轉述言語形式的使用傾向、轉述內容主題和消息來源的選擇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反映了對中共二十大不同的情感態度傾向?!稌r代報》的新聞語篇構建了更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圣保羅州報》則塑造了較消極負面的中國形象。為改善中國形象在拉美的傳播現狀,應當深化、細化中拉媒體間合作,以“官方搭臺,民間唱戲”的方式推動國家領袖形象立體傳播,增強受眾意識和分眾意識。
拉丁美洲地區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近年來同中國關系日益密切,中拉命運共同體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二十大”)于北京召開,拉美各國媒體對二十大展開持續報道,這是拉美民眾了解二十大最直接的渠道之一。本文選取哥倫比亞《時代報》(El Tiempo)和巴西《圣保羅州報》(O Estado de S. Paulo)兩大媒體對二十大的報道為研究對象,對報道中的轉述言語進行考察,從轉述形式、轉述內容和消息來源三個方面分析報道立場,探究哥倫比亞媒體和巴西媒體中所呈現的中國形象。
《時代報》為哥倫比亞全國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圣保羅州報》是巴西第二大報紙,兩報歷史悠久,在其本國乃至拉丁美洲地區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經過篩選,共得到報道31篇,其中15篇來自《時代報》,16篇來自《圣保羅州報》。語料時間跨度均為2022年10月9日至2022年10月30日。
轉述言語分析
一、轉述形式
本文將所選取的報道轉述形式分為直接轉述(direct report,DR)、間接轉述(indirect report,IR)和混合轉述(mixed speech,MS)三種形式。其中,直接轉述往往帶有引號,表示引用的是被轉述者的原話。間接轉述是指轉述者引用時只忠實于原文的內容而不是措辭。混合轉述包括由間接話語滑向直接話語的預先調整的直接話語轉述、由直接話語滑向間接話語的話語轉述以及僅引用個別詞語的警示型話語轉述。
基于對哥倫比亞和巴西31 篇新聞報道中的轉述形式字數與篇幅占比的統計(見表1和2),可以看出,兩份報紙在轉述形式的使用傾向上具有較大差異。
表1 轉述形式字數統計? ? ? ? ? ? ? ? ? ? 表2 轉述形式篇幅占比
《時代報》中直接轉述的占比最大,篇幅占到所有轉述形式的一半。其次為混合轉述,間接轉述使用最少。哥倫比亞的15篇報道中,共有9篇為其記者David Alejandro López Bermúdez來華參會后撰寫。從報道中可知,該記者獲得了關于二十大會議的豐富一手資料,二十大報告原文表述和二十大新聞中心記者招待會發言人的回答。直接轉述新聞人物的言語可以對新聞話語進行真實性、合法性的建構,增加報道的現場感進而塑造國家、政府或機構的形象?!稌r代報》中的直接轉述不僅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也增加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對展示正面的中國國家形象起到了積極作用。
而《圣保羅州報》間接轉述的篇幅占比最大,達到45.92%。Fairclough指出,使用間接引語,模糊轉述者話語和被轉述者話語之間的界限,把“官方的觀點轉化為大眾的語言”,以便這些觀點能被公眾廣泛而自然的理解和接受。轉述中容易隱藏撰稿人的自身立場,影響讀者對所報道事件的客觀認識,也影響受眾對我國領導人形象的積極理解,對我國正面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阻礙效果。
與此同時,兩報在混合轉述的使用上也表現出了差異性。一方面,《時代報》混合轉述的使用篇幅遠多于《圣保羅州報》;另一方面,在報道同一主題或者同一事件時,《時代報》的混合轉述言語的情感傾向比《圣保羅州報》更積極。
二、轉述內容
經過篩選《時代報》和《圣保羅州報》兩報共31篇報道的轉述言語,筆者得到總計一萬六千余字的小型語料庫,隨后在AntConc3.4.1語料庫檢索軟件中進行詞頻分析。人工篩選虛詞后,得到兩報詞頻排序前十的高頻詞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語料庫高頻詞表
圖中加粗的詞語是兩報重合的高頻詞,約占一半,多與報道主題高度相關,這里不再贅述。對其余高頻詞進行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兩報轉述言語內容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首先,在熱點事件方面,《時代報》側重于新冠疫情,而《圣保羅州報》更關注中美關系。比如,在《時代報》“covid”的24次詞頻中,有9次是“covid cero”,有4次是“cero covid”,共13次提及我國新冠疫情動態清零政策。在《圣保羅州報》中,“taiwán”共出現30次,“unid*”的18次詞頻中,包含了13次“Estados Unidos”(美國)和2次“Reino Unido”(英國)。正如前文所述,兩報在轉述方式使用傾向上有所不同,這間接導致了個別高頻詞語的差異?!稌r代報》大量引用我國官方資料使得“jinping”(近平)和“PCCH”(共產黨)的高頻出現,《圣保羅州報》間接轉述的大篇幅使用導致“gobierno”(政府)和“funcionario*”(官員)作為轉述主語和消息來源的出現頻率增加了。
三、消息來源
消息來源是指一篇新聞素材以及新聞事實報道資料的來源途徑。消息來源主要有三種,即具體確切的消息來源、含蓄不露的消息來源和似真非真的消息來源。具體確切的消息來源清楚交代有關機構、組織和個人;含蓄不露的消息來源也稱作匿名或隱名消息來源,不直接透露消息的來源;似真非真的消息來源指用某些慣用短語含糊、委婉地交代消息的來源。
表4 消息來源統計結果
從消息來源的數量來看,《圣保羅州報》的信息來源數量幾乎達到《時代報》的兩倍,單篇報道的信息來源數量最高可達31個。
從消息來源的分類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具體確切的消息來源在兩報中占比最大,這符合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第二,在整體比例上,《時代報》中具體確切的消息來源占84.15%,而《圣保羅州報》僅為58.13%。并且,《圣保羅州報》中含蓄不露的消息來源比例顯著高于《時代報》,為37.15%,符合該報大量使用間接轉述的現象。雖然使用匿名消息已經在西方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但仍應抱著謹慎的態度對待此類消息來源。因為其中模糊的字眼不僅影響整篇報道的可信度,報道中提供的某些線索也會被撰稿人用來引導讀者持有或產生某種聯想或想法。在分析《圣保羅州報》既屬于混合轉述又包含含蓄不露的消息來源的句子時,可以發現,究其背后的意識形態,最終都落腳于西方對中國的抹黑誣陷,這樣的話語陷阱反映出消極的報道態度。
情感態度
通過比較分析轉述形式、轉述內容和轉述消息來源三個方面,可以從轉述言語的角度得到哥倫比亞《時代報》和巴西《圣保羅州報》的不同情感態度。
《時代報》總體而言更積極樂觀,報道內容大多直接來自二十大會議和相關新聞發布會,包含抗疫成果、脫貧攻堅、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俄烏戰爭、中美關系、新國際秩序的構建、中國共產黨基本情況介紹等多方面內容,總體上都較為全面客觀,對我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大多持肯定和贊揚態度,塑造了更加正面的中國共產黨形象和中國形象。僅有一篇新聞報道轉載自國際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屬于負面態度。
《圣保羅州報》的情感態度則更消極,間接轉述的大篇幅使用使得報道中存在大量敘事性描述,即使是直接轉述,也往往穿插著復雜的、難以證實的消息來源。報道的內容和轉述言語的分布在同一篇報道中相比較而言更加分散。報道主題集中在政治領域,尤其關注國家領導人。但比起報道二十大會議本身,更多的內容是從二十大會議入手,聯系與中國相關的熱點“炒冷飯”。由此可見,報道立場受美西方意識形態影響較大,存在博取公眾眼球和誤導讀者的嫌疑。
結論和啟示
在對拉傳播和國際交往中,掌握新聞的輿論先機有助于中國形象發揮更強大的軟實力,推動中拉關系發展?;谏鲜龇治鰞热?,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改善我國形象在拉美的傳播現狀:
一、深化細化媒體間合作
經前文分析,可以發現來自中方的一手資料為《時代報》提供了大量豐富的、準確的信息,為新聞報道中中國正面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積極作用。反之,《圣保羅州報》缺乏二十大相關信息,對美西方的信源依賴性更強,呈現的中國形象也更消極。倘若中拉媒體能夠在把握既定議程或重大公共事件帶來的熱點話題和報道時機的基礎上進行合作的深化和細化,為彼此提供相關事件翔實的基本信息,適當增加報道中的直接轉述,那么將有助于營造更客觀、公平的輿論環境。
二、加強國家領袖形象的立體傳播
鑒于兩報轉述內容都高度關注我國國家領袖形象,采用官方搭臺,民間唱戲的方式推動中國國家領袖形象在拉美的立體傳播不失為一種策略。首先,我國領導人的正面形象在拉美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20世紀50年代,拉美地區興起左翼革命,毛澤東思想和相關著作在拉美盛行。如今,把握好拉美新“粉紅浪潮”,以官方領頭搭臺的方式發動民間外交和公共外交的力量,尤其是同互聯網產品的出海相結合,大國領袖形象在自媒體時代能夠通過更加立體的傳播途徑發揮廣泛的影響。
三、 提高受眾意識和分眾意識
拉丁美洲地區國家眾多,雖有共通的文化歷史背景,但國情各異。從本研究所選取的兩份報紙可見,不同國家的媒體在對華報道的態度上表現出了相當的異質性。因此,我國媒體在面向拉美民眾報道相同的事件、傳播同一理念時,也應考慮到各國具體情況,增強受眾意識和分眾意識,而非一概而論。與此同時,應當深度挖掘中拉文化中的相似之處,了解拉美民眾的關切。比如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反腐敗等主題切入,用小故事宣傳大成就,增加內容的感知度和親近性。
作者簡介:
王玲瓏,女,漢族,廣東深圳人,華中師范大學西班牙語專業本科學生。本文系202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拉美主流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基于對中共二十大報道的話語分析”(項目編號:20231051111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