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洵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地區,拉美與中國的各方面往來日漸密切。此外,中拉論壇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在2021年通過了《中國和拉共體成員國重點領域合作共同行動計劃(2022—2024)》,中拉命運共同體發展取得新成果。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中共二十大”)作為我國乃至世界的重大政治活動,既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又是進行對外政治傳播工作的絕佳機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傳播事業進入新階段。但一方面,我國仍存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問題,傳播能力亟待加強;另一方面,拉美媒體仍存在“信源依附”的現象,來自西方主流媒體的對華偏見、刻板印象乃至抹黑造謠對拉美媒體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影響普通拉美公眾對于我國的認知。
本文通過內容分析法,輔以量化手段,試圖分析拉美四國(墨西哥、巴西、古巴、哥倫比亞)媒體在對中共二十大報道過程中選擇新聞來源的特點,進一步探究形成該特點的原因,以及信源因素對拉美媒體對中共二十大報道的影響,從而為改善我國對拉美地區政治傳播提供可行建議。
數據分析
一、樣本的選取
筆者根據國情特點、國際地位、與中國關系等因素,分別選取拉美地區四個具有一定影響力及代表性的國家:墨西哥、巴西、古巴、哥倫比亞作為研究對象國。隨后對四國發行量大、影響力廣泛的媒體《至上報》《圣保羅州報》《格拉瑪報》《時代報》進行研究,在四個媒體的官方網站檢索并選取2022年中共二十大召開期間及前后一個星期,即自2022年10月9日至2022年10月30日內有關中國的新聞報道作為研究樣本。
二、報道議題及其態度傾向分析
通過檢索,共獲得51篇報道樣本。隨后,依據報道的關鍵詞,從報道主題和報道感情色彩兩種角度分類整理51篇報道。報道主題共有全景化報道、經濟、外交、政治及其他(“其他”類中包含社會文化、人物及賀電類報道);報道感情色彩則分為正面、負面及中性態度。
表1報道主題數量統計
通過統計報道主題數量,可知《圣保羅州報》《格拉瑪報》《時代報》對中共二十大關注程度較高,而《至上報》對中共二十大關注程度較低,僅發表7篇報道。報道主題上,四國媒體最關注政治主題,其次為全景化報道、經濟、外交等主題關注程度較平均,數量較少。
表2 報道感情色彩統計
通過統計報道感情色彩,可知四國媒體對華態度差異迥然。《格拉瑪報》與《時代報》正面報道較多;《至上報》和《圣保羅州報》則主要持中性及負面態度。
三、各國報道原創率分析
表3 報道原創率統計
通過統計報道原創率,可知《時代報》與《格拉瑪報》傾向于自主報道中共二十大;《圣保羅州報》與《至上報》的報道主要轉引自其他媒體。
四、各信源的態度傾向差異分析
通過統計,在本文選取的51篇報道中可查找到的信源共有63個(一篇報道可查找到的信源約為1~4個)。
通過統計四國報道信源可知,《時代報》與《格拉瑪報》的信源主要為本報,《圣保羅州報》與《至上報》的信源主要為美英、歐盟等西方媒體。通過統計報道感情色彩可知,以本報、拉丁美洲本土媒體及國際媒體為信源的報道多為正面,以西方媒體為信源的報道則多為中性、負面。
哥倫比亞《時代報》的信源多為本報,少量來源于英國、歐盟媒體及其他國際媒體,其中以本報為信源的報道多為正面報道。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獨立撰寫的10篇報道中有9篇出自哥倫比亞記者David Alejandro López Bermúdez。該記者受邀參加中共二十大的開幕式,發表多篇報道,且拍攝現場照片作為新聞配圖,展示了報道的真實性。例如,《習近平和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盛會即是如此》(Xi Jinping y Congreso del Partido Comunista chino: así fue el evento)一報道中,該記者以紀實性的手法詳細地記錄了北京記者工作站的工作生活環境,以及中共二十大大會開幕式的活動全過程,起到了良好的科普與傳播作用。
作為古巴第一大報,《格拉瑪報》獨立撰寫新聞的能力較強,其信源主要為本報,少量來源于其他拉美本土媒體,可知《格拉瑪報》與區域內的媒體合作較為密切。《格拉瑪報》翔實且完善地報道了本次大會。據《格拉瑪報》的新媒體編輯部主任伊瑟爾·羅德里格斯·米蘭稱:“近一個月來,我們發布了一系列的報道和關于這次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的分析文章。在大會開幕之前,我們就提前發布了一些預熱文章,包括一些在大會期間可能會討論的重要主題。”
巴西《圣保羅州報》的信源基本為西方主流媒體,且報道感情色彩均為中性或負面,唯一正面報道為原創報道。在《圣保羅州報》的信源中,美國媒體信源最多,占比達到57.7%。此外,共有5篇報道直接翻譯自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的新聞原文,可見《圣保羅州報》有關中共二十大的報道受美國媒體觀點影響極大。該報有3篇負面報道屬于專欄評論報道,在該類報道中,作者本人的政治傾向對報道態度起主導作用,其他研究中也有相似案例:“如果報道是由某個特約記者完成,記者自身的價值觀偏見將導致連續的負面的報道,如阿根廷《號角報》的駐北京特約記者大衛·布魯納特(David Brunat),其所做的連續報道基本上呈現中國更多的負面形象。”
墨西哥《至上報》的信源較為單一,主要為法新社與路透社,受歐洲媒體影響較大。《至上報》報道篇幅均較短,文本多為陳述性語句,評論性語句較少,可見其對于中共二十大的報道態度較為保守中立。此外,該媒體未引用美國媒體信源,可見比起極端反對中國的美國媒體,《至上報》更認同英法媒體的立場。這一現象并非史無前例,有研究指出,有關“華為”報道中,墨西哥媒體《宇宙報》更傾向于英國媒體的中立立場,而不是美國媒體。英國媒體在相關報道中多以中立為主,因此拉美媒體也開始引用英國媒體的報道,與其傾向及內容高度一致。
從信源的角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改善對拉美國家政治傳播效果的策略建議
一、多渠道出海提高媒體落地率
面對國際傳播“西強我弱”的現狀,我國可以將“借船出海”同“造船出海”多方式結合,切實提高媒體落地率。
“借船出海”,即利用現有他國成熟媒體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本土化傳播。例如購買拉美媒體或西方主流媒體的廣告版面,迅速提高信息易得性,間接達成傳播效果;還可通過內容合作與外媒公司達成伙伴關系,例如在海外新媒體平臺上傳中國題材紀錄片,傳播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
“造船出海”即搭建我國海外傳播平臺,加速在拉美地區的中文媒體建設。我國可學習俄羅斯媒體“今日俄羅斯”的先進經驗,從加強新聞隊伍建設,深化“受眾本位”傳播理念,提供異質內容三方面改善傳播效果。具體而言,一是加強新聞隊伍建設,分為推進海外新聞站點建設與深化新聞工作者培訓工作。推進海外新聞站點建設即建立更多的新聞站點,覆蓋更廣泛的拉美地區。深化新聞工作者培訓工作即建設多元、年輕、本土化的新聞工作者隊伍。以RT電視臺為例,“該臺在報道全球新聞事件時,盡量使用當地記者,鏡頭中少有俄羅斯面孔出現,無形中消除了與國際受眾的隔閡與距離感。”二是深化“受眾本位”傳播理念,則為根據文化背景、心理需要以及接受習慣,為受眾提供差異化、精細化的內容。三是提供異質內容,建議為拉美群體提供不同于西方主流價值觀的信息渠道。
二、深化媒體合作
深化中拉媒體合作是改善拉美涉華報道信源現狀的一大手段。前文哥倫比亞駐華記者一事例證明了深化中拉媒體合作的必要性。針對現狀,應施行更開放的外媒管理政策,促進人員往來,以此提升中國信源的易得性。在2023年9月11日召開的第六屆中拉文明對話論壇中,“中拉媒體智庫聯盟”正式啟動,或將成為深化中拉媒體合作、改善信源現狀的新助力。
此外,在墨西哥《至上報》的案例中可看出,應加強與英國和歐盟媒體的交流和溝通,改善其對中國的認知,進而間接改善拉美媒體對中國的看法。同時,針對不公正涉華報道,應堅持重復性原則,加強對拉美媒體的信息通報力度,擴大事實傳播渠道。
三、巧用新媒體破除話語壟斷權
新媒體已成為重塑當下國際傳播不平等格局的唯一工具。新媒體塑造的全民內容生產的消費模式讓普通民眾既是內容的消費者,又是內容的生產者。當今,以TikTok(抖音海外版)為代表的新媒體短視頻平臺軟件在海外異軍突起,或可成為我國首個打破美國壟斷,走向國際的數字媒介。
從內容消費者的角度而言,與社交生活高度綁定的新媒體能促使受眾轉發內容,提升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據統計,拉美已成為TikTok全球用戶增長最快的地區,2023年TikTok約有2億拉美用戶。隨著TikTok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多家新聞媒體機構如人民日報海外版(peoples daily)、CGTN、新華社等先后進駐該平臺,在海外收獲眾多粉絲。人民日報海外版的TikTok賬戶已有300萬粉絲,其中多條大熊貓相關短視頻點擊量超2200萬,點贊量超200萬。
從內容生產者的角度而言,面對當下國際傳播的不平等格局,建立廣泛群眾基礎的統一戰線才能夠有效傳播和提升國家形象。TikTok平臺上不乏身處各國的華人,或是海外的知華、友華派人士,他們的內容創作也是促進中國對外傳播的重要力量。例如美國典當店老板埃文·凱爾,在收到記錄侵華戰爭罪行的相冊后,選擇在TikTok平臺發布視頻公開相冊,并將其無償捐贈給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為中外交流作出貢獻。
不論是facebook、微博等社交平臺,還是近些年成為全球現象級應用的TikTok,當報道新聞的權力轉交到大眾手上,新聞的信源也將注定會走上一條民主的道路。
本文系202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拉美主流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基于對中共二十大報道的話語分析”(項目編號:202310511118)研究成果。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