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祥
根據2017年阿里的數據,中國目前有超過5000萬名“空巢青年”,他們面臨著嚴重的孤獨感問題。這是因為社交媒體的普及和青年群體對其頻繁使用,成為他們緩解孤獨和尋求情感支持的主要途徑。本文將重點研究社交媒體對“空巢青年”孤獨感的影響。該研究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訪談和在線數據收集。經過深入訪談,我們觀察到,那些獨自外出努力的“空巢青年”經常經歷孤獨的時刻。單身狀態、情感支持的缺乏、社交圈子的局限性導致的伴侶支持不足,以及性格、社交技巧和家庭背景等因素,都是影響“空巢青年”孤獨感的重要因素。微信朋友圈、抖音、網易云音樂等社交軟件成為“空巢青年”經常使用的平臺,他們通過這些社交軟件可以獲得短暫的情感支持和伴友支持。
研究表明,為了緩解“空巢青年”所面臨的孤獨感,他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縮短自己的獨居時間,與他人進行交流等。此外,他們還可以通過使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抖音等,增強與他人的互動,獲得情感支持和伴友支持,從而暫時減輕自己的孤獨感。
“空巢青年”的概念、特征
一、“空巢青年”的定義
“空巢青年”這個詞誕生于2016年,學術界并沒有一個嚴格且明確的定義。這個詞匯之所以受到廣泛的關注,主要是因為2016年眾多媒體的大量報道,但關于“空巢青年”的定義,不同的新聞報道和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中國青年報》的報道中提到,“空巢青年”指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年輕人:“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何紹輝認為,“空巢青年”指的是“年齡在20~35歲之間,受教育程度較高,在大城市擁有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遠離親人、獨自居住的年輕人”。常進鋒在研究中認為,“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拼搏的年輕人,“他(她)們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情感寄托,沒有家庭生活”。通過整理得出“空巢青年”的關鍵詞包括獨居、單身和獨在異鄉。
綜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將“空巢青年”定義為那些遠離父母在外地奮斗、獨自生活的單身年輕人。
二、“空巢青年”的特征
對“空巢青年”這一概念的詳細解讀,并結合對受訪者的深入訪談,我們觀察到“空巢青年”展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主動選擇前往大城市打拼,積極選擇獨居或與他人合租的居住方式;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通常擁有大專或本科以上學歷,擁有相對穩定的收入;大多數處于單身狀態,希望結束單身但也考慮到生活壓力以及家鄉與對方的地理距離。
“空巢青年”使用社交媒體的表現
社交媒體定義為一個基于用戶間關系在互聯網上進行內容創作和交流的平臺。隨著移動通信網絡環境的不斷完善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媒體在互聯網上蓬勃發展,并釋放出令人矚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時重要的內容之一。
根據《2016年中國社交類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所提供的資料,我國當前的移動社交應用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種類:即時通信工具(如微信等)、多功能社交應用(如微信朋友圈等)以及細分的社交應用(如貼吧等)。在各類應用中,微信的普及率最高,其次是微博,最后是其他類型的社交軟件。在所有應用中,綜合社交應用的使用頻率是最高的。微信朋友圈的用戶占比高達85.8%,而與此相比,新浪微博這一基于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平臺的使用率僅為37.1%。
一、“空巢青年”與社交媒體共處的一天
LXS,一個來自云南的“空巢青年”,曾是我在杭州工作時的同事。以下是他一天中使用移動社交媒體的具體情況。
早晨醒來被鬧鐘吵醒,首先打開微信,看是否有發來的消息。接著,打開網易云音樂,聽音樂、穿衣并洗漱。走到樓下,用美團掃描共享單車,騎車去地鐵站。到達地鐵站后,使用支付寶打開健康碼,然后用支付寶支付地鐵費用。坐下后,又打開了網易云音樂,同時打開微博看看今日的熱點新聞。到達目的地后,使用微信購買早餐,進入公司時使用釘釘打卡。隨后,開始工作模式。午飯時使用餓了么訂外賣。下午休息時間刷朋友圈。下班回家后,打開網易云音樂,邊聽歌邊做飯。睡覺前進行洗漱,上床后打開了王者榮耀,然后關閉手機準備睡覺。
其實,上述被提及的訪問者只是眾多“空巢青年”中的一員,他在使用社交媒體方面的情況實際上與大多數人幾乎相同。很明顯,像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應用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社交媒體網絡交友描述
第二位朋友FZY是我在本科時的同學,他是一個熱衷于網絡社交的達人。以下是他的描述:“我每天對這些應用的使用情況比較固定。白天主要使用微信,網易云音樂和抖音在我通勤的路上是必不可少的。為了緩解孤獨感,我經常在晚上使用探探和Soul這兩款交友應用。”
受訪者QXC表示:“微信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能讓我和很多人交流。這使我有機會與我的老友保持緊密的聯系,并在鄭州這個孤寂的城市中結識了新的朋友,盡管他們可能僅僅是網絡上的用戶。”按照D Kara的看法,互聯網作為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對某些人而言似乎存在某種“依賴性”,這使得他們能夠在網絡環境中表達那些在真實世界中難以觸及的關系、感情或思維。這些社交媒體承載了“空巢青年”在異鄉奮斗中所產生的許多情緒,這種情感載體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每一個“空巢青年”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空巢青年”的孤獨感與社交媒體的使用與滿足
一、“空巢青年”孤獨感的維度
Perlman等人提出,當一個人的社交網絡在某些關鍵領域存在不足時,他們可能會經歷一種被稱為孤獨感的消極體驗。孤獨感是由社會支持網絡和人際互動模式造成的一種情緒體驗。他們把孤獨感描述為一種內心的不快體驗,那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關系與他們心中理想的社交關系之間的鴻溝。在這篇文章的訪談部分,作者觀察到“空巢青年”這一群體在內心深處普遍感受到孤獨,并且這一現象的比例相對較高。孤獨感是由社會支持網絡和人際互動模式造成的一種情緒體驗。在接受采訪的人當中,有三個人表示他們曾經體驗過孤獨的感覺。
對于孤獨感的研究西方學界有著較為詳盡的討論。Weiss提出,孤獨感可以被劃分為社交孤獨和情感孤獨這兩個方面,而Peplau則從時間維度出發,將孤獨感進一步細分為長期孤獨和狀態孤獨。Elizabeth M的研究發現,那些感到孤獨的人通常會減少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社交活動,而更多地依賴于如電影和電視這樣的媒體。Turkle持有的觀點是,社交技術已經替代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這導致了人們在與他人進行高質量、親密的互動時的缺失,進而加劇了孤獨的感覺。
二、“空巢青年”孤獨感體驗分析
第一,社交孤獨:社交圈縮小。社交孤獨(social loneliness)通常描述的是因為社交媒體的吸引力不足,從而引發的個人的負面情感反應。這樣的情感體現在社交圈子的減少、社交活動的減少,以及對實際社交活動的不愿意參與。
在這個全新的生活背景下,“空巢青年”不只是要與他們之前的社交環境告別,還在某種程度上對新的社交圈存在著一定的抵觸。這兩個因素交織在一起,注定導致社交孤獨的出現。
第二,情感孤獨:單身+獨居造成的親密關系缺失。Weiss提出了孤獨感的另一個方面——情感孤獨(emotional loneliness),這包括了浪漫關系孤獨和家庭孤獨。在當前的情境下,浪漫關系描述的是戀人之間的愛情紐帶,而對于單身者來說,這種孤獨的浪漫情感是他們普遍會經歷的。
第三,網絡孤獨:沉迷社交媒體。當網絡技術被應用于強化已有的人際關系和構建新的社交網絡時,它有潛力成為緩解孤獨情緒的有力手段。然而,如果社交技術被應用以規避社交環境,從而減輕由人際互動引發的“社交痛苦”,那么孤獨的感覺有可能會加劇。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和5G網絡的發展,社交媒體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空巢青年”提供了豐富而便利的環境和條件的同時,導致其對線下人際交往疏忽,形成了媒介依賴。
第四,孤獨歸屬:飄蕩的歸屬感。Bollen和Hoyle對歸屬感的闡述包括了個體對集體或社群的認同和定位,以及這種認同可能觸發的情感反應,并進一步闡述了個體在特定系統內所持有的不可替代的信仰。對那些被稱為“空巢青年”的人來說,他們部分地離開了自己最初的成長背景,選擇了一個可能與他們的原生文化環境完全不同的地方,這導致他們在某種程度上缺乏歸屬感,使他們感到孤獨。
研究結論
一、使用與滿足視角下的“空巢青年”與社交媒體
得益于通信技術的推動,社交媒體成功地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從而消除了距離和時差的問題。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巨大改變,尤其是年輕群體。“空巢青年”在社交媒體的互動中尋求更多的使用和滿足,這包括但不限于溝通、娛樂、與異性的互動和信息檢索等方面。經過深入的訪談研究,我們觀察到社交媒體用戶的動機不僅局限于前述因素,還包括多種潛在的使用動機,如獲取同齡人的認同、維護人際關系以及自由地表達個人需求。
二、“空巢青年”的社交媒體依賴
第一,社交媒體成為“空巢青年”的一種生活形態。目前存在一種奇怪的現象,即社交媒體的興盛似乎與“空巢青年”的孤獨感有關。根據網易新聞發布的《空巢青年人群畫像》,可以看出“空巢青年”聚集的行業前五是互聯網、金融、醫藥、政府機構和媒體公關。由于這些行業對信息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微信、QQ等移動社交應用程序已經成為“空巢青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第二,社交媒體影響力提升,“空巢青年”自主性下降。社交媒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對個人的影響不可小覷。從受訪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空巢青年”在社交媒體的互動中尋求更多的使用和滿足,包括但不限于溝通、娛樂、與異性的互動和信息檢索等方面。在未來,隨著AR(增強現實技術)和VR(虛擬現實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些技術有望變得更為普及。受到科技進步的驅動,媒體開始深入個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甚至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產生影響。媒體塑造個人的需求和期望,導致個人失去了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性。
第三,“空巢青年”媒介依賴日漸突出。Thomas E的研究指出,當一個人渴望獲取信息或通過某種特定的傳播方式或信息時,他們通常會對這些媒體或信息產生強烈的依賴。這種依賴是由其所處環境以及自身心理狀態所決定的。研究發現,在社會遭遇突發事件的情況下,“空巢青年”往往傾向于通過微博或微信公眾號來獲取相關信息,并對事件進展保持更高的關注度。對于眾多的“空巢青年”來說,移動社交應用逐漸變成了他們獲取新聞和信息的首選甚至是最主要的方式,這導致他們對這些媒介的依賴行為的形成。
“空巢青年”這一代與互聯網共同成長的年輕人雖然享受了網絡所帶來的種種便捷,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新一輪的焦慮之中。盡管他們通過社交媒體與他人的互動似乎變得更為密切,但事實上,他們的孤獨感也在逐漸增強。雖然他們正在享受技術的解放,但他們也不得不面對被技術限制的事實。
作者簡介:
張玉祥,安徽淮南人,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融媒體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