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娜,周飛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乳腺外二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由基因、激素紊亂等原因引起,患者乳腺上皮細胞增殖失控,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會威脅其生命安全[1]。 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生率逐漸上升,且趨于年輕化,改良根治術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可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手術存在一定創傷,易導致淋巴循環、靜脈回流損傷,增加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活動受限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故需加強術后康復鍛煉[2-3]。 傳統康復鍛煉方法較繁瑣,需借助輔助器材,且缺乏明確目標,多數患者無法逐步執行,極易錯過康復鍛煉的最佳時機,導致術后恢復緩慢[4]。改良式簡易鍛煉法具有操作簡單、 便于掌握等優點,且目標明確,患者接受度高,但對于其具體應用效果尚需進一步研究?;诖?,本研究選取2022 年3 月—2023 年2 月于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乳腺二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300 例患者為對象, 通過分組對照,分析改良式簡易鍛煉法的應用效果。 報道如下。
選擇于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乳腺二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30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女性;符合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指征;術前肢體功能良好;凝血、免疫功能均正常;單側原發性乳腺癌。 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器質性損害者;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患肢乳腺癌術前受過外傷或有手術史者;癌細胞已向遠處轉移者;精神異常,無法溝通、交流者。 本研究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50 例。對照組年齡26~73 歲,平均年齡(49.52±3.94)歲;患側為左側86 例,右側64 例;臨床分期:Ⅰ期82 例,Ⅱ期68 例;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68 例,高中及中專49 例,大專及以上33 例。 觀察組年齡25~75 歲,平均年齡(49.60±4.03)歲;患側為左側89例,右側61 例;臨床分期為Ⅰ期85 例,Ⅱ期65例;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72 例,高中及中專47 例,大專及以上31 例。 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康復鍛煉法。術后24 h 內,指導患者進行伸指、握拳、屈腕等運動;術后2~5 d:指導患者進行摸同側耳、對側肩活動;術后6~14 d,指導患者以健側手抓住患側手指,進行伸直、抬高鍛煉;術后14 d起,以患者耐受為前提,指導其根據鍛煉手冊,自行進行上肢外展、擺臂、擴胸、吊環等運動,不對鍛煉時間、頻率等做明確要求。 持續干預3 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 于術后14 d 起采用改良式簡易鍛煉法。 具體如下:(1)術后14~21 d,囑患者面向墻壁,健側手臂垂直觸摸墻壁,以此為距離確定初始站立距離,健側、患側手各持長約30 cm 毛巾的一端,以健側手一端與墻面接觸處為圓心,以毛巾為半徑繞墻面畫圓,20 min/次,3 次/d。 (2)術后22~28 d,在術后14~21 d 基礎上,囑患者健側手臂抬高一個手掌距離,腳向墻面前進半只腳掌距離,呈手臂上舉位,以健側手與墻面接觸處為圓心,以兩手間毛巾為半徑繞墻面畫圓,20 min/次,3 次/d。 (3)術后28 d 后,在術后22~28 d 基礎上,囑患者健側手臂再抬高一個手掌距離,腳向墻面再前進半只腳掌距離,重復上述動作,20 min/次,3 次/d。 依次類推,術后時間每增加7 d,健側手臂抬高一個手掌距離,腳向墻面前進半只腳掌距離,至患者雙臂抬起均可達到或幾乎達到平行于墻面的狀態,維持鍛煉。 持續干預3 個月。
(1)肩關節活動度。 于干預3 個月后評估。 正常:運動幅度為0~180°。活動受限:90°≤運動幅度<180°?;顒訃乐厥芟蓿哼\動幅度<90°。 (2)淋巴水腫發生情況、嚴重程度。 ①淋巴水腫判定標準:采用可彎曲、無彈性的軟尺測量患者雙上肢腕橫紋、腕橫紋上10 cm、肘窩、肘窩上10 cm 周徑,若兩側差距≥2 cm 即可診斷。 ②嚴重程度:差值>5 cm 為重度,差值3~5 cm 為中度,2 cm≤差值<3 cm 為輕度。 (3)上肢功能。 干預前后, 采用Fugl-Meyer 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UE)對患者進行評估,量表共33 個項目,包括反射活動、手指及腕關節活動情況等,均采用3 級評分法,評分0~2 分,總評分0~66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上肢功能恢復越好。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FMA-UE 評分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淋巴水腫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淋巴水腫嚴重程度等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肩關節活動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n(%)]
觀察組的淋巴水腫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嚴重程度輕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淋巴水腫發生情況、嚴重程度比較[n(%)]
干預前,兩組的FMA-UE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兩組的FMA-UE 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FMA-UE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FMA-UE 評分比較[(±s),分]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t 值 P 值對照組(n=150)觀察組(n=150)t 值P 值20.55±2.03 20.35±2.16 0.826 0.409 31.34±3.40 40.37±3.67 22.106 0.000 33.372 57.578 0.000 0.000
乳腺癌的發生率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病因尚未明確,臨床多認為是遺傳因素、環境、生活方式等共同作用的結果,患者以乳房腫塊為典型表現,還可能出現乳頭溢液、乳頭回縮、皮膚改變等癥狀,對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5-6]。 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醫學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應用愈發廣泛,通過切除整個乳腺組織并清掃腋窩淋巴結,可盡可能保留患者的乳房形態和感覺,延長其生存時間[7]。 然而,手術均具有一定的創傷性,術后患者有較大概率出現患肢淋巴水腫、 肩關節活動障礙、疼痛等并發癥,增加其身心負擔,影響生活質量,導致術后恢復緩慢。 因此,臨床需于乳腺癌術后指導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康復鍛煉,以降低淋巴水腫的發生率,加快其肩關節活動度恢復。
傳統常規康復鍛煉操作較為繁瑣,且需借助輔助器材鍛煉,患者難以明確自身的鍛煉目標,導致鍛煉依從性較差;同時,常規鍛煉以患者耐受為前提開展,未明確要求訓練時間、頻率等,患者鍛煉過程中極易產生懈怠情況,影響鍛煉效果,不利于肩關節活動度的恢復[8-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肩關節活動度優于對照組, 淋巴水腫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嚴重程度輕于對照組,FMA-UE 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乳腺癌術后患者采用改良式簡易鍛煉法可顯著提高肩關節活動度,利于減少患肢淋巴水腫的發生, 減輕水腫嚴重程度,改善上肢功能。 其原因為,改良式簡易鍛煉法具有操作簡單、易懂等優點,即便是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亦可輕松理解、掌握,無需醫護人員時刻在旁指導,即可開展鍛煉。同時,改良式簡易鍛煉法以長30 cm的毛巾為半徑畫圓,鍛煉軌跡覆蓋面較廣,可涉及患者患側肩關節內收、上舉、外展、下垂等多個角度,通過循序漸進抬高手掌距離進行鍛煉,可加快肩關節活動度恢復,降低患肢淋巴水腫的發生風險,促進上肢功能恢復,且毛巾易于獲得,無需患者特意購買,隨時隨地均可鍛煉[10]。 以患者個人手掌、腳掌長度為標尺確定前進跨度, 可避免同一標準下不適合情況的出現,如身材高大者能輕松達到,鍛煉效果欠佳,而身材矮小者則達標困難, 甚至因過度鍛煉出現皮下積液、傷口裂開等情況,滿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此外,毛巾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具有提醒作用,即使患者無醫護人員陪同, 看到毛巾亦可主動進行康復鍛煉,利于縮短上肢功能的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改良式簡易鍛煉法能有效提高乳腺癌術后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 降低患肢淋巴水腫發生率,并減輕嚴重程度,利于上肢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