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莉萌 胡 鵬 王燕婷 Atikah Binti Abdul Latiff
1馬來西亞賽城大學,雪蘭莪州,馬來西亞,63000; 2上海市皮膚病醫院,上海,200443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職業和環境暴露人群日益擴大[1],與環境相關疾病問題日益凸顯。環境與職業性疾病譜也發生改變,職業性皮膚病是最常見的職業病之一[2]。本文旨在通過對部分高危企業的職業性皮膚病管理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存在問題,并對加強政府監管、企業管理提出針對性意見和建議。
1.1 資料 根據文獻檢索法和德爾菲專家咨詢法[2-5]將石油化工、金屬加工、建筑業、精細化工、家具制造、機械制造與維修、生物醫藥、金屬冶煉、塑料制品、橡膠制品等十個行業確定為本研究的職業性皮膚病高危行業。
據加拿大職業病監測系統(Occup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200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數據[6],在15~65歲之間的各個高危行業工人的職業性皮膚病發病情況見表1。

表1 各類高危行業文獻報道發病率情況
以上海市職業性皮膚病高危企業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抽取。在專業機構的協助下,對上海市三個行政區的上述十類高危行業企業管理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共調查419家企業的502名管理人員。其中企業高層管理人員32名(6.1%),管理部門負責人(中層管理人員)178名(34.0%),具體負責職業病防治的管理人員261名(49.9%),基層班組管理人員52名(9.9%)。
1.2 方法 采用現況調查方法,通過德爾菲專家咨詢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包括基本情況、企業管理措施和對職業性皮膚病的態度及認知等四部分。問卷調查采用發放紙質問卷和電話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550份,問卷回收率為91.3%。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資料采用EpiData 3.0建立數據庫,雙人錄入并進行校對。應用SPSS 2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卡方檢驗等。
2.1 基本情況 調查中十類高危行業企業的分布構成情況見表2。其中,數量最多的三類企業是石油化工(18.9%)、機械制造與維修(15.2%)和塑料制品(14.3%)。

表2 各類高危企業分布構成情況
在這些企業中,所有在崗職工總數約為2.6萬人,生產一線工人約為1.6萬人,接觸職業病發病危害因素(簡稱“接害”)的一線工人約為1.0萬人,占所有生產一線工人的62.5%。在所有企業中,造成職業危害最常見的因素為物理因素(78.4%)、粉塵(67.6%)和化學物質(47.8%)。在2022年度,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年度培訓總人數為0.81萬人,占接害工人總數(1.0萬人)的81.0%,占生產一線職工(1.6萬人)的50.6%。
在這419家高危行業企業中,有283家(67.5%)有明確的職業衛生管理部門,但是這些部門中,僅有35家(12.4%)為獨立的職業衛生管理部門,占全部企業的比例僅為8.4%。這些獨立的職業衛生管理部門主要包括安全與環保部、EHS部(EHS是環境Environment、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的縮寫)、衛生管理部等。而兼管職業衛生的部門包括行政部、人事(人力資源)部、總經理辦公室、質量管理部等。職業衛生管理專職人員251人,平均每家企業0.6人;職業衛生管理兼職人員381人,平均每家企業0.9人。
2.2 管理人員調查情況 502名受訪者所屬企業的類型分布情況,國有企業243人(48.4%),外商獨資企業84人(16.7%),合資企業43人(8.6%),民營企業132人(26.3%)。
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平均工齡(15.0±10.7)年,參與職業病防治工作年限平均(5.2±5.2)年。設定6年及以上職業病防治工作年限者為資深管理人員,5年及以下者為一般管理者,其中資深管理組166人(33.1%),一般管理組336人(66.9%)。不同類型企業、不同職務管理人員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受訪者中專職從事職業病防治和管理工作人員有150人(29.9%),兼職從事職業病防治和管理工作人員352人(70.1%)。在專職人員中,職業病防治和管理工作所花費的時間占日常工作時間的比例,在10%以下的16人(10.7%),10%~30%的66人(44.0%),31%~50%的32人(21.3%),51%~70%的21人(14.0%),71%~90%的9人(6.0%),90%以上的6人(4.0%)。
受訪者表示了解職業病管理政策要求的396人(78.9%),不了解的106人(21.1%)。資深管理人員(P=0.000)、專職管理人員(P=0.000)的政策掌握情況更好。
2.3 職業病管理情況 在職業病防治培訓方面,受訪者所在企業針對職業病高風險崗位員工開展培訓的476人(94.8%)。培訓師資來源于行政主管部門的有149人(31.3%),來自上級公司的82人(17.2%),來自專業防治機構的56人(11.8%),來自醫療機構175人(36.8%),來自其他機構14人(2.9%)。培訓內容中包含職業性皮膚病防治相關內容的459人(91.4%)。
在員工入職前體檢方面,受訪者所在企業對員工開展入職前體檢的494人(98.4%),體檢中包含職業性皮膚病相關項目的451人(91.3%)。
在員工定期體檢方面,受訪者所在企業對員工開展定期職業健康體檢的489人(97.4%),體檢項目中包含職業性皮膚病相關項目的449人(91.8%)。開展體檢的頻率大多為一年一次(389人,78.7%)。
企業為職工免費提供防護用品的495人(98.6%);為員工建立職業病健康檔案的494人(98.4%);開展職業病風險因素評估的486人(96.8%),其委托機構情況見表3。

表3 受訪者所在企業開展職業病風險因素評估委托機構情況分析
2.4 職業性皮膚病風險認知情況 受訪者中,264人(52.6%)認為非常有必要開展職業性皮膚病防治工作,220人(43.8%)認為有一定必要開展;認為職業性皮膚病“非常常見”和“比較常見”的共48人(9.6%),“偶爾能見到”的125人(24.9%),“沒見過”的300人(59.8%)。對于職業性皮膚病防治的基本知識知曉程度的自我評價,表示“非常了解,給職工進行過培訓”僅有37人(7.4%),“有一定了解”的196人(39.0%),“不了解”的269人(53.6%)。
受訪者對所在企業相關崗位可能存在罹患職業性皮膚病的風險認知,自認“不了解”的100人(19.9%),“粗略了解”的245人(48.8%),“比較了解”的131人(26.1%),“非常了解”的26人(5.2%)。受訪者對企業應當采取的職業性皮膚病防治措施的態度分析,見表4。

表4 受訪者對職業性皮膚病防治措施的態度分析 人(%)
2.5 職業性皮膚病防治知識掌握情況 受訪者中,僅有286人(57.0%)知曉職業性皮膚病是最常見的職業病。對于了解職業性皮膚病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分析,通過“查閱網站”的203人(40.4%),通過“企業培訓”的135人(26.9%),通過“同事介紹”的55人(11.0%),通過“查閱書籍”的54人(10.8%),“未了解過”的55人(11.0%)。
本調查設置了9道職業性皮膚病基本知識試題,502名受訪者回答準確題數平均為(4.81±1.47)題。不同職務、不同管理資歷、專兼職人員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設定回答準確5題及以上的為達標,則達標者291人(58.0%),不達標者211人(42.0%)。外資企業受訪者達標率最高(69.0%),國有企業受訪者達標率最低(53.9%),但不同企業類型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7)。
企業對于職業病的防治負有主體責任[7],這不僅是法律法規的要求,也是保護勞動者健康、履行社會責任[8]和企業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然而,對于防治職業性皮膚病,高危行業企業在態度、認知、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
3.1 企業職業病防治主體意識不強[9]將近三分之一(136家,32.5%)的高危行業企業沒有明確的職業衛生管理部門,而在明確職業衛生管理部門的企業中僅有35家(12.4%)為獨立的職業衛生管理部門。對于企業來說,要做好職業病防治,必須明確管理職責。此外,在所有調查的企業管理人員中,僅有264人(52.6%)認為非常有必要開展職業性皮膚病防治工作;認為有必要開展現場勞動衛生調查的有433人(86.3%),明顯低于“提供防護用品”(488人,97.2%)、“就業前健康體檢”(477人,95.0%)和“定期健康體檢”(475人,94.6%)。這也反映出企業管理人員對于職業性皮膚病防治和管理的不夠重視。
3.2 管理力量配備不足 每家高危行業企業的職業衛生管理專職人員平均僅0.6人;兼職管理人員平均也僅0.9人。在專職從事職業病防治和管理工作人員150人中,超過3/4(114人,76.0%)的專門從事職業病防治工作的時間不到其工作總時間的一半,甚至超過一半(83人,55.3%)的不到其工作總時間的30%。可見,企業對職業病防治所投入的力量并不足,對職業性皮膚病的防治工作更為不利。
3.3 員工培訓不夠到位 研究中發現,高危行業企業進行的職業危害防治培訓總人數占接害工人綜述的81.0%,占生產一線工人的比例僅為50.6%,未能真正做到生產一線工人的全覆蓋。作為企業職業病防治的管理人員,給職工做過職業病防治培訓的僅37人(7.4%),受訪企業職業病防治培訓師資將近七成(324人,68.1%)來源行政主管部門和醫療機構,其關于職業性皮膚病相關內容可能不夠權威準確。這也反映出企業在職業病防治領域自身工作能力不強,管理人員對職業性皮膚病缺乏敏感性,對員工的培訓不夠到位。
3.4 管理人員認知不足 有超過四成(203人,40.4%)的管理人員是通過“查詢網站”了解職業性皮膚病的;超過一半(269人,53.6%)認為自己對職業性皮膚病“不了解”;對所在企業相關崗位可能存在罹患職業性皮膚病的風險,自認“不了解”和“粗略了解”將近七成(345人,68.7%)。對職業病管理政策要求表示了解的不足八成((396人,78.9%),提示受訪者未能準確把握主管部門的政策要求。外資企業管理人員對于職業性皮膚病防治知識掌握情況相對較好,而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掌握情況最差。這可能和我國報告的職業性皮膚病占總職業病發病比例較低[10]有關,但也說明企業管理層面對于職業性皮膚病的罹患風險和整體情況均較為缺乏準確認知。
職業病“三級預防”尤應強調一級預防,創造一個安全、衛生的作業環境,有效的預防職業危害因素所致病損,降低職業病發生率[11]。而企業可開展的防治療措施屬于一級預防的范疇。主要措施包括:(1)加強職業健康培訓和宣傳,增強一線員工對致病物質和因素的認識,掌握并采取正確的防護措施,同時也可以使其提高對職業性皮膚病癥狀的早期識別和報告[12];(2)為員工提供防護用品,如配背防護服、增發保濕霜[13]等,強從業人員皮膚屏障功能;(3)成立職業病專責部門來定期進行職業暴露風險評估[14],了解高危因素,改善職業環境;(4)開展職工健康體檢[15],準確掌握職工職業健康現狀,及時了解職業健康隱患和問題;(5)對生產工藝和流程進行必要的優化改進[15],減少從業人員接觸過敏原和刺激物的機會;(6)限制或替代使用高危物品[12],以減少對有害物質的直接接觸。
職業性皮膚病的防治和管理,企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企業應采取綜合性的預防措施[16],從根本上重視職業性皮膚病及其危害,從源頭上減少生產對員工皮膚的損害,確保從業人員職業健康。
本文僅就職業性皮膚病部分高危行業企業在管理方面進行了相關調查,未能針對職業性皮膚病的發病情況、致病因素等進行分析和討論。當前針對職業性皮膚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較少,后續本課題組將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