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軍,薛 偉
(山西省科技情報與戰略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企業是市場創新主體,是新產品、新產業乃至新業態的引領者[1]。企業研發機構是企業設立的具有自主研究開發能力的技術創新組織,是企業技術進步的主要依托力量,也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研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問題,對于系統地構建企業研發機構政策體系,營造有利于市場主體蓬勃發展的良好環境,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全面真實地反映山西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情況,根據兩方面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一方面是統計數據,包括《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山西統計年鑒》和《山西科技創新發展報告》,數據截止至2020 年底。另一方面是調查數據,通過向山西省各市規上工業企業發放調查表,共發出調查表350 份,回收有效調查表327 份,調查數據范圍為2019 年—2021 年。
總體上,截止至2020 年底,山西省共有規上工業企業5 480 個,辦有研發機構1 092 個,其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為1 070 個,開展R&D 活動的企業為855 個,分別占山西省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20%和16%。同期,全國共有規上工業企業399 375 個,其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為94 072 個,開展R&D 活動的企業為146 691 個,分別占全國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24%和37%。
從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開展R&D 活動的企業數、研發機構數量、研發機構人員數量、研發機構經費支出、新產品項目數、專利申請數等指標看,山西省總體排在全國中游水平,但在中部六省中處于落后位置。
2018 年—2020 年,山西省有研發機構和開展R&D 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逐年提高。其中,2020 年山西省有研發機構規上工業企業為1 070 個,所占比重為20%,低于24%的同期全國平均水平。2020 年山西省開展R&D 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為855 個,數量創歷史新高,但所占比重僅為16%,不足同期全國平均水平37%的一半。

圖1 山西省規上工業企業R&D 活動年度情況
自2015 年以來,山西省規上工業企業辦研發機構經費支出持續較大幅度增長。2020 年,山西省規上工業企業辦研發機構經費支出138 億元,比2015 年的34 億元大幅增長307%;新產品開發項目總計6 539 項,比2015 年的1 910 項增長242%;專利申請數為8 444 件,比2015 年的3 569 件增長137%。其中,大型工業企業辦研發機構經費支出占總支出的50%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占總項目數的63%。
根據調查數據,2019 年—2021 年期間,327 家企業共開展研發項目11 902 項,其中企業自主研發的項目9 650 項,產學研合作研發的項目1 352 項,獲得財政支持的科研項目900 項,分別占研發項目總數的81%、11%和8%。制造業企業辦研發機構經費支出最多,達到120 億元;制造業、采礦業、其他行業分別占研發機構經費支出總數的87%、10%和3%。
根據調查數據,2019 年—2021 年,327 家企業研發人員數從31 751 人增長到37 285 人,增長了17%,研發人員中博士和碩士的占比也從10%增長到12%,研發人員數量和研發人員素質均得到了提升,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的創新和發展。
研發機構為企業創新活動特別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科研活動提供了技術資源及長期穩定的研發人員隊伍,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支撐[3]。2018 年—2020 年山西省有研發機構和開展R&D 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及其占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比重依然較低。其中,2020 年山西省開展R&D 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為855 個,數量創歷史新高,但所占比重僅為16%,遠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37%)。同時山西省規上工業企業辦研發機構數量、機構人員數量、機構經費支出、新產品和專利數量雖然在全國處于中游位置,但均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研發機構建設相對滯后。研發活動主要集中在少數企業,仍有84%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沒有開展研發活動,大多數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和科技核心競爭力。
受山西省歷史發展及各地資源稟賦的影響,各市在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也直接導致了研發機構建設的不平衡。例如:省會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企業普遍規模較大,產業結構較為完善,技術、人才、信息等創新要素較為充足,因此太原市規上工業企業辦研發機構數量、人員、經費支出等均排在山西省首位,研發機構經費支出甚至接近全省的三成。但是,個別地市由于經濟體量較小或產業結構單一,研發機構發展水平較低。例如:朔州市是典型的能源型城市,企業對創新活動需求不大,造成整個朔州市創新活動不夠活躍,研發機構人員數量和經費支出僅占山西省的2%。
山西省工業結構較為完備,涵蓋制造業、采礦業及“三供一業”[4]。在制造業領域中,不論是傳統的冶金、化工,還是科技含量高的信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都需要較為完備的技術研發體系作為支撐。因此,制造業企業辦研發機構數量、人員、經費支出、新產品項目和有效發明專利等在山西省的占比均高于八成。但是,山西省是典型的能源大省,煤炭、電力等能源類企業,尤其是洗煤行業對于創新基本無需求,普遍沒有研發機構及創新活動,研發機構建設發展水平較低。
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山西省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為1 070 個,開展R&D 活動的企業數為855 個,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和開展R&D 活動的企業數倒掛。同時,2020 年山西省規上工業企業辦研發機構比2019 年大幅增長125%,但是研發機構經費支出增長67%,并未出現同步增長。這反映出部分規上工業企業特別是一些發展方式粗放的資源類、純生產加工類、混凝土、“三供一業”企業,以及規模較小的企業通過研發活動全覆蓋工作推動建立了研發機構,但思想認識不完全到位,創新需求不強,創新動力不足,創新經驗缺乏,主動創新的意愿和能力不強,并未真正進行研發創新活動。
2019 年—2021 年被調查企業共開展研發項目11 902 項,其中產學研合作項目1 352 項,僅占研發項目總數的11%。大中小企業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協同融通程度不深,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創新活力的作用發揮不夠明顯[5]。企業主體獨立創新或與關聯企業合作創新較多,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發較少,聯合創新網絡不夠完善,創新要素和資源利用率不高,創新活動效果和成果需進一步強化,呈現出開放、合作、協同、融通程度不深等現象。
以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為戰略牽引,培育一流創新主體為目標,按照“創辦一批,成長一批,壯大一批”的總體思路,大力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引導企業研發機構提質升級,逐步形成大中小接續創新,強中弱梯次推進的創新主體培育體系。加強研發機構的分層分類管理,對于已經建有國家、省級創新平臺,或者已經建有較高水平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提質增效”計劃,鼓勵企業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等研發機構,促進創新平臺進一步對標一流,實現“從有到強”的躍升;對于尚未建設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擴面增量”計劃,針對性推進企業建設適合自身發展的工業設計中心、研發部門、監測中心等研發機構,乃至3~5 人的小型研發小組,完成“從無到有”的突破。
把握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結合地區產業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省級重點創新平臺和基地,構建形成覆蓋優勢領域、梯次銜接的創新平臺體系。以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和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為南北引擎,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建設一批需求牽引、多元共建、體系開放、水平一流的研發機構,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創新中心。以晉北清潔能源、生態環保、生物醫藥、通用航空產業等為基礎,以晉東南煤炭深加工及清潔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產業等為基礎,以晉南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等為基礎,分別打造各具特色的創新平臺和基地,構建創新平臺體系空間布局[6]。
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產業布局職能,圍繞山西省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現代煤化工、新材料等支柱性產業集群布局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初期給予穩定運行支持,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穩步發展,梯次推進,形成“政產學研金服用”緊密結合、創新系統聯動、全產業覆蓋的良好發展格局。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從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和關鍵性需求出發搭建創新平臺,整合各方資源,統籌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工作,著力打通產業鏈、創新鏈、技術鏈、人才鏈和價值鏈,構建起穩定的產學研創新聯盟,最大限度對資源類、純加工類企業進行覆蓋,助力創新活動進行。
立足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要求,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靈活配置創新要素,充分發揮大企業在區域科技創新中的“龍頭”帶動作用,提升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學研深化合作,實現協同創新[7]。以大帶小,引導大型骨干企業廣泛帶動形成“輻射圈”,通過技術成果轉讓、委托研發、技術合作等方式將研發資源向中小型企業轉移和共享。以下促上,結合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發展情況,以下游產業對技術、工藝及產品的需求,促進上游企業開展針對性的研發活動。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快建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大師工作室等創新合作平臺。鼓勵產教建立戰略層面持續穩定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高校研發實力雄厚和企業創新活躍度高的優勢,鼓勵校企共同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引導產教聯合布局創新鏈,實現科研攻關能力與產業化能力優勢互補[8]。
以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為戰略機遇,全新認識山西省毗鄰京津冀、環渤海、中部及“一帶一路”的區位優勢,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奮起直追,主動承接京津冀地區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積極引進京津冀科技、資金等創新要素,通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建設京津冀科技成果中試轉化應用平臺和基地。圍繞山西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產業升級、培育高新產業和實現成果轉化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堅持對標一流,組織省內骨干企業深入沿海發達省份和內陸先進地區,靠前學習先進技術,開拓創新視野,推動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合作。持續主辦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晉陽湖”集成電路和軟件業峰會、中國(太原) 人工智能大會等,依托高端展會、論壇的宣傳效應和平臺效應,擴大山西省企業對外宣傳,為引入高端創新人才、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強化山西省企業與業內高端人才團隊、先進企業開展橫向交流合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