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昌
(甘肅天佑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300)
勞動衛生工程技術主要是指以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有害環節為研究對象,以保障職工身體健康安全為目標,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對生產條件、流程、環境進行改造的一系列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包括了職業病危害來源的調查與分析、職業病危害的發展可能、職業病危害來源控制、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評估等一系列內容[1]。勞動工程衛生技術旨在解決工業生產中存在的職工健康損害危害,受到企業的高度重視。企業應用勞動衛生工程技術做好職業病危害的控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勞動衛生工程技術是一門系統的專業學科,需要通過對實際生產及可能存在危害的觀察并提供工程領域的解決對策,進而達到保障職工生命健康權益的根本目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按照不同的目標與工作效能,在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如下4 個基本環節:一是對風險要素進行評判。找到生產過程中可能對職工造成損害的具體環節與危害來源。二是對風險要素進行分析。要充分掌握為何會產生如此危害,產生的具體環節及問題出現在哪里,出現了危害可以通過何種方式進行有效規避,規避的效果以及企業需要付出的成本如何等。三是對風險要素進行處置。按照不同的風險要素來源及其背后的工程學原理與基本工藝,提出可行的改進型策略并對策略進行有效的實施。四是后評估。對企業已經采取的勞動衛生工程技術的有效性進行評估,探討其能否切實發揮保障職業病危害管控的效果,是否需要后續的優化與持續改進等。
按照勞動衛生工程技術的具體內容,其在企業中的應用包括了前應用、過程應用以及后應用3 個領域[2]。前應用(前管控) 主要是指當企業未發生職業病時便對全部的生產流程與生產工藝進行研判,提前找到可能出現的風險點并加以管控;過程應用(過程管控) 即過程中的應用,主要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陸續發現部分未預料或未規劃的危害及問題,或者存在已有治理的手段方法出現失效的情況,針對此種情況企業要及時進行處置與管理;后應用(后管控) 主要是指當企業職工出現明顯的職業病危害后,企業“亡羊補牢”,對已經存在的問題予以消除、對已經產生的損害進行賠償等一系列手段。當前,大部分企業在實踐中多采用前管控和過程管控相結合的勞動衛生工程技術應用,將可能對職工造成的健康損害降到最低。
上文重點探討了其主要內容與具體的應用方式,為了在后續的實際應用中提高應用性與現實指導意義,本文以某電纜廠為具體研究案例,探討其具體的應用方式。
電纜廠屬于化工類加工企業范疇,其在生產過程中,主要是先通過銅棒、鋁棒進行擠壓與拉絲,形成合規的電纜內芯,再以聚氯乙烯顆粒為主要材料,在加熱的過程中形成電纜外部包裹的絕緣層。主要生產設備包括擠出機(主要對絕緣層進行生產加工)、拉絲退火裝置(主要對電纜線芯進行加工生產)、空壓機等生產設備,產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塵、有毒有害氣體以及噪聲等類別。其他可以進行有序集中排放的污染物由于不會對職工產生職業病危害,因而不在此列,如生產中的退火廢水經由污水處理廠處理后中水回用[3]。上述工藝與生產流程主要具有3 個方面特征:一是設備必須進行人工操作,企業并未完成全智能化生產線改造,僅有部分工段(如包裝工段) 實現了人員與設備的分離,其他大部分工段均需要職工入場與生產設備進行互動與操作才能夠完成實際生產;二是設備均具有高溫特性,進而導致粉塵、有毒有害氣體等揮發效果明顯,無法進行有序排放,污染物會在廠房內進行擴散,進而威脅到職工的健康安全;三是設備的高溫特性決定了無法采用整體封閉的方式對其排放的污染物進行有效收集,僅能夠采取其他的工程技術改造措施降低污染物密度或隔絕污染物與職工的直接接觸。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擠出機與拉絲退火工序受限于生產工藝與設備特性,污染物并不能完全消除,也無法對設備進行整體封閉。為此,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危害要素產生的原因,以“原位治理”的方式為基本指導原則,通過加裝工程技術改造措施的方式進行應對處置,以消除污染物可能對職工造成的危害。針對各危害要素,具體采用的工程技術改造措施等應對處置方式見表1。

表1 各危害要素工程技術改造措施統計表
除了上述針對不同風險點進行的工程技術改造措施之外,還采取以下有效應對處置措施:在廠房頂部安裝30 個直徑為500 mm 的無動力風帽,以提高廠房內的換氣強度;在生產后以及次日生產設備開機前,利用軸流風機進行整體換氣,以保障廠房內殘留有毒有害氣體能夠得以去除等。
利用勞動衛生工程技術對生產的全部環節進行溯源之后,本文從技術改造、設備升級、環境管理3 個方面提出一系列適應性工程技術改造措施,這是企業對應職工職業病危害的根本路徑。與此同時,評估意見不僅僅是對職業病危害控制的現狀評價,還能夠為企業后續的持續長效優化提供基本的方向。
對于企業改進后的生產工藝與生產流程進行全面的評估,評估采取專家模糊評價的方式來進行,以企業原有發現的危害來源為單位進行評估,確立明確的評價原則。具體分為5 個等級,即“有效治理,需要優化,亟待整改,對策失效,管理無序”,分別對應了評分中的5~1 分。按照不同專家打分的平均分確定不同危害來源的治理效果,再按照全體專家打分的權重加權方式計算整條生產線的最終得分[4]。經過評估后,職業病危害控制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職業病危害控制評價結果統計表
由表2 可以發現,全工段的整體治理效果為有效治理,說明在勞動衛生工程技術的指導下,企業針對生產工藝及生產流程的改造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擠出機工段的絕大部分有毒有害氣體能夠做到規范管理,不會對企業職工造成職業病危害,其中四氯化碳的治理效果稍差依舊需要持續長效優化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其他有毒有害氣體均能夠達到有效治理的效果。在拉絲退火工段中,通過加裝防塵罩以及配合職工個人防護設施后,各類粉塵對于職工健康的影響較小,達到了有效治理的目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空壓機工段的噪聲治理上效果并不理想,安裝的防噪聲護欄在區域范圍內取得的效果有限,受限于職工溝通所需,長期佩戴耳塞也并不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這均需要在后續的實踐中予以解決。
在針對企業已經執行的防控方案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評估,對評估中發現的不足與漏洞需要再次向專家進行咨詢,咨詢目標以如何解決當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成本等內容為主。某電纜廠經過了一系列工程改革后發現,擠壓車間的有毒有害氣體排放總量無法得到有效的降低,且由于生產設備與原理的問題,無法形成有序排放,進而對于生產車間而言必然會存在一定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主要為丁烷、N-甲基吡咯烷酮)。針對存在的該問題,企業向相關工業專業、設備生產廠家、生態環境保護單位等多個單位發函咨詢,收到16 條相關建議。按照建議出現的頻次,確定主要建議有如下兩點:一是進行工段整體遮擋,利用通風口進行廠區內室內空氣倒流,將有毒有害氣體統一引入煙道,經活性炭吸附后集中外排;二是加強企業職工的個人防護。針對獲得的專家建議,企業在廠房內加建了4#排風扇,排風扇外管并入廠區集中排放口;設備區增設帶通風口的擋板,擋板規格為2.30 m×12 m,防止有毒有害氣體在廠房內的擴散;同時,由安全生產保障部門定期采買帶有活性炭夾層的防氣體口罩,納入勞動保護設備體系,要求職工必須佩戴后上崗。至此,評估中發現的問題被有效解決。
勞動衛生工程技術不是“一次性”改革,企業建立了一整套長效優化機制,并出臺了配套方案。圖1 為長效優化機制組織流程示意圖。具體而言,企業以工會為牽頭單位,成立職工職業病危害防控小組,工會會長為小組組長,各工段負責人為小組成員。每月組織召開至少一次月度職業病危害防控工作會議,會議準備期間,各工段負責人負責按照工段的實際需求,收集廣大職工關于安全生產及職業病防控的意見與建議,提出下一步整改要求。會議對提出的要求進行集體審議,對于不合規要求或職工疑慮要給出解答,對于合理要求則要以職工職業病危害防控小組的名義要求企業進一步落實整改要求,防范職業病風險的出現。每年至少一次針對全生產線職業病危害控制進行評估,生成年度評估報告,并將評估結果向全體職工予以公示,對于評估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解決。隨時監控職工出現職業病的情況,建立職業病檔案。截至目前,并未發現新增職業病患者。

圖1 長效優化機制組織流程示意圖
本文首先對勞動衛生工程技術的主要內容及應用方式進行了系統總結,發現其貫穿于企業的全生命生產周期,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能夠從健康角度對企業生產流程進行優化與技術改進;其次,以某電纜廠為實際研究案例,探討勞動衛生工程技術在該企業技術改造中的具體應用,并按照溯源環節、改造環節以及具體的實施環節詳細探討了應用的具體內容及規范;最后,分析評估及持續長效優化中勞動衛生工程技術的實際應用,希望能夠為后續的職工職業病保障與防控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