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遵循“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整理、挖掘、闡發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中的豐富內涵,分析其在中國社會現代化、文藝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構建中國特色的文藝價值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對于新時代文藝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從文藝價值的視角看,當前文藝作品尚存在著價值尺度失范的現象;創作者層面,一些文藝創作者卷入功名利祿的追逐;理念層面,未能切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中國當代的文藝價值論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80年末、90年代初較為繁盛,已有成果從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的哲學基礎、結構特點、理論體系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但是,已有成果梳理的較多,系統研究、研究的體系性與深度尚嫌不足;與新的時代結合,立足于對傳統文藝價值思想進行現代傳承創新的研究成果不多見。中國傳統文論中有豐富的文藝價值創造思想,富含積極入世、勇于探取社會人生的藝術獻身精神,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當前的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有重要借鑒作用,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民本位觀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文藝良知與責任的文藝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文質兼美”的精品意識。同時,要在研究中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與其他民族文藝思想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1-0004-07
文藝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何實現文藝的繁榮發展,是文藝理論研究者面對的時代命題。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在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的重大歷史時刻,向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希望、發出號召:“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1]
對照這些“希望”,當下中國文藝發展、文藝研究依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文藝價值思想尤其值得關注。文藝作品是一個民族精神特質、文明水平的集中體現,優秀的文藝作品對社會進步有著強大的引領作用。文藝價值研究,涉及到文藝意義的闡發、文藝理想的設立、文藝批評的標準等重要問題,在文藝研究中占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2]這是對文藝價值的高度概括和充分強調。時代發展,推進價值觀念變革。新時代的文藝繁榮,要在“高原”的基礎上多出“高峰”,亟需建構新時代的文藝價值體系。新文藝價值體系的建構,需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里面內含的是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的傳承創新。遵循“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整理、挖掘中國傳統文藝思想中的豐富內涵,分析其在中國社會現代化、文藝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文藝價值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對于新時代文藝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當下中國文藝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們走出了文化貧瘠,幾億人欣賞幾種文藝作品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近些年來,文藝作品的數量與日俱增,每年單單是長篇小說的出版產量便已達幾千部之多,海量的網絡文藝作品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中國可堪稱世界上第一文藝大國。同時,毋庸諱言,當前文藝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非常明顯,有些問題甚至還相當嚴重。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容;還有的熱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3]這些問題,目前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
文藝界的這些現象,與文藝價值問題息息相關。主要表現為:
其一,作品層面,存在著價值尺度失范的現象。一些作品渲染血腥、暴力和下半身敘事,強調人性的陰暗面,鼓吹陰謀論,炫富斗狠、編織消費主義神話,以強化骯臟丑陋博取眼球,裸文化、暴力文化、偷文化、鬼神文化、泛娛樂文化、不良語言文化、炫文化、星文化、門文化、洋文化、假文化、丑文化、賤文化等內容時有出現。
其二,創作者層面,一些文藝創作者耐不住寂寞,經不起誘惑,卷入功名利祿的追逐,成為“見書不見人,見人不見書”的空頭文藝者,沒有時間和精力深深扎根生活,不了解人民大眾的疾苦和悲歡,不了解社會的發展變化,不能深入思考、認真閱讀、艱辛書寫,未能沉下心來反復打磨、精于創造。
其三,理念層面,未能切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一些作品中,“人民”成了一個抽象的符號,文藝成了市場的奴隸,混淆了低俗與通俗、欲望與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資本滲入文藝,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一些文藝工作者。
以上問題雖是在部分作品中存在,但危害嚴重,值得警惕。
二、包括文藝價值問題在內的中國文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價值”是經濟學上一個特定的范疇,在一般意義上泛指物質或現象對人和社會的用途、作用或意義。自人類從動物界獨立出來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逐漸形成了諸種對象性的主客體關系,人對自然、社會、自身進行評價,價值便開始出現。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中國哲學具有“價值論”的特色。“我國自古以來的哲學傳統,習慣于以‘天、地、人的關系為出發點,以構建種種關于社會、國家的倫理政治體系為目標來進行理論思考。作為這一傳統證據的是:歷來在各家學說中,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疇,往往是諸如‘道德‘仁義‘善惡‘美丑‘貴賤‘吉兇‘禍福等這類價值范疇,而不是歐洲哲學中最常見的‘存在‘實體‘理性‘經驗‘知識‘真理等存在論和知識論范疇。也就是說,與歐洲的哲學傳統相比,中國哲學更具有以一種以價值哲學為主要線索的傳統。”[4](P1)雖然價值論在19世紀下半葉才初步確立,但價值論的思想古已有之;價值論哲學誕生于西方,但價值論方面的思想、論述中西皆有。
文藝活動是一種具有強烈審美性的審美活動,與價值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甚至在許多文論家、文藝家看來,文藝活動就是一種價值活動,而不是認識活動或其他活動。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據主流,講求經世致用,在這一思想看來,文藝是育人的重要方式,“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經過文藝化育的合格的“大人”“士”,才能承擔起安邦治國的大任,于是有了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有了漢代的“美刺”說。漢代的王充所說,“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論衡·自紀》),是這一傳統極好的注腳。
中國當代的文藝價值論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較為繁盛。除在文藝理論史、美學史、相關領域的資料,匯編匯聚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外,20世紀90年代出版了數部文藝價值研究的著作,其中以敏澤、黨圣元的《文學價值論》最具代表性。該書對中西各個歷史時期文學價值觀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梳理,而且對中西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價值思想做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不論在史料的開拓還是意義的判定上,都多有新的發現和建樹,尤其是十分注意把握和開掘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思想精華,對那種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價值論思想、建設文學價值理論只能取材于西方的虛無主義觀點,不啻是一個有力的回答。
已有成果從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的哲學基礎、結構特點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研究。李西建《中國古代文藝功能觀的文化學分析》(1989),從文化學的角度立論,認為中國古代的文藝觀一開始就與政治目的相結合,構成了一條融合文藝諸功能、使其為歷代統治服務的發展主線,并認為這與中華民族“政治—心理”模式、“倫理—心理”模式、“實用—心理”模式密切相關。(參見:李西建.中國古代文藝功能觀的文化學分析[J].人文雜志,1989,(1)。)譚帆的《試析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價值觀念》(1991)提出,中國古代文藝思想具有“功利性”“宣泄性”“享樂性”三種價值觀念,并從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古代文藝價值觀念具有“功利性”逐步與“宣泄性”融合、“享樂性”向“娛樂性”轉移兩個發展趨勢。(參見:譚帆.試析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價值觀念[J].文藝理論研究,1991,(4)。)黃念然《中國古代文藝價值結構的基本類型及其解釋框架》(2010),分析了中國古代文藝思想中的并列型價值結構、等級型價值結構、層深型價值結構、有機型價值結構、主次型價值結構等,并提出其解釋框架主要有二元對立解釋框架、生態式解釋框架及體、相、用解釋框架,是對中國文藝價值思想的研究深入。(參見:黃念然.中國古代文藝價值結構的基本類型及其解釋框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黃海澄的《藝術價值論》(1993)從“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的角度探討建立在傳統認識論哲學基礎上的文藝學的危機,將價值論作為文藝學新的哲學基礎。顏翔林的《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邏輯關系》(1994)、《藝術與時間:對藝術價值的美學懷疑論》(1994)則是從懷疑論的角度將文藝價值界定為在一定時間維度的受民族性制約的主觀倫理判斷和情感傾向對于文藝的評價。曲本陸的《文學價值結構及其功能系統》(1994)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命題入手,提出了“中介”這一范疇,認為文學活動及其價值結構統一的“中介”是審美。楊曾憲的《文化審美價值距離與“難能為美”》(1997)從價值學角度探討美的本質和規律,探討審美價值。
已有研究取得多方面的進展,為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尚存在如下不足:其一,對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梳理得多,系統研究、深入研究的成果還較為少見;其二,已有成果多集中在20世紀末,與新的時代結合,立足于對傳統文藝價值思想進行現代傳承創新,尤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
譚好哲的《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價值的思想譜系與理論積淀》(2021),是近年來研究文藝價值思想的一篇力作。這篇文章雖不是研究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的問題,但文章提出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價值思想在理論邏輯上認同并持續強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論文藝本質觀,在文藝價值源泉的理論追索中建構起了文藝與時代生活之間的辯證反映關系,在文藝價值的主體歸屬上把人民需要作為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才成為了指引中國現代文藝走向進步、服務人民的思想火炬與燈塔,這一認識為中國文藝價值思想傳承創新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借鑒。
三、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中汲取豐富營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的根本特征。人類文明在發軔之初,世界各個地域就顯示出不同的文明特色。在此后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世俗性、人文性、倫理性、和諧性為基本特征的文化體系。梁啟超曾說道:“印度、猶太、埃及等東方國家,專注重人與神的關系;希臘及現代歐洲,專注重人與物的關系;中國專注重人與人的關系。”[6](P2-3)在全球化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鮮明的個性、獨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是維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在此意義上,民族的生命力和文化的生命力密切相關。一個民族的發展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古往今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與強盛總是以文化為支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雖歷經磨難,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貢獻巨大。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于哪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影響巨大。朝鮮半島古有“小中華”之稱。日本也是“東亞漢文化圈”的成員國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日本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日本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把我國人民從野蠻世界中拯救出來,而引導到今天這樣的文明境界,這不能不歸功于佛教和儒學。”[7](P215)除了東亞地區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南亞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重要影響。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到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當今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蘊含著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豐厚滋養。以儒學為例,儒家文化不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自我表述,不只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是東亞文明的體現,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寶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類文化共同體及其歷史發展,有著深切的文化認知與實踐,同樣蘊含著大量豐富的共同理念與價值旨歸。
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資源豐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藝價值思想體系最為完整,影響最為深遠。孔子主張以禮樂的方式建立一個“仁愛”的社會,認為文藝具有獨特的審美認識、審美教化之用,可助力國家長治久安,可助人修身養性。興、觀、群、怨,可看作儒家提出的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的“開山綱領”,主張文藝作品通過藝術所描繪的形象,使人聯想到一種事理和人的精神品質,從而產生一種鼓舞人的意志的力量;書寫民眾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考見政教之得失;傳達充滿情感色彩的“仁”道,把人們“結為一體”的;揭露當政者非“仁”之處,以刺上政。“美刺”說,與“興觀群怨”說本質上一致,但更突出了文藝的政治效用,強調文藝要服務于治國安邦的需要,也加強突出了“刺上政”的價值,“泄導人情”“補察時政”。要發揮好文學的怨刺功能,必須把握好分寸,“發乎情,止乎禮義”,“怨而不怒”。儒家思想主張文藝家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文藝要具有“勸善懲惡”的價值,“論功頌德”,是為了導人為“善”;“刺過譏失”,是為了“使聞之者足戒”。“勸善懲惡”說原出于儒家,隨著時代的發展,又吸收了佛家“因果報應”的思想,并與之相融合,影響廣泛。興、觀、群、怨說和美刺說、勸善懲惡說,從不同角度突顯了文藝的價值,與西方注重個人情感不同,更側重于政治倫理性。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直接影響了中國傳統文藝的衡文標準,除“文質彬彬”等被人熟知的觀念外,“老”“清雕琢”“高致”是非常獨特的觀念。中國文論中有著豐富的文藝價值創造的思想,其中,“膽”講求“智”和“勇”的結合,體現出積極入世、勇于探取社會人生的藝術獻身精神,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四、以中華美學精神為核心推進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傳承創新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8]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基鑄魂,文藝才能高揚中國精神,彰顯中華美學特質,將人民當作文藝表現的主體和服務對象,將愛國主義當作主旋律,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
“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當前的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有重要借鑒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給予了許多新的闡釋,特別是提出了“中華美學精神”概念,強化了中國優秀文藝傳統和文化遺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中的作用。習總書記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和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要求文藝工作者“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9]的優秀作品。講話所提出的“中華美學精神”再一次描繪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底色、根基與取向,指引當下的文藝理論建設要充滿中國的文化元素和理論色彩,杜絕用西方標準來剪裁和衡量我國文藝和文藝作品,將“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方針切實落到實處。講話中還涉及了諸如“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質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美的發現”“美的創造”“美學精神”等許多美學范疇和詞匯,這不僅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表述增加了美學光澤,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中國化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課題。
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民本位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10]。這一論斷脫胎于經典的“美學的和史學的”觀點,增加了“人民的”和“藝術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觸及批評的立場性判斷,又關涉批評的專業性強調,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的內涵和意蘊的豐富。這一觀點比之于傳統文藝理論只談“內容”和“形式”的觀點,也明顯地推進了一步。此外,講話還提出“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11]。這句話同馬克思說過的“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一致。不同之處在于,講話把“夠不夠資格”的角度,變成了“審美”鑒賞的角度,把“判斷者”變成了“鑒賞家”和“評判者”,而且把人民放在了文藝作品鑒賞、評判主體的位置上,具有了鮮明的現實針對性。馬克思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由人本學立場到人民群眾主體性地位確認的轉變,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對人民的豐富實踐和現實生活“感同身受”,在真正深入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對人民的感情,不沉緬于個人內心的“杯水風波”,牢記人民的冷暖,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于創作的筆端,堅持發現美、創造美,贊美奮斗人生,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文藝良知與責任的文藝觀。講話批判過度文化消費主義,強調文藝創作的良知與責任,主張文藝作品在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時,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消費主義主張,文藝創作以獲取市場利益為目的,以大眾的娛樂需要為價值導向,文藝的經濟價值追求超過甚至取代文藝價值追求,文化產品的娛樂功能超過乃至排斥審美功能、精神教化功能。文化消費主義有兩大特征:重視文藝產品的娛樂性,主張文藝產品的機械式生產。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所批評的“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12]恰是文化消費主義在當前文藝活動中的反映。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重視文藝的社會效益,孔子把文藝的社會效能概括為興、觀、群、怨四個字,通過文藝可以“觀風俗之盛衰”“考見政治之得失”,文章期于用世,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特色。中國傳統文論格外強調文藝的修身作用,孔子曾把“修身”分為三個階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可以使初學者懂得好善與厭惡之情,樂則可以調和、溝通人與人之間、對立階級之間感情,使人情感上得到升華,走向成熟。漢人班固《漢書·禮樂志》中有:“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唐人白居易則在《與元九書》中說:“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宋代的李覯在《上宋舍人書》中把文藝化的功能做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竊謂文之于化人也深矣。雖五聲八音,或雅或鄭,納諸聽聞,而淪入心竅,不是過也。嘗試從事于簡策間:其讀虛無之書,則心頹然而厭于世;觀軍陣之法,則心奮起而輕其生;味縱橫之說,則思詭譎而忘忠信;熟刑名之學,則憙苛刻而泥廉隅;誦隱遁之說,則意先馳于水石;詠宮體之辭,則志不出于奩匣:文見于外,心動乎內,百變而百從之矣。”儒家講求詩言志、文以載道、勸善懲惡,道家講求心齋坐忘、澄懷味象,都是以文藝社會效益的強調。同樣,馬克思主義對過度的文化主義也持批判態度。馬克思指出:“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就與中世紀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不同……資本主義生產就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法蘭克福學派提出“文化工業”的概念,批判了標準化、程序化的文藝生產拋棄了藝術性,被徹底世俗化、均質化、商業化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要創作“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的好的文藝作品。[1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文藝創作不考慮作品的經濟效益不可能也不現實。但在過度消費主義有抬頭趨勢的今天,作家要有更強的定力,嚴肅認真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把審美理想放在核心位置,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贏得讀者的尊重。要認清并處理好創作自由與社會責任的辯證關系,珍惜而非濫用創作自由,在承擔應有的責任基礎上來談論創作自由。要認真探究、真正掌握文藝傳播的市場規律,使優秀作品能夠受讀者歡迎,贏得市場。
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文質兼美”的精品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創作者要創作出文藝精品,提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14]的藝術標準。“文質兼美”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文藝命題。孔子曾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后來,孔子將這一標準逐漸從對人物的品評演化為對文藝作品的評論。《論語·述而》篇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韶》樂之好在于“盡善矣,又盡美也。”他批評《武》樂則是“盡美矣,未盡善也”。善的東西要成為審美對象,還必須在藝術形式上具有審美價值,否則便不能稱其為文藝作品。東漢王充“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清代王夫之說“蓋離于質者非文,而離于文者無質也”、晚清劉熙載 “凡物之文見乎外者,無不以質有其內也”的說法都與此一脈相承。恩格斯在《致斐·拉薩爾》的信中提出未來戲劇的理想,即“德國戲劇具有的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融合”。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期盼的也是“文質兼美”的藝術作品,即“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文藝精品能夠具有強大的動人力量,源于其深刻思想內涵與優秀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作家要堅持高標準的藝術追求,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所強調的,把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生動活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相結合,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
五、深化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傳承創新研究應該科學處理幾對關系
一是科學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傳統與現代是兩個既相互區別又彼此關聯的范疇。傳統不是一個簡單的“過去式”概念,更是指與現在相關、匯入當下并對現實產生意義和價值的“有生命的”過去。為了更好地推進中國文藝價值思想傳承創新研究,助力文藝發展繁榮,應著重注意:其一,加強甄別、去粗取精。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中精華與糟粕并存,我們既不能用“拿來主義”的態度對其不加甄別地照單全收,從而困于“文化民粹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編織的文化囚籠;也不能以“全盤否定”的眼光對其毫無保留地棄如敝履,從而裹進“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自由主義”攪起的文化旋渦,將優秀文化成果和價值理念從傳統文化中甄別遴選出來,并根據當代文藝發展需求,使之轉化提升為適應新時代的新內容與新形式。其二,搜集整理,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帶有鮮明的價值論色彩,中國文藝價值思想資深豐富,但目前還散見在文論史、作品論、創作論、接受論中,未能有效匯聚,更未能形成體系,需下功夫整理挖掘。其三,開闊視野,充分利用。要實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與價值,就必須讓傳統“活”起來,讓其煥發新的生機。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的研究,不但要面向時代,還要面向世界,汲取其他民族相關優秀文化的營養。充分利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推進相關資料的搜集、保護、發展。
二是科學處理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關系。堅持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的原始基因、核心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與當代文藝發展相協調。創造性轉化是以服務現實為旨歸,按照時代需要、當代標準改造傳統文化的功能、價值和目標,與現代社會接軌、與人民需求合拍,實現傳統文化在核心理念、實質內容和表達形式等方面的現代轉型,達到為今天所用、為今人所用、為現實所用的目的。創新性發展則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依托,以現代化和現實需要為原則,提煉出融入現代社會形態的新內容,在現實條件下致力于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并在充分尊重傳統特長和思維優勢的基礎上求解當今時代問題的文化方案。要以文藝發展實踐需要為研究導向。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的轉化與創新并非某些范疇或精神的抽象歸納,也不是傳統典籍的引用言說,而是將其思想精華融入當下文藝實踐中來,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文藝發展提供借鑒。
三是科學處理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與其他民族文藝思想的關系。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既要繼承其中超越時代與國別、具有永恒價值的精華,又要剔除其落后于時代的糟粕,還要增進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鑒。同時,堅決反對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毫無原則地厚今薄古、閉門自守的夜郎自大。不忘本來,始終堅守中國傳統文藝思想的民族主體性。吸收外來,廣泛借鑒世界多元優秀文化成果。面向未來,建構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價值體系,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文藝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3][8][9][10][11][12][13][1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5-10-15)[2023-05-0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5/c1024-27698943.html.
[4]李德順.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5]新華社.習近平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06-02)[2023-08-1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htm.
[6]梁啟超.儒家哲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5.
[7][日]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杜 娟)
收稿日期:2023-09-02
作者簡介:孫書文,男,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文藝學。
項目來源: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中國傳統文藝價值思想傳承創新研究”(18BA016)的階段性成果。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4.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