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新版勞動課程標準指出,勞動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以及勞動精神,初中階段的課程內容分為九大任務群。目前,初中階段還沒有和新版勞動課標匹配的教材,所以就需要學校整體對勞動課程進行規劃與設計,依據任務群和學校實際安排勞動課程內容,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1.整體規劃課程目標,依據學生年齡特點推進課程目標的落實
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是通過勞動使學生受到教育,所以必須把勞動擺在最突出的位置,通過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水平,引導勞動價值取向,磨練意志,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通過調研和研討,我們把七年級的課程目標定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通過勞動習慣的培養,讓學生注重個人衛生,主動分擔家務,積極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勞動合作,體會勞動光榮,人人參與、熱愛勞動。八年級的課程目標定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技能和對勞動及勞動人民的感情,通過勞動課程學習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參加多種多樣的生產勞動活動,初步養成學生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職業意識,初步具備自食其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解決生存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和勞動及勞動人民的感情。九年級的課程目標定位為:初步建立一種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培養對國土鄉情的認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觀察社會生活,在勞動教育實踐中開發智力、增強體質、陶冶情操,培養知家鄉、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樹立祖國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三年目標逐層提高,分年度落實。
2.整體規劃課程內容,階梯式培養學生勞動技能
在課程內容上,按照年級安排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校內、校外勞動內容。由于七年級偏重勞動能力和習慣的培養,課內設置簡單的金工、木工設計制作以及版畫、串珠、編織等基本勞動內容;課外安排清理責任區、學校和班級衛生、住宿生內務整理、宿舍衛生等常規活動;校外活動安排自我服務勞動和家務勞動,包括但不限于幫父母做家務、整理房間、洗衣服、簡單的烹飪方法等,以培養基本勞動能力。八年級為了培養勞動技能和勞動感情,課內設置有一定難度的電子技術基本知識、剪紙、陶藝、篆刻等勞動技能學習;課外依據季節組織參與學校掃雪鏟冰、清理落葉、垃圾分類指導、大型活動籌備服務等,同時依托特色校本課程《龍珠課程》中葡萄樹的修剪、養護、管理、嫁接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參與農業生產勞動;校外活動依據節假日課程安排包粽子、做月餅、貼窗花、貼對聯、做賀卡、清明祭掃等傳統文化活動。九年級針對學生自身喜好和特點進行簡單的職業規劃嘗試,組織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參與志愿活動,課內深入學習垃圾分類、處理、回收、利用知識,課外延伸《龍珠課程》中葡萄酒釀制、葡萄深加工等相關知識;校外活動組織社區、村隊桶前值守、街道清掃、社區服務等志愿服務勞動。
三個年級還依托春耕農忙、學科實踐、社會大課堂等開展“小菜園、小果園、小農場”等勞動實踐活動,到周邊村隊、合作社、基地等進行實踐、觀察、實驗、嘗試、調研等。
整體課程構建中穿插開展勞動體會交流、勞動收獲征文、勞動成果展示、勞動工具改進、勞動明星評選表彰和勞模工匠學習等,促進學生初步的勞動習慣、勞動能力、勞動感情養成,培養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勞動實踐中開發智力、增強體質、陶冶情操,豐富知家鄉、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體驗,樹立祖國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理想。
3.拓展課程實施途徑,多種形式促進學生參與
落實勞動課主渠道作用。學校保障每周一課時的勞動課,專任教師組織學習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等相關任務群的基本知識。七年級勞動課在收納與整理任務群中開展的書桌書包收納、教室箱柜收納、旅行箱收納、教室文化布局設計等系列內容,有效培養了學生基本的勞動能力與技能;八年級的烹飪與營養任務群開設的面食制作、設計營養三餐以及簡單的金工、木工制作等,都取得了較好的勞動教育成果。
社團活動補充勞動技能個性化需求。學校利用課后服務社團活動開展剪紙、版畫、編織、串珠、3D打印等基本技能課程,極大地彌補了學生對于勞動技能的個性化需求。以學校龍珠社團為例,由于學校所處的區域葡萄種植規模較大,資源豐富,學校專門開發了特色校本課程《龍珠課程》,課程涵蓋葡萄樹的喚醒、修剪、養護、管理、嫁接、冬眠等,延伸到葡萄酒釀制、葡萄果醬制作等相關知識,開辟出葡萄園和葡萄加工專室作為龍珠課程的社團實踐基地。
大型活動關注學生參與。利用每周的大掃除,組織學生開展以班級整理、衛生掃除、垃圾分類的勞動教育活動;利用班團日在特殊時間段開展掃雪鏟冰、清理落葉、拾撿垃圾等活動;學校還會利用科技節、藝術節、運動會、大課堂實踐活動、學科實踐活動等,指導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與簡易道具、簡易背景的制作,全方位關注學生的勞動參與,拓展勞動教育途徑。
主題活動技能競賽塑造勞動精神。學校每學期開展班級、年級、校級勞動技能競賽,重點圍繞勞動技術課程開展。利用日常評比、垃圾分類知識競賽,落實垃圾分類,學習有害垃圾的處理知識與可回收垃圾的利用等。
利用班隊會進行勞動品德教育,開展勞動體會交流、勞動技巧分享、勞動收獲征文、勞動成果展示和勞動明星評選表彰等活動,通過櫥窗、板報、廣播、大屏、專室等進行宣傳交流鼓勵;利用勞技課時開展收看勞模事跡、講解勞模事跡、談體會、說感受等勞動教育活動。學校定期邀請“大國工匠”進校園,對學生勞動品德的塑造影響深遠。
4.多方合作協同,完善課程評價保障
學校構建了德育處、團委、家長教師協會、年級組、班主任組成的全方位勞動評價系統,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構建以自主評價為主,教師、同學、家長、服務對象為輔的評價體系。定期評選勞動優秀班級;完成勞動評價手冊,每學期對參與各項勞動活動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學生,授予“勞動之星”稱號,對在家庭中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家庭小助手”稱號。多種評價方式有效保證了勞動課程的落實和勞動素養的提高。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