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李嫄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前身是始建于1864年的育英學校,擁有近160年的辦學歷史。學校同樣擁有悠久的紅色黨史,80多年前就建立了學校黨支部。新時代,學校傳承育英根脈,賡續紅色精神,將育人目標確定為“培養志存高遠、品德高尚、勤奮刻苦、勇于創新的時代青年”。為實現這一育人目標,更好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學校把“研究如何在學生中開展紅色革命文化教育”作為工作重點之一。2020年,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就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提出具體意見。
學校與北大紅樓近在咫尺,多年來利用紅樓的紅色資源開展了豐富的愛黨、愛國教育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實效。在此基礎上,學校申報了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依托周邊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學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希望通過該研究更好、更有實效地依托周邊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學生革命文化教育,形成館校合作新經驗,為中學生打下鮮紅的人生底色,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研究過程中,通過學生走進北大紅樓和將北大紅樓紅色資源帶進校園,逐步探索以學生志愿講解為主線,融校本課程、社會實踐、主題團課為一體的館校攜手開展紅色教育有效途徑。
1.構建紅色課程體系,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學校依托北大紅樓教育資源,逐步構建起紅色課程體系。組建了北大紅樓紅色課程研發團隊,包括學校德育處、教學處、課程處和北大紅樓宣教部等相關人員。在梳理北大紅樓紅色文化資源后,會同語文、歷史、政治、美術等學科開展校本課程研究,如德育課程“走進紅樓”“品閱紅樓”“敬仰紅樓”“歌頌紅樓”等,學科課程“五四春雷”“新青年”“紅樓文學”“紅樓歷史人物”等。一方面本著“成熟一科開設一科”的原則開設選修課,另一方面注重國家課程校本化,通過學科滲透將紅樓文化融入課堂,最終將北大紅樓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中。通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使紅色文化教育“入腦入心”,為青少年的人生打下鮮紅的底色。
2.創新綜合實踐方式,探索館校合作育人新途徑
北大紅樓是開展紅色教育的寶藏,學校抓住“近水樓臺”之便,把北大紅樓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第一基地,不斷創新綜合實踐方式,讓紅色文化浸潤學生心靈。
第一,志愿講解,讓學生成為紅色文化代言人。“北大紅樓學生志愿講解”是學校館校合作紅色育人創新方式之一,讓學生通過志愿講解成為北大紅樓紅色文化代言人。學校通過班級、年級、校級三層選拔,遴選出優秀學生參加培訓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證上崗。培訓由學校團委和北大紅樓專業團隊共同組織,培訓時長為40個學時,培訓內容包括北大紅樓背景知識、黨史知識、人物故事、講解禮儀、語言表達等。培訓結束后,北大紅樓館長與北大紅樓專業講解員對學生進行考核,并向通過的學生發放“志愿講解員證”。經過考核的學生持證上崗,定期到北大紅樓開展志愿講解服務,與紀念館的老師們一起向中外游客傳播北大紅樓所蘊藏的紅色文化。學校也將北大紅樓紅色文化納入學校團課,由學生志愿講解員作為“主講人”進行授課。
第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紅色文化的研究者。紅色文化是各年級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每學期初,學校都會公布研究性學習主題,學生們可以自行選擇導師,并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紅色文化研究。導師們根據學科特色和自身興趣愛好確定研究方向,在反復深入紅色博物館實地考察、與博物館專業人員進行探討、向專家請教后確定研究主題,并做出詳盡的研究性學習方案設計。學生們在導師指導下逐步開展研究,研究的內容非常廣泛,如“五四運動的前因后果”“毛澤東在北大紅樓”“陳獨秀與《新青年》”“李大釗與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魯迅的筆和刀”等。學生們從已有認知,到課上所學,再到主題研究,一步步深入,研究小組成員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合作,最終形成的研究成果也異彩紛呈,從手抄報、學習心得到考察報告或研究論文。學校每學期都會以年級為單位開展研究成果分享活動,也會在開學第一課、國旗下講話等重要活動中展示優秀研究成果。
第三,主題活動,讓紅色博物館成為校園的延伸。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學校將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與周邊紅色博物館資源相結合,把少先隊建隊儀式、離隊建團儀式、新團員入團儀式、“五四”主題活動、慶“七一”等重大教育活動從學校操場“搬”到北大紅樓等紅色博物館,使之成為學校延伸的課堂。學校還聘請北大紅樓的老師作為學校少先隊大隊校外輔導員,與學校一起開展黨史、團課等教育活動,宣講革命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3.形成紅色文化基地群,打造紅色育人特色品牌
學校以北大紅樓為原點,不斷總結館校合作紅色文化教育經驗,逐步推廣到其他紅色博物館資源的利用。基于不同類別博物館開展有針對性的紅色教育,如紅色歷史類博物館——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革命人物類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李大釗紀念館、陳獨秀故居等,專項類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航空博物館等,形成紅色文化基地群,打造學校紅色育人特色品牌。
學校通過館校合作,探索出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形成了館校合作新經驗,創建了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紅色育人模式。在此基礎上,學校逐步探索“館校合作文化教育體系”,即以故宮課程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北大紅樓課程為代表的革命文化教育和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課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體系。將博物館優質的教育資源作用于學校,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通過館校合作,切實在學校教育中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氛圍,教育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單位資助校本研究專項課題“依托周邊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學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DBB21088)研究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