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紅梅 宋曉剛 姚旭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面向新時代,數字管理人才已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為探索財經類高校數字化管理人才培養方案,該文分析數字化管理人才的內涵、特點以及對知識、能力和素養的需求,研究數字化管理人才目前培養中的問題,構建“政產研學用”多方聯動的人才培養體系,并以河北經貿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進行實踐論證,為財經類高校管理類專業開展“新財經”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財經;數字管理人才;知識-能力-素養;多方聯動;復合型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1-0032-0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as become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ing the new era, digital management talents have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industri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plan for digital management talents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 for knowledge, ability, and literacy of digital management tal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mana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constructs a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linkage of "politics, industry, research,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and takes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as an example for practical demonstr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new finance" education reform of management major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gital management talents; knowledge-ability-literacy; multi party linkage; inter-disciplinary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作為“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和數字化轉型的第一資源”的數字化人才需求急劇增長,日益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競爭力[1]。目前,盡管高校已經加強了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視數字化人才的引進和發展,但數字化人才的數量仍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根據《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當前我國數字人才缺口約在2 500萬至3 000萬,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培養數字化人才迫在眉睫,加快數字化人才的隊伍建設是一項重要且緊迫的任務。面對新時代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的產業變革,本文提出構建“政產研學用”多方聯動的數字化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培養數字化管理人才提供參考,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數字經濟場景發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撐。
一? 新時代下數字化管理人才的內涵與特點
數字化轉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行業、企業內部結構、流程、業務模式和員工能力等進行深化變革,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2]。在數字化轉型大環境背景下,崗位技能也將被重新塑造,人才需求的結構隨之發生顯著變化。社會對于數字化人才的要求日漸增多,如何培養一支為產業賦能的數字化管理人才隊伍成為社會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關鍵。
數字化人才是具有一定的數字化思維、素養和專業技能,且能夠為組織的數字化業務或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的從業者。數字化人才不僅要具有數字化的思維和專業知識結構,還需要有對多樣化的海量數據進行管理和使用的數字化操作能力,能夠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專業型人才[3]。
數字化管理人才則是數字化轉型中的領導者與組織者,需要擁有數字化轉型領導力、行業前瞻力、組織和決策力,能夠基于企業現狀問題和發展需求,洞察市場變化和問題本質,并擁有強有力的數字化領導力,以組織推動行業或企業全員全面系統的數字化轉型[4]。所以數字化管理人才,作為組織數字化轉型的中高級管理者,需要發揮帶頭作用,引導團隊協同合作,完成組織數字化目標。這類人才具有以下特點。
(一)? 復合性
數字化管理人才需要懂業務、懂技術,更要注重數字領導力和管理能力的培養,所以這類人才不僅要有數字化的思維和能力,還要將數字技術與業務有效結合,發揮更大的能效,推動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作為數字化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系統的思維和交叉學科知識應用的能力,這類人才往往屬于復合型人才。
(二)? 探索性
隨著數字技術向經濟各領域滲透,新經濟呈生態化發展,具體表現為以數據要素為關鍵驅動力的新物種、新場景、新賽道不斷涌現。所以在數字化時代沒有一種模式能夠永恒。數字化管理人才在領導與管理上,則需要不斷地吸收新的信息與探索新的方法,對新事物新變化快速做出反應,并不斷尋找新模式適應快速的環境變化。此外,作為管理者,還需帶領團隊勇于不斷嘗試和開拓創新,從而提升組織的數字轉型驅動力。
(三)? 團結性
數字轉型需要一群跨領域的專才,通過團隊的效能發揮融合出企業轉型所需要的新思維、新方法、新產品和新服務。在數字轉型中如果不能將團隊形成合力,則再強大的專業人才團隊也會面臨失去方向的困境。所以作為數字管理者,往往具有較好的組織團結性。
二? 新時代對復合型數字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新時代,面對數字經濟及數字化轉型的快速發展,有些是由于高層領導者缺乏數字化思維,不能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趨勢,導致轉型不及時或者不敢轉,從而錯失市場良機。有些是領導迫切需要數字化轉型,但組織內部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普遍缺乏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知識儲備和應用經驗,不能有效地將新興技術融合到業務發展中。那么,面對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大需求,需要培養什么樣的新時代管理人才?這些人才應具備哪些知識、能力與素養呢?
(一)? 知識需求
1? 信息技術知識
數字化時代,面對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掌握數字信息技術的知識是擁有數字化思維和能力的基礎。新時代數字管理人才需要具備掌握新興信息技術的能力,就需要信息知識的儲備,如計算機語言、編程等傳統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也需要掌握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管理等新興信息技術的知識。數字管理人才只有具備這些知識,才能迅速在新時代進行數據收集,并搭建好數字平臺,使之成為全員與技術人員進行業務需求管理點、管理表盤以及管理痛點的有效溝通平臺。
2? 統計分析知識
數字化時代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長,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挖掘出管理需要的數據,并做好數據的統計、整合和分析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數字管理人才僅僅擁有大量的數據但不具備統計分析的知識,那再多的數據也只是數量的堆積,完不成質的轉變,更不能達到為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的目的。
3? 數字管理知識
數字管理模式相較于傳統的管理模式具有更系統、更智能的特點。數字管理模式要求各部門之間信息的溝通更便捷,數據分享的平臺更廣闊,管理人才掌握的信息更全面,則要求有更加系統的思維和管理知識。數字管理中的智能管理則要求管理人員在管理中使用數字技術使工作更高效、更智能,如建筑行業中使用BIM5D技術可高效得出工程任意時間階段需要的資金、資源等,從而使管理更智能高效[5]。因此,新時代數字化的管理知識也是數字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識,只有具備數字管理知識,才能更系統、更智能地管理組織,更好地完成數字產業化。
4? 產業數字化融合知識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經濟創新活動向生產領域滲透,推動了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產業數字化轉型則要求數字產業以技術為支撐,以數據為創新驅動。當下已經有大批的產業正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如新興信息技術與物流業、建筑業、制造業結合,逐步形成智慧物流、智慧建造、智慧制造等新產業。新時代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實現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管理人才則需掌握產業與數字化技術相融合的知識結構。
5? 交叉學科知識
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能把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結合在一起的復合型人才,而數字化時代更需要大量“1+X”的復合型人才。熟練掌握交叉學科知識的數字管理人才更能做好項目各個環節的業務管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進行分析,前期策劃階段需要數字管理人才具備投資、經濟、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做好項目的整體論證工作;實施階段需要數字管理人才具備相關法律法規的知識,守好行業的道德底線;此外,數字管理人才在人員的管理中,還需具備心理學、行為學等知識。所以數字化管理人才也需要交叉學科知識以及學科交叉應用能力。
(二)? 能力需求
1? 自主學習能力
數字化時代,在新賽道,會不斷布局新場景,并不斷涌現出新物種,對應會有新治理模式。面對快速更新的數字化新事物,數字化管理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快速學習才能在知識加速迭代的時代把握好數字化浪潮,成長為成熟的數字化管理人才。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的人才更容易接受新知識,并利用學習型思維將新知識轉化為對未來發展的新動能。
2? 創新能力
在開辟的新賽道、新場景,數字管理人員只有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才能涌現出新物種、新模式。各行業也只有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才能更好地激發產業增長新動能。所以數字化時代,數字管理人才的創新能力才是第一生產力和第一動力。只有培養數字管理人才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大效果地激發出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
3? 實踐能力
數字化時代的數據量巨大,如何利用好數據資源,使數據資源發揮最大價值才是數字管理人才的目標。數字化背景下涌現的新物種沒有成熟的模式、沒有相似的經驗借鑒,所以想要在發展中搶占先機,就更要求數字管理人才具備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探索、發現、總結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唯有將數據在實踐中探索,從生產力、經濟等多角度入手進行實踐檢驗,才能更好地使數字管理人才提升數字管理的效率,實現價值增值。
4? 組織協調能力
數字化大背景下,企業內部要做好多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共享,形成一個合作、共贏的局面,這就需要數字管理人才具備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同時數字管理人才還應做好數據分析與業務對接的協調工作,根據數據分析指導業務部分做出最優的決策與規劃,所以數據管理人員也需要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5? 領導力與決策力
數字化時代的產業處在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階段,需要具備較強的領導力的數字管理人才帶領著團隊進行成功轉型。一個優秀的數字管理人才需要在大數據時代根據大數據的支撐來進行產業發展方向的預測,為產業轉型發展做出最優的路線。同時,優秀的數字管理人才要學會用新興技術輔助進行市場數據工作的預測、決策、評價與優化,從而幫助管理者做出更系統、全面的決策,所以數字管理人才需要具有較強的領導力與決策力。
(三)? 素養需求
1? 政治素養
政治素養是人綜合素養的核心,新時代背景下的數字管理人才在掌握大量數據資源的同時,更需要具有家國情懷,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尤其在數字化產業中進展的規則盲區,就更需要數字管理人才具備高政治素養,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的思想與行為。
2? 職業素養
數字管理人才處于社會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的核心人物,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愛崗敬業,愿意探索新事物,對自身職業有強大的自豪感時,才能在數字轉型中帶領組織發揮出更大的效能。同時,數字化管理人才還需要遵守職業道德,具備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敢于直面創新探索中的困難、挫折與錯誤,并堅決守好法律紅線,才能在數字化轉型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3? 科學素養
數字浪潮撲面而來,數字管理人才務必要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確保自己挖掘數據的準確性,切忌使用未經驗證過的數據。同時數字管理人才面對數字化平臺要具備開拓進取的精神,要用科學思維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數據分析,更要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等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三? 目前數字化管理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當今時代已是數字經濟成為全球增長新動能的時代,在此時代環境背景下人才在我國經濟全面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已然成為第一資源和核心驅動力的首選。企業方已開啟了“數字化人才剛需”時代,但實際上我國數字化轉型進程中人才還面臨著各種不足,不能匹配滿足到社會需求。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管理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挑戰如下。
(一)? 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
目前,在數字化管理人才培養中,在教學內容上,實踐教學環節比較缺乏。在教學師資上,由于數字管理為新領域,多數教師也缺乏實踐經驗,無法深入理解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質,無法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并傳授給學生。此外,高校學生缺少實際的崗位實習機會和經驗,無法將數字技能與專業技能充分結合,所以培育出的數字化管理人才還無法充分滿足市場需求。
(二)? 前瞻性的思維和能力訓練不足
數字管理人才培養中,由于數字管理還處于發展階段,所以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專業教材。同時,專業教材往往都落后于產業應用,所以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市場需求不同步。此外,由于數字管理跨越多領域、多學科,具有創新度高、變化迅疾等特質,高校授課內容難以與市場實現同步更新,所以目前在培養數字管理人才時,還需要注重培養能夠自主探索學習能力和科學研究素養[6]。
(三)? 產業鏈的系統思維缺失
產業轉型發展中的很多問題實際上都是系統性問題,而大學專業以及行業過于細分導致學生的全局系統性思維缺失。目前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新興信息技術為項目全生命期管理提供平臺,系統全局性思維、交叉領域融合的需求越來越被重視。所以在數字管理人才培養中,還需注重培養人才對產業系統全面的認知與發展,從而更好地為產業轉型升級賦能。
(四)? 相關政策體系不完善
數字經濟背景下,面對新場景-新賽道-新治理中重大戰略、規劃等多方面實際問題,政府還需要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調查工作,從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指導產業、資金、人才等協同發展。所以在數字管理領域,政府具體性的政策指導方案不多,在人才培養中,成熟的培養體系也還在探索,還需政校合作,共同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
四? 多方聯動的數字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經濟與社會領域融合,成為商業模式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新財經背景下復合型數字管理人才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特征,有著巨大的社會需求。數字化人才應具備信息通信技術專業技能和補充技能以及數據化創造思維,能將技術與業務相融合,為社會創造新價值,這些能力使他們能夠基于不同場景應用新技術對業務進行數字化升級, 迅速找到數字化轉型戰中速贏的切入點[7]。但目前單方面依靠高校解決培養數字管理人才的問題是不夠的。數字化管理人才的培養還需從實務界興起,政府帶頭制定政策,行業組織快速響應,高校接力發展。所以本文探索了“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多方聯動的協同培育人才模式,以為高校培養數字管理人才提供借鑒。
(一)? 政校合作反哺高校人才培養
政府或高校可積極成立智庫,高校可通過為政府積極提供戰略規劃、政策報告的資政建議和報告,從而雙方合力培養既懂政策發展又懂數字管理的學科帶頭人或教師骨干,還能通過市場調查、數據分析等形式帶動數字管理研究生、本科生的培養,從而達到政府反哺高校科研與教學,共同培養數字管理人才。同時,作為智庫所屬行政部門也可通過智庫、委托科研項目等方式為高校提供人、財、物支撐,共同推動社會數字化轉型。
(二)? 產業數字轉型助推數字管理人才培養
數字經濟如春風來襲,已然成為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方向。產業轉型是一個長期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產業的發展應將其作為長期戰略任務,必須做好統籌規劃并注重數字化人才培養及應用,為產業順利升級轉型注入“活水”。做好產業規劃需要深度進行產教融合創新,實現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緊跟時代脈搏,并積極與行業精英、與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做得比較前沿比較好的企業進行深度交流和合作[8]。同樣,產學合作是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重要途徑,其建立在高校數字化平臺基礎上,在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中的作用至關重要,通過校企資源共享,實現雙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目標的實現。除此之外,還須依托優秀的創業項目,提升數字人才的實踐管理能力和協調溝通能力。
(三)? 聯合研究機構提升數字管理人才的研究素養
提升實踐和專業的開放度和融合度,要求行業組織共享知識,包括成立科研機構、合作研究、共同開展技術咨詢和攻關;聯合開展教育培訓合作,如與高校老師共同申請研究課題,通過社會服務科研項目協同培養人才。各研究機構也要緊密合作,將專業優勢和特色互補,共同探討不同專業特色的研究機構與數字經濟如何更好地契合,推動互動專業與數字經濟交融,共同培養有研究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四)? 高校積極推進專業數字化升級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學科知識交叉與融合越來越普遍,復合型數字管理人才已經成為當今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復合型人才培養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通過學習、培訓的方式促進師資隊伍知識結構升級;其次建立健全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上增添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課程及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多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改革教育教學模式,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將所學理論與實際項目相結合,促進學生對前沿技術的了解和掌握[8]。
(五)? 企業積極為數字管理人才提供實踐平臺
企業需要立足于行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從人才培養的全局出發,拓展校企、政企合作的深度、廣度,方能培養出學識精通的專業人才。一方面,推動高校與社會力量的協同,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實踐基地,采取校企合作模式,進一步夯實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使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能真正為企業所用,為校企共育工匠型人才開創新局面[9];另一方面,構建良好的校企師資雙向流動,聘請優秀的企業師資或企業家進入課堂,通過校外導師、兼職教授以及實踐教授等多種形式將嚴謹、細致的企業文化融入高校的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精益求精、吃苦耐勞的工匠品質,培養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復合型人才。
五? 多方聯動的數字管理人才培養實踐——以河北經貿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
河北經貿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機構等組建辦學共同體,共簽框架合作協議、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共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以培養具備“全方位、全周期”智能管理能力的“數字管理者”為核心目標,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政產研學用”多方聯動數字管理人才培養機制。
(一)? 通過智庫聯合政府共同培養人才
河北經貿大學作為河北省屬唯一的財經類高校,自覺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河北場景中找準定位,大力推進高水平財經特色智庫建設。河北經貿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以服務政府科技創新重大決策為使命,以科技創新發展的全局性和前瞻性問題為研究重點,統籌學校的優勢學科資源,積極申報科技智庫,從而聯合政府,培育一批高水平數字創新決策咨詢隊伍[10]。智庫中心聚焦政府決策需求和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圍繞自身學科優勢和研究領域,組織和開展高水平的軟科學研究,每年向政府提供數字產業研究咨詢報告。此外,通過承接政府部門委托的數字產業專項研究課題,為學院培養了一批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干,并培養了對接新時代新發展理念下的數字化管理人才,造就了河北經貿大學的“新財經”人才培養特色。
(二)? 助力產業升級,帶動人才培養
為推動地方產業發展,促進區域行業升級,河北經貿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積極走出去主動服務縣域,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機遇,與河北省多個縣域行業部門開展產業規劃、產業發展、智慧城市和智能建造等方面數字化產業合作,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力。如學院與晉州市開展了校地產學研項目對接,推動了高校資源入駐晉州物流園區和電商基地,不僅促進了高校數字管理人才培養基地的建立,也為縣域重點產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保障。學院與無極縣政府開展了校地合作,結合高校人才資源和科研優勢以及縣域實踐平臺和特色場景,圍繞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產業開展戰略合作,共同培養數字化管理新型人才。
(三)? 成立研究機構聯合培養數字管理人才
河北經貿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為提升數字管理人才的學習能力和研究素養,并積極為政府、社會提供智力,還成立了科學評估與決策優化研究中心、智慧物流與供應鏈研究中心,參與了城市可持續與創新發展中心、河北經濟地理大數據實驗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以行業或部門產業數字化需求為導向,針對某一領域持續進行調查研究、數據挖掘、形成分析和預測報告,為行業和相關部門發展提供決策支持。研究機構通過科研及社會服務,帶動學校研究生、本科生的培養與科研訓練,為數字管理人才提供培養環境。此外,學校還定期邀請高水平大學學者或專家進校開展相關學術講座,為數字化管理人才開闊學術視野。
(四)? 構建“新財經”人才培養體系
1? 開發“新財經”數字管理人才培養方案
近年來,河北經貿大學以“新財經”教學改革為理念,對所有專業進行了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的修訂。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以“數智管理”為導向,推動管理學科專業群課程與新興信息技術交叉融合。根據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一體化、全程化原則,學院構建金字塔型融通的課程體系。塔基為群共享的通修課、通識課、導論課和平臺課,塔腰為學科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塔尖為面向課證融通的新財經課程、拓展課,三者融貫全程、逐層遞進[11]。新構建的“新財經”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全部面向科技前沿,積極與數字化技術融合,為產業數字化升級培養管理人才。
2? 開設“新財經”實驗班和申請新專業
河北經貿大學積極推進“新財經”人才培養改革,提出了“家國情懷+專業知識+信息技術+職業素養+國際視野”的“五維度”人才培養規格,建立多元聯動協同育人模式。在“新財經”理念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開設了“智慧物流管理”新財經實驗班,申報了“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新專業,打造了“智能建造與管理”的工程管理專業特色,為培養數字化管理人才提供政策與制度保障。
(五)? 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數字管理人才
1? 校企合作,開展實踐教學
河北經貿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積極與企業合作,開展校企聯合培養的數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如學院與河鋼數字集團開展合作,共建了河鋼數字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通過運用企業的實踐案例和數據,為教學和研究提供企業實踐支撐。與人天通信集團校企合作,開展科技特派團工作服務,通過定期人才交流機制,培養數字管理人才,同時為企業提供高校人才與智力支持。此外,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還聘請了22位企業社會導師,定期邀請社會導師入課堂聯合授課或者開展專題講座,為學生開闊思維與格局。
2? 建立“導習-識習-示習-練習-實習”教學流程融貫的實施體系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根據數字管理人才的成長和認知規律,基于行動導向,構建崗位勝任力模型,開展高效的教學研究。在“新財經”教育理念下,學院與河鋼數字集團、用友集團等開展校企合作,在政務大數據、醫療大數據、商務大數據等相關項目的案例開發和實習、實踐活動,將數字管理理論與實踐融合教學,以崗位認知為目標的企業案例導習、教學做一體化的參與式識習、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理論實踐融合的標準化示習、基于虛擬軟件的反復練習和參與企業社會實踐的實習,進而建立“導習-識習-示習-練習-實習”教學流程融貫的實施體系,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一體化、螺旋式上升。
參考文獻:
[1] 任保平,何厚聰.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路徑選擇與政策取向[J].財經科學,2022(4):61-75.
[2] 胡吉星.“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數字化課程建設初探[J].漢字文化,2021(S1):151-152.
[3] 趙怡鑫.數字賦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研究與轉型方向——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2001—2022年)[J].華東科技,2023(3):146-148.
[4] 張妮娜,丁梓棋,陳思妮,等.新商科視域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數字化人才培養路徑研究——基于湖南省8所高校的調查[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2,35(12):50-55.
[5] 于濤,申瑾.建筑業數字化轉型階段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22,36(4):153-158.
[6] 黃明.數字化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河學院學報,2023,14(1):72-74.
[7] 陳鈺芬.深化科教產教融合 強化數據素養——數字化時代統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統計科學與實踐,2022(10):55-58.
[8] 劉兵,劉培琪.基于新文科視角的新財經人才培養理念探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1,21(3):16-20.
[9] 王建紅,何勁輝.數字化背景下高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策略[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5):1-3.
[10] 丁洋,孫存一,沈麗,等.數字經濟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9):67.
[11] 苑嘉航,李楨,胡曉鍵.數字經濟時代下高校數字化人才培養模式評價[J].信息與管理研究,2021,6(1):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