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陽城縣畜牧局(048100) 袁進強 孔鵬楨 延小莉

冬春季節氣候寒冷干燥,空氣濕度小,日照時間短,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更易存活。在養殖環境控制不當、飼養管理不善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非洲豬瘟、口蹄疫、仔豬腹瀉等主要豬病將進入高發多發期,養殖場戶應強化防控措施。
在飼料配方中增加能量飼料,適量添加復合維生素、氨基酸、復合酶制劑等物質。冬季可在夜間增加一次喂料,提供清潔飲水,有條件的應提供清潔溫水。注意哺乳仔豬的飼養,讓仔豬吃好初乳,斷奶前要提早補料,逐漸增加飼喂量;斷奶后不宜突然更換飼料,要限制飼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飼料,增加日糧中纖維素含量。
平時增加臨床巡查頻次,觀察豬的采食、飲水有無增多或減少;呼吸頻率、呼吸姿勢是否發生變化,是否咳嗽、打噴嚏;體溫是否正常;眼、鼻有無分泌物、膿液等;耳、四肢皮膚有無顏色變化,有無腫塊以及排便、排尿異常情況。發現病豬,應立即移入隔離圈舍,單獨飼養,并采集臨床樣本進行檢測,根據診斷結果采取相應防控措施。
冬季,豬舍的保溫和通風雖是一對矛盾,但不能顧此失彼。豬對外界溫度的適應能力較差,必須人為進行控制,使環境溫度保持在最適于豬生長發育的范圍內,才能促進其正常生長。冬末春初,乍暖還寒,必須采取防寒保暖措施,確保豬舍溫濕度適宜且基本維持恒定,但不要單純或片面強調保溫而忽視通風,調整好保溫與通風的關系,注意適當、適時通風換氣。
首先,日常要注意檢查門窗、電熱板、保溫箱、保溫燈、電力線路、溫控開關等防寒保暖設施設備,確保正常使用。尤其是新生仔豬保溫箱溫度,宜控制在32℃~38℃,保育舍24℃~27℃。開放式豬舍可覆蓋雙層塑膜,封堵窗戶及多余的通風口,在門口掛棉簾、草簾,防止冷風進入。頂棚保溫差,不利于舍內溫度提高的豬舍,可在舍內豬床的上方用塑料薄膜、防雨布、木板等材料搭建臨時二層棚,同時增加紅外線保溫燈、保溫板、暖風爐等,增加保暖效果。使用煤爐的豬舍,要定期檢修煙道,避免發生一氧化碳中毒。
其次,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時,要重視通風,保持舍內空氣相對濕度為65%~75%。如,采用窗戶通風時,兩邊的窗戶不可同時打開,避免形成對流,風速過大,晚上要關閉窗戶;采用風機通風的,水簾上部進風口不宜開得過大;通風應優先選擇在每天正午高溫時段,其次選擇在喂料時間段,通風時間的長短,因豬只大小及有害氣體、粉塵含量的多少而定,一般每次換氣以10~20分鐘為宜。
再次,還應根據個體情況區別對待。如,仔豬因為體溫調節機能差,更要注意保溫;肥育豬飼養密度大,應多關注通風;天氣寒冷時或夜間要加強豬舍門窗管理,大門加設門簾,堵嚴孔洞和縫隙,防止賊風,但不要單純或片面強調保溫而忽視通風,要注意適當、適時通風換氣。
冬季是非洲豬瘟、口蹄疫、仔豬腹瀉、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豬流感及豬傳染性胃腸炎等多種疫病的高發多發期,要根據各類疫病的特點,采取措施精準防控。
(1)非洲豬瘟 2023年秋冬季節,非洲豬瘟在國內多地再次流行,損失巨大。當前,要繼續落實常態化防控措施,加強巡視,每日巡欄,監測豬群臨床癥狀和體溫變化,一旦發現豬只出現嗜睡、輕觸不起、采食量減少、拱料不食、發熱、皮膚發紅、關節腫脹、咳喘、腹式呼吸,育肥豬死淘率增高,母豬流產或出現死胎、木乃伊胎等可疑癥狀時,要第一時間采樣檢測;同時,定期開展場外環境采樣檢測,每周對豬群進行病原和抗體監測;此外,加強人員管控,入場前要嚴格經過淋浴、更衣等程序;外來車輛原則上不得進場,應在豬場外一定距離完成作業;確需進入的,要徹底清洗、消毒;嚴格進場物資管控,分類采用熏蒸、消毒劑浸泡、烘干等方法消毒。

(2)口蹄疫 用好疫苗免疫手段。要結合本場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選擇經批準使用的疫苗制品,要嚴格按照疫苗保存條件要求,運輸和儲存疫苗,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的用法、用量進行免疫。免疫注射應一豬一針頭,防止人為傳播疫病。免疫后要對豬群進行抗體監測,確保達到群體免疫效果。
(3)仔豬腹瀉 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原多,有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輪狀病毒以及豬丁型(德爾塔)冠狀病毒;還有大腸桿菌、沙門菌和產氣莢膜梭菌等。對于病毒性腹瀉,可選擇高質量的疫苗,制定科學免疫程序,重點做好母豬群的免疫接種,提升母豬群的抗體水平。對細菌性腹瀉,應選擇針對性強的敏感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宜輪換用藥,以免產生耐藥性菌株;在流行情況嚴重的豬場,可進行疫苗免疫。應注意保持圈舍清潔、干燥、通風良好,注意防寒保暖,控制溫濕度,分娩區每周消毒2次,2~3 種消毒劑交替使用,產房采取全進全出,母豬進入產房要進行全身清洗和消毒。
(4)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 研究表明,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對各階段豬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易造成母豬不孕、流產,弱仔比例升高,保育豬多發呼吸道疾病以及公豬精液質量變差等。近年來,隨著毒株的不斷變異和非洲豬瘟等疫病的影響,國內豬場感染該病持續呈現復雜多樣的特征,導致對該類疫病的防控難度不斷增加。
研究發現,由于近年來毒株不斷變異,國內疫苗生產廠家為緊跟形勢,快速推出多種毒株疫苗上市,導致疫苗質量參差不齊,疫苗市場較為混亂。特別是一些滅活疫苗質量不過關,使用后誘導中和抗體滴度低,在抗體依耐性增強(ADE)作用下難以產生有效保護率。因此,對于流行場或陽性不穩定場,可根據本場流行毒株選擇相應的弱毒活疫苗免疫;在陽性穩定場應逐漸減少或停止使用弱毒活疫苗;在陰性場、原種豬場和種公豬站,停止使用弱毒活疫苗。要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如需引進豬只、精液,必須堅持引自陰性豬場,且引進種豬要進行隔離、觀察、檢測,病毒核酸檢測陰性后再混群飼養。
(5)豬細小病毒感染 引種前,要了解引進豬群是否有豬細小病毒感染,懷孕母豬是否有繁殖障礙臨床表現,母豬群是否做過疫苗免疫接種等情況,選擇合適的疫苗對母豬進行免疫接種。飼養過程中,發現母豬產木乃伊胎或者死胎,應立即隔離,安排專門飼養員管理帶毒母豬、仔豬等,使用專門的飼養用具,防止發生交叉感染,對豬舍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洗消毒,對病死豬與產出的死胎、病豬排出的糞便、采食過的飼料以及其他污物等進行無害化處理。
(6)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免疫和藥物保健預防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市場上已有滅活苗可定期實施免疫接種。一般在5~8 周齡時首免,2~3 周后二免;母豬在產前4周進行免疫接種;如能應用包括國內主要流行菌株和本場分離株制成的滅活疫苗或新的基因缺失苗預防,效果更好。
同時,要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合理密度,注意通風換氣,搞好溫濕度控制,強化日常消毒衛生,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減少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減少有害氣體對豬只呼吸道黏膜的刺激與損害,對預防該病十分關鍵。冬春季節要特別注意溫差變化,經常保持圈舍空氣流通,對圈舍、環境、用具等嚴格消毒;平時盡量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的次數,以防止發生應激反應而誘發該病。
發現本病感染,要立即隔離病豬,以解除呼吸困難和抗菌為治療原則。根據臨床用藥情況及藥敏實驗結果,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對氟苯尼考、頭孢噻呋、先鋒霉素、替米考星、泰樂菌素、泰妙菌素、多西環素等較為敏感,應對癥選用,及時、早期、足量、足療程治療,同時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7)豬偽狂犬病 該病具有冬春產仔旺季多發的特點,往往在分娩高峰的母豬舍首先發生,幾乎每窩都發病,發病率高達100%。病豬、帶毒豬和帶毒的鼠類為本病的重要傳染源,特別是無癥狀的帶毒豬在病毒的保存和傳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康復豬能長時期通過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病毒,易感豬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發生傳染,也可通過空氣傳播本病。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在豬場中可通過豬多次傳代,使毒力增強,患病母豬可經乳汁傳給仔豬,引起本病的暴發流行。
平時要堅持做好基礎免疫工作,最好選擇偽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種公豬和母豬每年接種3~4 次,每次肌注1~2 頭份;后備公母豬在進入豬群時間隔3 周免疫兩次,每次肌注1~2 頭份;仔豬3 日齡滴鼻0.5 頭份、5 周齡和12 周齡分別肌注1 頭份;同時,要根據抗體檢測情況,及時做好補免工作;冬春產仔旺季,在飼料中添加治嗽靜+綠益態,連用5~7天,預防偽狂犬病與藍耳病與混感。發病后及時隔離病豬,以抗病毒消炎、增強免疫力、控制繼發感染為主要措施,并果斷淘汰帶毒豬,以凈化豬群,控制持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