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椹

每個人都會犯錯,而在現實中,只有孩子犯了錯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評。因為孩子弱小,大人總是本能地想要去控制和教育,一旦孩子有失誤或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很生氣地去批評。比如,不小心丟了東西,家長就會指責“老是丟三落四,長點心!”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就很失望地痛罵“怎么會考得這么差。”對于剛遭受了打擊的孩子,還未從難過、委屈、自責的情緒中走出來,又迎來一陣暴風雨般的批評,心中更加不快。有些孩子只能默默忍受,有些則心生抵觸情緒,越加不聽管教。作為家長,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你從早到晚不停地批評,或者同樣的問題多次批評孩子,卻收效甚微?難道只是因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毛病太多嗎?其實,你的批評之所以不管用,也許更多的是因為批評的方式不對。以下是家長經常會做的幾種無效批評。
批評情緒化一旦孩子出現過失,家長通常會情緒激動地咆哮指責,以為可以用嚴厲的態度讓孩子害怕并改變。實際上,很多孩子面對這場“狂風驟雨”,根本不在意你說了什么,只知道一點我錯了,所以你罵我!于是連犯錯帶來的愧疚、不安也隨著批評的咆哮聲煙消云散了,只等著這番責備結束。最后的結果通常是“口服心不服”或“你罵你的,我做我的”。你能指望這種更多帶著個人情緒化的宣泄與批評有多大作用呢?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理解和接受正確的建議,并在行動中改正。家長對孩子某次過失的分析和評價應該是理性的,在這個過程中,發點脾氣難免,但一味的生氣發泄情緒,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讓孩子聽從呢?
批評泛濫化有時候,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語速飛快、思維跳躍、上綱上線。比如,本來在說孩子不小心打碎碗的事情,卻能從這件事想起孩子從前損壞的東西,還能扯到打架、看電視、玩游戲等。總之,只要能想起來的事就可以像電影鏡頭一樣重放。
批評要有針對性,對當前的問題有什么說什么,就事論事就好了,而絕不可責備這次的過失,卻連帶以前“老賬”也一并算上,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對家長心生厭煩。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沖淡了當前主題,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視。試想,這樣令孩子懷恨又游離主題的批評怎么可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批評簡單化當孩子犯錯后,有些家長經常是該批評的時候不批評,不該批評的時候亂批評。比如,孩子賴床,家長往往是一邊催促一邊數落,而孩子卻把這當作是背景噪音,仍舊不急不躁。因為孩子很清楚,自己遲到家長會更急,一定會想辦法讓他按時到學校,若來不及走路就會開車或騎車送。有家長會問,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其實很簡單,你不管他就是了,遲到了自然會有學校批評他。正因為你有種種辦法可以不讓他遲到,是承擔孩子賴床后果的擋箭牌,所以他才淡定地賴床,你罵他何用?
類似情況還有很多,就是家長只對現象做簡單的批評,而沒有采取實際有效的解決辦法,導致了孩子的惰性,使得批評變得無效。
批評急躁化有些時候,孩子還沒意識到錯誤即將或已經來臨,還不能深刻意識到錯誤能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家長就急不可耐地批評,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錯誤、嘗試挫折。這種急躁冒進的批評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限制其發展。
如果孩子犯了錯,暴躁的打罵易傷害孩子的心靈,盲目的縱容更不可取。那么,家長該如何正確批評,才能幫孩子改正錯誤呢?以下幾點可參考。
以尊重為前提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后,只需告訴他“為什么錯了”“怎么做是對的”就行了。在指導時,要對孩子保持尊重的態度,耐心細致地講解讓他明白錯誤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緒更能讓孩子接受你的教誨。
首次犯錯誤講道理在孩子開始接觸新事物時,由于認識不深、準備不足,行為表現出現偏差和錯誤在情理之中。但有些家長往往在孩子首次犯錯的時候就批評,這會讓孩子感覺很委屈。比如,孩子考試不理想,家長不是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一起分析沒考好的原因,更多的是對成績本身進行埋怨,將自己的不滿隨意發泄,這樣的批評會挫敗孩子的信心,反而不利于后面的學習。因此,孩子首次犯錯,更多的是講道理是幫助,給孩子改錯的機會,而不是盲目的批評。
比如,有個男孩很愛玩電子游戲,經常逃課,為此影響了功課,家長非常著急,經常批評也無濟于事。該怎么辦呢?其實仔細分析,這個孩子學習成績還可以,只是自制力比較差。當出現這種情況后,粗暴的批評往往會讓孩子更加叛逆。家長應該做的,是耐心說明這樣做為什么不對,會造成什么后果,還要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重犯錯誤要約定孩子犯錯后未改正,再次犯錯了怎么辦?比如,之前那個愛玩游戲的男孩子,禁不住誘惑,又偷著跑出去玩游戲,家長應如何管教?此時,應嚴厲告訴他這樣做是不行的。鑒于他再次出現了這樣的錯誤,就要和孩子約定一個方案,并要求其作出保證,表明如果再犯,他將接受什么樣的懲罰(必須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辦法)。此時切不可大發雷霆,要相信孩子。在這樣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再犯錯。
再次犯錯要懲罰孩子第一次錯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錯了可以諒解,再錯就不能容忍了,在這個時候進行批評是合理的。因為“態度決定一切”,錯誤頻頻出現更多是由于態度問題而產生的。所以批評是針對態度的,而不是針對事情本身。此時,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根據之前的約定,你有采取懲罰的權利,孩子沒有信守自己的諾言,應該接受懲罰。要注意,這種“懲罰”一定要讓孩子心甘情愿地去接受,而非強迫,更不能出手打罵孩子,否則適得其反。
通過以上做法,孩子知道了家長的態度: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自己就要承擔后果。以后便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盡量不犯錯。
尋找自身的原因孩子一再犯錯,雖有自身的原因,但從本質上來說,和家長的教育不當有關。當孩子出現錯誤,家長如果更多的是主觀上的責備,動輒情緒失控、生氣打罵,是缺乏風度、缺乏理解和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現,這樣的做法會影響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讓他很難信服于你。
為了讓孩子心服口服,正確的批評應以對話和交流為主,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也應反思自己有什么不對或哪里做的不足,必要的時候,跟孩子說聲“對不起”,表達對孩子的虧欠,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你誠懇、寬容的態度,更能加深孩子的愧疚之心,從而督促自己改正錯誤,這勝過千言萬語的嘮叨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