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先,劉家軍,黃 凡,王成輝,趙 汀,于 揚,郭春麗,王 巖
(1. 自然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3)
稀散元素又叫分散元素,包括鍺(Ge)、鎵(Ga)、銦(In)、鉈(Tl)、錸(Re)、鎘(Cd)、硒(Se)、碲(Te)8個元素,最早由蘇聯礦物學家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維爾納茨基提出,并于1919年引入地球化學領域[1]。1987年由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主編的《礦產工業要求參考手冊》,明確將這8個礦種劃定為稀散元素礦產;2010年出版的《礦產資源工業要求手冊》中將其歸入金屬礦產大類,因此,稀散元素通常也稱作稀散金屬。
稀散金屬用途十分廣泛,不但在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電氣、農業、醫藥、輕紡等傳統領域具有重要的用途,而且在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鎵、鍺、銦等稀散金屬在電子科技、國防軍事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稀散金屬已得到了全球極大的關注。
中國稀散金屬礦的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20世紀80—90年代,國內集中發現了四川大水溝碲礦、湖北魚塘壩硒礦、貴州濫木廠汞鉈礦、云南龍潭砷鉈礦等一批稀散金屬獨立礦床,稀散金屬礦的研究曾一度成為熱點。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對稀散金屬礦的勘查工作更加深入,對大多數伴生稀散金屬礦進行了資源評價,并開展了全國資源儲量核查等工作。本次工作依托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中國礦產地質志》,以2008—2011年全國資源儲量核查的數據為基礎,同時收集了各階段全國地質調查的成果數據,對中國542處礦產地(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的稀散金屬資源進行了梳理,對其保障程度進行了客觀評價,為中國稀散資源的合理應用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根據目前已公布的數據,全球稀散金屬資源儲量鎵23 萬t、鍺8 600 t、銦11 000 t、鉈65 萬t、錸11 000 t、鎘66 萬t、硒99 000 t、碲31 000 t[3-7],中國稀散金屬資源儲量分別為鎵約19 萬t、鍺3 500 t、銦8 000 t、錸585 t、鎘9.2 萬t、硒26 000 t、碲6 600 t。可以看出,中國鎵、鍺、銦資源儲量在全球占有重要優勢,分別占全球資源儲量的80%~85%、40.7%和72.73%。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8],2020年,全球鎵產量327 t,中國鎵產量317 t,占全球產量的96.94%;全球鍺產量140 t,中國鍺產量95 t,占全球產量的67.86%;全球銦產量960 t,中國銦產量540 t,占全球產量的56.25%。中國也是美國原生鎵、鍺、銦的主要進口國,2015—2020 年,美國50%以上的原生鎵和原生銦、30%以上的原生鍺均來自中國。
鎵、鍺、銦等稀散金屬在戰略新興領域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如鎵和鍺是全球芯片制造業至關重要的戰略原材料,尤其是半導體制作的兩大核心原材料,因此,對鎵、鍺、銦等稀散金屬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已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新焦點。美國、歐盟、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已相繼將鎵、鍺、銦等稀散金屬列入其關鍵礦產清單。
中國于2016 年11 月公布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 年)》,將包括8 個稀散金屬在內的35 個礦種全部列入重點礦種。近年來,隨著新一代技術革命的興起,全球對芯片的需求大幅增長,促使半導體芯片產業發展迅猛,對鎵和鍺的需求呈現出明顯增長的趨勢。中國稀散金屬資源的戰略地位日益明顯,引起了一些發達國家的不安。2022年10月起,美國宣布實施芯片出口管制措施;2023年6月,荷蘭宣布進一步收緊光刻機出口政策,高端DUV光刻機自9月1日起限制向中國出口。2023年7月3日,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該政策已于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國對鎵、鍺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被視為對外部圍堵打壓實施的反制,對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具有正面作用。
本次工作共收集中國稀散金屬礦產地542處,對各礦床(點)的地理位置、礦床類型、成礦時代、稀散金屬資源量、規模、品位等信息進行了系統梳理,全面客觀地揭示了中國稀散金屬礦的主要特征。
中國稀散金屬資源分布廣泛(圖1),在全國29個省(區、市)均有分布。本次工作收集的資料顯示,中國稀散金屬已查明資源儲量共計102.82萬t,其中,鎵礦44.65萬t,鍺礦1.39萬t,銦礦2.52萬t,鉈礦2.96萬t,鎘礦47.12萬t,硒礦2.56萬t,碲礦1.53萬t,錸礦893.00 t。中南地區、西南地區和華北地區是稀散金屬資源分布的主要地區,3個地區的稀散金屬資源量占中國稀散金屬資源總量的85%。其中,中南地區稀散金屬35.61萬t,占全國總量的34.62%,以鎵礦、鎘礦為主(圖2),其次是銦礦和鉈礦;西南地區稀散金屬34.27萬t,占全國總量的33.33%,以鎘礦、鎵礦為主,其次是鉈礦和銦礦;華北地區稀散金屬17.59萬t,占全國總量的17.10%,以鎵礦為主,其次是鎘礦。西北地區、華東地區和東北地區稀散金屬資源量相對較少,西北地區以鎘、硒、碲為主,華東地區以鎘、碲為主,東北地區則以鎘、硒、鍺為主。

圖2 中國不同地區稀散金屬資源量占比Fig. 2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dispersed metal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云南稀散金屬資源儲量居全國之首,占全國總量的23.32%;其次是河南和廣西,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3.18%和12.24%;稀散資源儲量超過萬噸的省(區)還有內蒙古、山西、貴州、廣東、甘肅、湖南、四川、青海,這些省(區)的稀散金屬資源總和占全國稀散金屬資源總量90%左右。
單礦種的分布也相對集中(圖3),鎵礦集中分布在河南、廣西、山西、貴州、內蒙古等鋁土礦和煤礦較多的省(區),上述5省(區)鎵資源量總和占全國鎵礦資源總量的91.64%;鍺礦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廣東、貴州、云南、吉林、山西、山東等省(區),7省(區)鍺資源量總和占全國鍺礦資源總量的87.16%;銦礦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內蒙古、湖南、青海、廣東等省(區),6省(區)銦資源量總和占全國銦礦資源總量的91.59%;鉈礦集中分布在云南、廣東、湖南、貴州等省(區),4省(區)鉈資源量總和占全國鉈礦資源總量的83%;錸礦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內蒙古、黑龍江、湖南、新疆、四川,這些省(區)的錸資源量總和占全國錸資源總量的84.42%;鎘礦在各省(區)均有分布,超過萬噸的省(區)有云南、廣西、廣東、四川、甘肅、內蒙古、湖南、青海、浙江、貴州,這些省(區)的鎘資源量總和占全國鎘礦資源總量的88.17%;硒礦資源量超過千噸的省(區)有甘肅、新疆、湖南、青海、黑龍江、湖北、廣東、貴州,8省(區)硒資源量總和占全國硒礦資源總量的84.21%;碲礦超百噸的省(區)有廣東、江西、甘肅、陜西、四川、湖北,6省(區)碲礦資源量總和占全國碲礦資源總量的98.14%。

圖3 中國不同省份稀散金屬資源量占比Fig. 3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dispersed metal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稀散金屬在地殼中含量低,且以分散狀態存在,因此很少形成獨立礦物,更難形成獨立礦床。目前全球稀散金屬獨立礦床屈指可數,比較著名的有美國猶他州西南部的埃佩克斯(Apex)鎵鍺礦床[9]、非洲西南部的楚梅布(Tsumeb)鍺礦床[10]、玻利維亞帕卡哈卡(Pacajake)硒礦床等[11]。中國稀散金屬獨立礦床極少(表1),云南南華龍潭砷鉈礦床是發現較早的獨立鉈礦床,20世紀60年代提交鉈資源儲量138.5 t[12];20世紀80—90年代相繼發現了貴州濫木廠汞鉈礦床[13]、湖北恩施魚塘壩硒礦床[14]、內蒙古烏蘭圖嘎鍺礦床[15]、四川大水溝碲礦床[16-17]、云南臨滄大寨鍺礦床[18]等獨立稀散金屬礦床;21世紀初又發現了安徽和縣香泉鉈礦床[19]和內蒙古黑岱溝鎵礦床[20]兩個獨立稀散金屬礦床。

表1 中國獨立稀散金屬礦床信息一覽Table 1 List of information on independent dispersed metal deposits in China
獨立礦床數量雖然在中國稀散金屬礦床中的占比極少,但資源量可觀,8個獨立稀散金屬礦床資源量總和占全國稀散金屬資源總量的6.64%。礦床規模以中型居多,也有超大型礦床和大型礦床。成礦時代以燕山期和華力西期為主,礦床類型僅淺層中-低溫熱液型和生物化學沉積型兩種。中國西南低溫熱液改造成礦域是稀散金屬獨立礦床形成的重要區域[21]。
本次工作收集到的542處(包括礦床/點759個)稀散金屬礦產地中,超大型礦床21個,大型礦床90個,中型礦床234個,小型礦床290個,礦點124個,中型礦床和小型礦床數占到稀散金屬礦床總數的近70%,資源量總和占稀散金屬資源總量的不足20%;大型礦床和超大型礦床數占稀散金屬礦床總數的14.63%,但資源量總和超過稀散金屬資源總量的80%。甘肅白家咀子,廣東大寶山、凡口、大降坪,廣西新圩、大廠,貴州貓場、小山壩,河南夾溝,江西城門山,內蒙古五牧場、黑岱溝、烏蘭圖嘎,山西羅疃,四川大梁子,云南金頂、都龍等21個超大型礦床的稀散金屬資源量總和占全國總量的53.17%(表2)。

表2 中國大型、超大型伴生稀散金屬礦產地一覽Table 2 List of large and ultra large associated dispersed metal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稀散金屬礦絕大多數為伴生礦床,多作為伴生組分富集在一定類型的礦床中,如鎵主要伴生在鋁土礦和煤礦中,一水鋁石是鎵的主要載體礦物;鉈主要伴生在鉛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中,以黃鐵礦為主的硫化物礦物是鉈的主要載體礦物;銦主要伴生在錫石硫化物礦床中,閃鋅礦、黃錫礦、黃銅礦、鍺石等為銦的主要載體礦物;錸主要伴生在銅鉬礦床中,輝鉬礦是錸最主要的載體礦物。
本次工作的數據分析顯示,中國稀散金屬高度富集在鉛鋅多金屬礦床(38.07%)、鋁土礦(30.44%)、煤礦中(10.87%),其次是鎢-錫多金屬礦(6.95%)、銅多金屬礦(4.77%)、硫鐵礦(3.09%)等礦床中(圖4)。主礦種不同富集的稀散金屬種類也不同(圖5),如鉛鋅多金屬礦中富集多種稀散金屬,但以鎘、鉈居多;鋁土礦主要富集鎵;煤中主要富集鎵、鍺;銅鎳多金屬硫化物礦床中主要富集硒、碲;鎢錫多金屬礦中相對富集鎘、銦等。

圖4 中國不同主礦種中稀散金屬資源量占比Fig. 4 Proportion of dispersed metal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deposit types in China

圖5 稀散金屬在中國不同主礦種中的資源量占比Fig. 5 Proportion of dispersed metal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deposit types in China
稀散金屬綜合利用率普遍較低,如全球鋁土礦中的鎵資源量超過100萬t,鋅資源中也含有相當數量的鎵,而鋁土礦和鋅資源中只有不到10%的鎵具有潛在的可采性[4]。中國稀散金屬的綜合利用也相對較低,其原因一方面是提取技術難以突破,稀散金屬往往以類質同象的形式存在于特定礦物的晶格中,很難從中提取出來,因此對提取技術的要求比較高;另一方面是由稀散金屬在選礦過程中的分配行為決定的[22],如在鉛鋅礦的選礦過程中,鎘、銦絕大部分能在浮選過程中富集于鋅精礦,回收率較高,但鎵、鍺在低溫成因的鉛鋅礦中主要分布在閃鋅礦中,大部分可以伴隨主要目標礦物被回收,但在高溫成因的鉛鋅礦中,則往往在選礦過程中進入硫精礦或尾礦,損失率比較高;Se、Te、Tl通常在硫精礦和尾礦中的分配率非常高,因此回收率較低。此外,回收成本也是決定稀散金屬資源回收率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稀散金屬作為伴生組分如果回收成本過高,礦山一般不會有積極性。
錫鐵山、凡口等大型鉛鋅礦山10多年前就開始了伴生稀散金屬的回收工作[23-24],但目前仍有一些礦山未進行稀散金屬礦產資源的回收,有的礦山可能還未對伴生的稀散金屬礦產資源進行評價。相信隨著中國稀散金屬在全球戰略地位的提升,國內稀散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也會不斷提高。
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2020—2022年,全國稀散金屬總保有儲量分別為5.42萬t、7.02萬t和8.26萬t,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分礦種情況不盡相同。
全球鎵資源儲量約23萬t,中國鎵金屬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80%~85%[5]。中國原生鎵產量居全球第一,2022年估算全球原生鎵年產量550 t,中國占到98%[4]。中國鋁土礦中伴生的鎵資源潛力巨大,加之氧化鋁企業對鎵回收的高度重視,中國鎵資源儲備充足。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2020—2022年,中國鎵資源保有儲量分別為2.07萬t、2.48萬t和2.89萬t,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23年8月1日,中國開始正式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中國鎵資源保有儲量也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全球鍺資源儲量約8600 t,中國鍺金屬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41%[5]。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鍺產品生產國,2020年全球鍺總產量140 t,中國占到68%,產量達95 t[8]。中國鍺主要來源于豐富的煤炭和鉛鋅礦,由于開采條件便利,國內市場需求量也比較穩定,在全球鍺產業中具有巨大的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2020—2022年,中國鍺資源保有儲量分別為1728.6 t、2162.9 t和2333.5 t,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中國對鍺相關物項實施了出口管制,中國鍺資源能夠保障國內需求。
全球銦資源儲量11000 t,中國銦資源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73%[6]。中國銦生產居全球第一位,2022年全球銦產量約900 t,中國銦產量530 t[4],占全球總產量的58.9%。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2020—2022年,中國銦資源保有儲量分別為1793 t、1999 t和1926 t。中國銦礦雖然具有較大的潛力資源,但主要集中在廣西和內蒙古,目前整個廣西富銦資源開采利用程度較高,同時國內銦的回收利用程度不高,銦資源的供給能力會逐漸減弱。此外,中國銦礦的出口也較高,2018—2021年,美國銦進口量的18%來自中國[4],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國內銦資源危機。
全球鉈儲量目前沒有最新數據,2011年全球鉈儲量約38 t[25],中國鉈資源非常豐富,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國鉈資源儲量主要集中在廣東和云南兩省,兩省鉈資源儲量占全國鉈資源儲量的86%左右。鉈雖然用途較多,但用量非常少;在大多數醫學成像中,锝被用作鉈的替代品,也使得鉈的用量減少;此外,由于金屬鉈及其化合物是劇毒物質,鉈的用量也受到限制。2005年以來,全球鉈產量基本沒超過10 t。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2020—2022年,中國鉈資源保有儲量分別為342.5 t、803.6 t和1582.4 t,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全球已查明錸資源量約為11000 t,探明錸儲量約為2400 t[26]。根據自然資源部資料,2022年錸的保有儲量僅19.2 t。2022年全球錸產量58 t,中國錸產量2.5 t[4]。雖然近年來,錸的查明資源量逐年增加,顯示中國具有較大的錸成礦潛力和找礦空間,但隨著航空航天業和現代工業發展,錸的需求量也會大幅增加,中國錸資源的保障程度亟待提升。
全球鎘資源量估算約66萬t,中國鎘儲量9.2萬t[6]。2022年,全球鎘產量2.4萬t,中國鎘產量1.0萬t[4]。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2020—2022年,中國鎘保有儲量分別為1.85萬t、3.42萬t和3.77萬t,呈逐年上升趨勢。中國鎘資源豐富,高度富集在鉛鋅礦中,鉛鋅礦中的鎘資源量占到全國鎘資源總量76%,云南金頂鉛鋅礦提供了全國近45%的鎘資源。金頂鉛鋅礦目前已采損至少三分之一[6],且該礦山對伴生鎘并沒有進行充分回收,這會很大程度地影響了鎘的保有儲量,應引起高度重視。
全球硒資源儲量9.9萬t,中國2.6萬t[3]。2022年,全球硒產量3200 t,中國硒產量1300 t,居全球第一位。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2020—2022年,中國硒資源保有儲量分別為6052 t、3362 t和5015 t,呈波動變化。硒主要富集在銅多金屬礦床中,隨著主礦種的持續開采,如果伴生硒沒有充分回收利用,勢必造成硒資源保有儲量的顯著下降。中國是硒資源消費大國,占全球硒資源消費總量的50%以上。自產硒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每年需進口大量的產品硒和原料硒,對外依存度較高,需加強硒資源保護。
全球碲資源儲量31000 t,中國6600 t[3],2022年,全球碲產量640 t,中國340 t。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2020—2022年,中國碲資源保有儲量分別為3024.5 t、807.2 t和3109.5 t,呈波動變化。中國碲資源豐富,與硒相同,主要伴生在銅多金屬礦床和銅鎳硫化物礦床中,隨著銅礦的持續開采,有可能造成碲保有儲量降低。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碲資源國、消費國和生產國,近年來,碲產業發展較快。碲作為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重要的原材料,特別是隨著太陽能產業的持續發展,碲在國內和全球的需求量持續增長,中國碲資源有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可以看出,稀散金屬鎵、鍺、鉈資源保障程度較高,能夠滿足國內需求;銦、鎘、硒、碲、錸資源保障程度較低,需加強資源保護。
稀散金屬資源儲量數據是動態的,隨著礦石的開采及開采可行性的降低,資源儲量有可能減少,但隨著新礦床的開發,或者當前開采礦床的進一步勘探,以及經濟可行性的提高,儲量資源有可能增加。因此,對中國稀散金屬資源儲量應進行動態跟蹤。根據目前所收集到的資料,總結中國稀散金屬資源特征如下所述。
1)中國稀散金屬資源分布廣泛,但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中南地區和華北地區。中國中西部地區稀散金屬分布極少,但并不意味著該區域沒有稀散金屬礦,有可能該區域還未進行伴生礦的評價,隨著找礦程度的加深,中西部地區也有可能發現更多的稀散金屬礦。
2)獨立礦床極少,絕大多數為伴生礦床,礦床規模中、小型居多,但超大型、大型和獨立礦床資源儲量超過稀散金屬資源總量的80%。
3)中國稀散金屬主要伴生在鉛鋅礦、鋁土礦和煤礦中,3類礦床集中了近80%的稀散金屬資源,鎢-錫多金屬礦、銅多金屬礦、硫鐵礦等礦床也是重要的伴生稀散金屬礦床。
4)中國鎵、鍺、鉈資源的儲備充足,但硒、碲、錸、銦、鎘資源相對缺乏。加強稀散金屬礦的調查評價、找礦勘查,制定合理的出口政策,是中國稀散金屬資源保障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