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煜恒
(1.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學工處,湖南 長沙 410100;2.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歷來是高等院校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但隨著世界形勢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科技時代競爭的加劇,客觀上要求大學生必須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時不足的現實窘境。針對這種突出矛盾,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國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了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育體系中的指導意見,同時鼓勵探索利用有效途徑解決上述問題[1]。互聯網時代,網絡在線教育在高等院校教學模式中普遍開展起來,由于互聯網資源具有更加廣泛、更新更及時、瀏覽更便捷等突出特點,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思政教師若能抓住網絡時代帶來的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就能有效增強高校思政工作的時效性,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有效途徑[2]。
互聯網時代的突出特點表現為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更加深入,這種依賴不僅體現為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物質生活方面,更多地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網絡平臺,自主地閱讀相關資料和學習相關知識,豐富個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的必然結果,人們個人學習知識的積累,使其提高上升到自我學習階段;另一方面,是互聯網造成的人們可以依賴網絡解決相關問題,如人們常常網上購票、網絡購物等。所有這一切的積累,增強了人們利用網絡解決問題的意愿,也提升了人們利用網絡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尤其是國家通信設施的全面搭建,物聯網技術、云存儲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等,移動終端和智能手機的大量使用,使人們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成了可能,這為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基礎。全方位普及的通信基礎設施伴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使網絡上的資源獲取更加廉價。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免費共享資源,使大學生利用網絡獲取教育資源比在線下獲取教育資源更加低廉、可靠。互聯網時代,線上教育、在線學習已成為高校開展正常教學的主流方式,大多數高等院校已經具備了開展線上教育的能力并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利用互聯網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完全可行。
此外,網絡的全面普及也導致了網絡資源的泛濫,面對各種各樣的網絡視頻,自媒體網站等出現了不健康、引誘性的內容。因此,提升當代大學生的辨識能力,全面開展網絡思政教育也就成了必然要求。
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的時間良機。高等院校長期以來特別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院校的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專業學科基礎知識必修課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也融入了更多的內容。2022年8 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思政課程的主要內容和教學指導方案[1]。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專業水平,已成為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3]。教育部的高度重視為事務的開展提供了指導方針。同時,采用互聯網進行線上學習的方式已經使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心理上接受了這種教育方式。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線上學習技巧和實踐經驗。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業單位提供了豐富的線上教學平臺和各類教學軟件等。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也在此期間全面實施了網絡課堂,做好了完備的線上教育資源,在線學習得到了技術上和資源上的雙向保證。所有一切的必然積累,為開展互聯網平臺進行思政教育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空間博弈。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依賴于網絡。客觀上,造就了互聯網各種資源的進一步擴張,各種自媒體網站、視頻作品等瘋狂增長。主觀上,資源的豐富使大學生某種程度上更加喜歡在網絡上尋找自身所需要的物質設備和精神食糧。互聯網資源的增長本質上是網絡時代經濟競爭進一步加劇的必然結果,是網絡資源無時空限制特點的外在體現。但是,無序多樣的網絡資源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也對網絡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必然的要求,為高校思政的網絡教育提供了競爭的空間。面對各種不良的網絡內容,思政教育要盡快地獲取可靠的平臺,占據有力的競爭空間,才能適時、適地、正確地引領大學生的思想行為。
1.國際言論帶來的挑戰。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提高了國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我國在世界格局的全新地位。同時,現在西方普遍的動蕩,糧食危機加重,更有俄烏持續惡化、芬蘭正式加入北約等政治事件,進一步惡化了國際社會的緊張態勢。網絡平臺成了西方不良媒體散播不當言論、扭曲歷史事實、污蔑我國國際形象的重要途徑。面對國際不良言論帶來的挑戰,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對其加以抵制、持續反擊、提升我國國際形象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2.網絡資源無時空限制帶來主體的自由性。由于網絡資源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突出特點,主體根據個人需要可以自由、任意地選擇自己瀏覽的資源,造成了主體選擇的自由性。這種行為,由于缺少必備有效的干涉手段,很難進行監管和控制。尤其是當今時代,智能終端的普及,上網成了隨時隨地的行為。缺乏必備專業知識,思想認知較弱的大學生極易按照自己的邏輯和世界觀先入為主地選擇接收到的觀點。在缺少仔細斟酌、區分真偽的前提下,自由地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結論,極易造成學識和思想上的偏差。長此以往就會導致不分真偽地全盤接受網絡信息,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復雜多變性。思政教育本身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程,盡管我國高等院校長期以來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高等教育已經搭建了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開設了必備的線下思政教育課程;但是,很多理論,本身就存在各種針鋒相對的不同觀點,充斥著互相博弈和辯論。因此,使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接受正確的認知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同時,大學生來自不同的省市、地區,家庭經濟條件上也千差萬別,導致大學生的行為認知存在較大的差別,體現在對不同的觀點關注的角度、理解的程度上千差萬別。這樣,要做到全面地把握大學生思政教育就變得更加復雜。由于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也加快了思想政治學科本身理論知識的增長。面對不斷變換的世界形勢,如何完善思政教育的主題內容,及時對不同的社會行為給予正確的分析、指導,也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突出問題。
面對機遇和挑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必須解決的突出問題。如何有效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成為值得深入思考的政治課題。而策略是為了實現既定目標而采取的必要的謀略、手段和方案等[4]。目前存在的大量文獻已經對思政教育問題提出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闡述,在教育環境方面,大學生思想教育面臨著形勢復雜、環境多變、難以駕馭等突出問題[5-6]。在具體的教育實施路徑方面,存在著有關傳統的教育方法和路徑研究,某些教育教學方法在實踐中起到了較好的成效[7]。尤其是有關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的變革分析,也提出了網絡時代思政教育方法創新的渠道探索[8-10]。在利用新媒體方面,有關文獻分析了利用不同媒體的表現形式,加強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結合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施過程,論述了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的可實施方法[11]。但現有的研究存在明顯的不足,不僅缺少全局性、宏觀性的策略引領,也缺乏網絡時代思政教育復雜性的深入分析。在綜合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實施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愛國主義教育,愛黨愛國是當代大學生的職責,也是當代大學生的義務。針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際社會不良言論的挑戰,首要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愛黨愛國主義教育。愛黨愛國體現在對國家的忠誠,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愛國儼然成為一種文化、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人民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的進步,依賴于文明的成長。在黨的全面領導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使我們國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強大。
教育部的高度重視、目前的線上教育基礎逐步完善的線上教育平臺和相關軟件產品,為思政教育線上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各種不同網上資源的加劇競爭,客觀上要求思政線上教育必須加快實施步伐。首先,高等院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打造線上思政教育課程,集中力量,豐富教育內容。共享不同高校的思政教育平臺,提供資源互補,以方便學生的學習和多角度補充。其次,黨政機關、行政單位、紅色教育基地等相關場所,應進一步完善線上思政資源、歷史案例及經驗總結等,以省市教育部門為主導,統一共享資源,打造案例學習平臺。從歷史出發、從實證角度建立大學生的思想認知。最后,幫助主流媒體、典型門戶完整長期地開展思政教育主題,如根據不同的歷史時間、歷史事件等豐富思政教育主題,側面輔導學生提高思想認知。鼓勵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專家開展自媒體教育等。樹立典型代表,在學生中建立榜樣的力量。總之,全面、多角度地豐富思政教育資源,才能從根本上使思政教育處于網絡陣地的主導位置,從而使大學生在網絡上自主選擇思政教育內容。
加大力度、從嚴監控網絡資源,網絡不是非法之地,打擊不健康的、不良的思想,監管自媒體平臺,打擊各種非健康的直播,避免對大學生進行誤導和引誘。同時,高校利用自身的獨特資源,針對大學生的行為特點,設計開發針對性的衣、食、住、學等平臺或手機App軟件,優選網絡資源鏈接,適合大學生消費能力的同時凈化大學生日常網絡環境。使學生自由暢享網絡帶來的生活便利,兼顧有相對限制的資源篩選。
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思政教育,改變了傳統的線下課堂教育模式。首先,在教學方法上,由于網絡傳播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網絡信息傳遞十分迅速,具有更快的擴散性,影響程度和影響范圍更加深廣。因此,要求任課教師講解知識、傳授觀點時需要更加精確。其中包括肢體語言、口頭表達等全方位準確,相比線下教育有更廣的外延要求。同時,網絡平臺增加了教與學的互動性,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集中學習精力。因此,需要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逐步摸索并深入完善線上的教學方式。其次,從教學內容上,互聯網平臺能夠及時便捷地更新學習內容,更好地與不同院校、不同機構共享資源知識。要想課程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就要求任課教師博采眾長,合理有效地擴展教學內容,豐富自己的課程體系,以便更加高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網絡平臺的線上教育已成為高等院校傳授知識的重要途徑。高等院校應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要求,開展思政教育線上教學,抓住良好契機,搶占網絡資源主體地位已經迫在眉睫。通過分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深入挖掘網絡傳播對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影響,采取針對性的策略有利于更好地建設引領大學生的思想,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