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飛 張昕恬 張鈺媛 李冠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黨的二十大之后,高質量發展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各產業的共識。承載整個黨和國家歷史的紅色旅游,應該長期堅信國家引導,推動優質發展。當前,中國已經全面構建起了以“國內紅色旅游典型景區”為重點核心、紅色旅游精品連接線路為根本基礎的紅色旅游商品譜系,紅色旅游商品的數目、種類日漸豐富充裕。然而,紅色文旅地區通常是單點塑造制定,開發原理不統一,發展水平不均衡,導致紅色旅游項目容易面臨“叫好難叫座”的困境,同時相互之間的串聯和協調管理不夠。而沉浸式體驗則以大量的技術集成、快速的內容更新、廣闊的市場應用,成為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強大引擎和前沿領域,并且展示出日益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沉浸式業態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數字文化產業需求側改革供給端創造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需求端牽引供給不強的矛盾。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利用媒體空間發展下的視效技術賦予紅色文旅新活力的策略,以期促成現代視效技術和我國傳統紅旅的長效發展。
李響在《紅色文化和旅游產業:文旅融合的困境與路徑》中表示,我國的絕大多數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形式都是很有限的,基本上是看展板、展柜展示紅色文化產物,少數會請講解員講解。但是身處新媒體與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接收信息和傳遞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這種延續數年的傳統模式更顯單調乏味,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這造成的最直接影響是中國紅色旅游景區眾多、文化豐富,但是游客的興趣度卻很低,紅色旅游景區沒有游客。因此,一部分景區率先做出表率,大膽地創新了紅色旅游景區的形式和特色,旨在用更好的呈現效果傳播紅色文化,如韶山的大型實景演出等。花建、陳清荷在《沉浸式體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業態》中認為,因為我國許多的紅色旅游景區都分布在偏遠地區,受地理環境、交通、經濟發展水平的多方面限制,紅色旅游景區的規劃和布局缺乏整體性。只有典范紅色景區的發展是合理的,而其他的普通紅色旅游景區都只是進行了圍合保護,在設計上粗獷、草率,景點與景點之間關聯性不強,功能分區散亂。還有一味追求紅色景點的莊嚴性和嚴肅性,只突出軸線內容,刻意減少對紅色內容的表達等等。此外,紅色旅游景區與商業和娛樂設施也被孤立開來,造成了游客體驗感欠佳的局面[1]。而結合得比較好的景區,如臨沂紅色旅游景區的規劃將紅色文化與周邊的民俗特色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景區效應。
近年來,為推動文化產業園區的創新發展,以游客為中心,不斷引進滿足其各類需求的、融合文化與科技的沉浸式體驗文旅項目,成為一種新的趨勢。沉浸式文旅是依托現代技術,結合相應文化融合發展而來的,具有較強的交互感、場景感、代入感的一種文旅新業態。總體而言,對于沉浸式文旅來說,內容和技術是必不可少的兩個重要因素,沉浸式文旅中融合的現代技術主要有3D 全息投影技術、VR/AR/MR 技術、激光投影顯示技術等,現代科技對沉浸式文旅的影響是巨大的。
1.現代技術為沉浸式文旅打造視聽盛宴奠定了基礎
沉浸式文旅的優點之一為視聽感受強烈、影響力大,該優點依托的基礎為現代技術。當前,我國的文旅消費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國際化態勢,極致的視聽體驗更加符合當前文旅消費需求。3D 全息投影技術能夠依據相關的干涉、衍射原理將虛擬的事物進行3D 投影,且讓人在裸眼狀態下可觀。戲劇演出作為文旅的重要形式,將現代技術(3D 全息投影技術等)融合到其戲劇舞臺藝術表演中,不僅可以實現視聽效果的增強,而且還能夠呈現出各種風格和狀態的虛擬和真實畫面的組合,從而讓受眾獲得傳統的戲劇表演無法實現的視覺美學體驗[2]。因此,現代技術為沉浸式文旅打造視聽盛宴奠定了基礎。
2.現代技術為沉浸式文旅項目內容的豐富提供了支持
近年來,沉浸式文旅產業的不斷創新發展,得益于現代技術與文化內容創新的循環往復的不斷融合。在當前的數字化時代,通過相關技術將不同領域的創意及要素加以整合形成富有創新融合意義的高價值成果成為可能,這被稱為“美第奇效應”。也就是說,不斷將新型的現代技術應用于文旅產品的開發中,能夠持續地創新文旅產品的內容及形式,增強其競爭力。得益于不斷發展的現代技術,身臨其境體驗的文旅項目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因此,現代技術為沉浸式文旅項目內容的豐富提供了支持。
3.現代技術為沉浸式文旅實現交互體驗創造了條件
優質的沉浸式文旅項目不僅僅是視聽盛宴的打造,還應該注重體驗的互動性。虛擬現實技術(VR)在沉浸式文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借助該技術可以模擬出一個三維的虛擬世界,讓體驗者感受現實中不能實現的夢想,比如借助AR 技術體驗夢回盛世大唐。與VR 不同的是,增強現實技術(AR)就是把虛擬信息應用到現實世界中去,也就是說,我們應用AR 技術打造出來的是包含虛擬及真實人物和場景的一個空間。混合現實技術(MR)是在虛擬現實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為了增強用戶的體驗感而將現實的信息引入到虛擬世界中的一種技術。VR/AR/MR 技術統稱為XR技術,XR 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沉浸式文旅交互性體驗項目的打造。若沒有相關現代技術的應用,與虛擬世界的互動將很難實現。因此,現代技術為沉浸式文旅實現交互體驗創造了條件。
對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結果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運用四象限模型進行綜合分析,更好地闡述現代視效科技與紅色文旅融合的關系。
結合沉浸式VR 技術和紅色文化教育之間的關系特征,把文化看作由VR 沉浸式技術至中國紅色教育文化的上升過程,我們可以得到四象限模型中的縱軸[3]。按照紅色旅游的上升發展,把紅色旅游看作是從紅色旅游產業向紅色旅游事業的遞增,可以得到四象限模型中的縱軸。綜上,我們將其組合到一起,就可以得到一個有關“沉浸式VR 技術在紅色旅游開發中的實踐應用”的四象限模型,并且較為直觀地表現了各個象限的基本特征。
利用四象限模型的一個顯著優勢在于可以清晰地看到紅色旅游產業、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旅游事業和VR 等沉浸式技術之間的關系,便于進一步挖掘數字技術的特征能否滿足紅色文旅在當下的發展需求,沉浸式技術到沉浸式產業有哪些新路徑可以探索,怎樣從實體文化上升到紅色文化教育,符合當下紅色發展需求等現實問題。下面我們基于對四象限模型的理解,進行下一步分析。
1.象限分析
象限Ⅲ(Q Ⅲ):在國內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形式單一、缺少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急需利用高新技術使其更加多元且有趣,提高參觀者的興趣,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讀懂歷史、了解歷史。而VR、AR 等新興沉浸式數字科技為此提供了無限可能。參觀者不僅可以用眼睛勘察、用耳朵傾聽,觀看紅色旅游經典的展品及聽導游的講解,而且可以身臨其境,充分調動多重感官以及5D 效果等,讓參觀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紅色文化。這些技術的運用充分地賦能了紅色文化旅游行業,推動其轉型和升級。
象限Ⅱ(Q Ⅱ):在前一象限Ⅲ(Q Ⅲ)的作用下,我們可以了解到AR、VR 等沉浸式技術賦能了紅色文化旅游行業。在此基礎上,紅色文化旅游行業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旅客感受到紅色文化不再是基礎產品,而是經過了創新升級。因此,更多的旅客會切實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了傳播效能。因此,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紅色文化學習的浪潮形成,進一步促進紅色文化教育的發展并使該產業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象限Ⅰ(Q Ⅰ):從前面兩個象限的分析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分析該象限的概念。紅色文化教育的興起與紅色旅游事業的發展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紅色旅游事業的發展使該領域獲取到更多的資金來源。而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某一領域及其相關領域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更多的企業家會在紅色旅游的擴展領域即紅色文化教育上進行下一階段的開發,從而使得紅色文化教育得以發展。同時,紅色文化教育的發展也給予紅色旅游新的內容,擴展其市場。
象限Ⅳ(Q Ⅳ):紅色旅游事業一直存在,但礙于紅色旅游的現有市場太過單一,不能取得進一步的發展。AR、VR等沉浸式技術的應用使其豐富多元,為紅色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2.象限轉化
在現有象限的基礎上,我們按照四象限分析中的象限順序來對象限之間的轉化進行簡要分析。首先,Q Ⅲ:VR、AR 等沉浸式技術賦能紅色旅游產業。其次,Q Ⅱ:紅色旅游產業促進紅色文化教育的發展。再次,Q Ⅰ:紅色旅游事業與紅色文化相輔相成。最后,Q Ⅳ:沉浸式技術為紅色旅游事業注入新活力。不但四象限兩兩之間可以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四個象限的內容在一起,也可以達到良性循環的效果。充分利用VR 等沉浸式技術賦能紅色旅游領域,同時賦予延展市場新的活力。
1.研究模型融合性,創新紅色文旅研究方式
四象限模型作為分析金融市場的一種工具,通過數學模型推演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相結合,來研究金融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后經不斷研究發展,衍生出了文旅融合的四象限模型。本文在抓住模型特征,結合分析得出的結論,系統呈現文旅融合的總體樣貌、階段性特征和轉化進程。有效地對沉浸式業態在紅色文旅融合當中起到了創新性的助力效果。
2.“IP打造+沉浸式業態+數字科技”直面紅旅困境
我國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在政府與國家的政策扶持下,一大批優秀的紅色主題黨課、藝術作品、展館展廳、教育基地等紛紛涌現,取得了很好的反響[4]。然而,紅色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卻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問題,這點在紅色文化旅游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紅色文化旅游的體驗性差、互動性不強所導致的。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提出利用歷史IP 進行私人化定制,豐富沉浸式場館敘事模式。利用新時代科技項目打造“全息技術+數字展廳”的沉浸式展覽,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進行融合,讓參觀者全方位欣賞和了解數字展品。利用現代科技,通過VR 模擬體驗、場景再現等手段,實現真實場景的有效還原,親身體驗傳播紅色文化,塑造典型歷史人物形象,從而有效突破“叫好不叫座”“為科技而科技”的紅旅困境。
3.立足國家頂層設計,緩解供需結構錯配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文旅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完成“100 個沉浸式體驗項目”的目標。調查研究將立足于國家戰略導向,融合創新紅色文化與沉浸式業態的敘事模式,緩解文旅行業市場供給適應市場需求的供需結構錯配問題。
近年來,沉浸式業態正在以一種勢不可當的態勢搶占文旅行業的新賽道。這種觸發身心體驗的文旅模式,釋放出了文化和經濟的巨大能量。政府主動擁抱,企業紛紛入局,資本大量聚集,使沉浸產業賦能跨界融合成為了大勢所趨,而文旅行業正是其最佳落腳地[5]。在當下,其以創造空間環境為核心、依托數字化準客體而建立起來的體驗活動,通過依托先進的科技手段(VR、AR、3DMapping 等)為紅色旅游持續賦能,融合多元手法來生動呈現中共黨史和紅色文化,解除了傳統紅色景點互動性、體驗性差的痛點,讓人們沉浸到紅色文化的情境之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和教育效果,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其運用于紅色文旅不僅盤活了我國的紅色旅游資源,而且也使紅色文化的內涵及精神得到充分展示。
正是因為沉浸式紅色文旅的出發點是以消費者為導向,以體驗感與“私人訂制”為目標,打造沉浸式游戲,因此其以科技的手段滿足了部分人群對于個性化、稀有化產品的追求。
當然,對于投資者而言,沉浸式主旋律題材游戲與紅色文旅相結合,意味著營銷策略和方法的改變,同時也是從技術、體驗感等方面重新審視營銷手段對于消費者的價值和作用。其發展無疑是一個全新的競爭賽道,是一個孵化新品牌的機遇。在未來沉浸式業態若廣泛應用于紅色文旅市場,從遺產保護到產業的規范與引導,滲透到行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和方方面面,將會為社會創造出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將對社會的穩定發展作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