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夫
詩人布萊克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藝術作品無論是如沙如花,如鴻鳥沖上云霄,還是家燕飛入廳堂,都是美。
“藝術應該是給人生以精神上的活力和鼓舞。”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如是說,的確,美是有力量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繪畫可以驅散疫情陰霾,歌曲可以打動人們內心,蘇軾憑借藝術之棹走出生命的泥淖。
高爾基說:“藝術對于因生活和勞動而疲倦的心靈是一種可口的良藥。”正因此,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讓我們知道了堅守理想的可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砥礪著我們不屈不撓的奮進之志。而人生的每個十字路口,總讓我們回想起西西弗斯般不屈的奮斗者,他們身上熠熠閃耀著堅韌與壯烈之美。這份美,是我們健全人格的重要力量,是我們面對人生岐路時能夠堅守自己價值觀的壓艙石。
藝術之美的力量源自靈魂,王羲之在蘭亭的流觴曲水中寄托了人生興懷,蘇東坡在赤壁的清風明月中體悟出世間哲理,梵高筆下流轉的星空、金色的向日葵成為古往今來人們追求璀璨、熱烈人生的明證。人們對美的孜孜以求,讓我們成為了“大寫的人”,也匯成人類文明滔滔不息的萬古江河。
散發出美的力量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感悟:“所謂藝術就是反映在人間的大自然,所以最要緊的事情就是擦鏡子。”他之所以有這番感慨,是因真正的藝術作品是獻給自然獻給神靈的,這樣的藝術作品才能洞藏宇宙,內涵日月。
不顯、不露、不爭、不揚,展其永恒而不朽的美……
對藝術的追求,不在表面,不在炫耀,而在其對藝術骨子里的透析,去領悟其真諦,用自己的心去呈現就夠了,藝術之精,在于心,心之所知,華美于世。
藝術是無欲無求、傾心于自然神靈的。
因為無欲無求,所以才能夠捕捉到藝術的微光,才能夠用心傾聽美。像黃公望那樣在富春江畔隱居,偶爾一天閑來無事,隨興所至成一卷無用之作《富春山居圖》,竟引發后世人無窮無盡的追趕和向往。陶潛種豆南山,莊子隱于人間,他們的心間沒有名利的躁動,筆下流淌出來的數語思索,就為后世人打開通往田園藝術的大門。他們醉心于自然,與神明交流,才能采擷自然的花朵,編織耀眼的光環,為人類的藝術增添自然俏麗的色彩。
如果無欲無求是藝術的根,那么隨性而至、變化于無窮便是藝術的本。
想當年斐旻劍舞一曲,懷素草書一壁,吳道子畫圖一卷皆以快意著稱,更有甚者張旭每至酒酣之際便以發濡墨,在粉壁和屏風上東抹西涂,一筆狂草,天地舞動,風云迭起。那一瞬間,他達到了藝術的的巔峰。心隨意至,筆隨意到,那一刻,他們的思維躍出了神性,他們只跪倒在作品前喃喃自語,感謝神的賜福。藝術的三個死敵:平庸、千篇一律、粗制濫造。如果他們也束縛于世俗的眼光與名利的韁索,恐怕他們不能快意于筆鋒,那么也就不會有今日的稀世珍品。如果他們不是把作品投獻給神明,那么世人的目光和非議早就使他們遍體鱗傷了。
懷著希望,帶著虔誠,川端康成發現海棠花未眠,汪曾祺采摘碩大的蘑菇,東山魁麥在白樺林里歌唱,于是那些文學史、美術史上多出了些許永恒的經典,為浮躁的現代社會注入一股清泉。反觀當下,那些割裂自然,舍棄神性,為了金錢和名利而寫作繪畫的人,有幾人創作出了令人交口稱贊或值得流傳百世的作品?蔓殊菲爾曾坦言:“真正的藝術是獻給神靈的。”
如果一兩個人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品是藝術家的悲哀,然而一個國家不能夠創作出真正的藝術品,那就不僅是藝術家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這是藝術之殤,更是信仰之殤。這個多元化的年代,既包含大眾藝術又有非主流藝術,那么為什么不能產生真正的藝術作品呢?也許是時候,我們該重拾寂靜,回歸自然,與神明漫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