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鳴歌 王雨涵
春天開始于清晨樹上鳥雀的啾鳴聲,風漸暖,花朵蘊藏綻放前的生命之力,一切都在等待一場嶄新的變化,人與自然一起共赴山水新。春天是自含曲線美的,從人們換上輕盈春衣的靈動身形到柳樹抽芽隨風舞動,從花綴滿樹梢的柔嫩之姿到燕子盤旋飛過的優美弧線,還有,一種中國瓷器造型里最為經典的器型——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最早出現在宋代,由宋人的詩句“玉壺先春”得名而來,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典雅》中記載“玉壺買春 ,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唐宋時期,人們多稱酒為“春”,直至今日仍在使用,如我們常聽的五糧春、劍南春。想來這“玉壺春”定是當時春日必備的酒,“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一切新的祝愿都融進杯盞里,而這裝著玉壺春酒的瓶子,發展出了玉壺春瓶的器型。
玉壺春瓶,撇口,細頸,圓腹下垂,“S”形的設計迎合人們抓取物品時的習慣,也更宜在手中觀賞把玩,此后歷代的燒制,逐漸由酒器發展為審美器,從宋詞“青瑣窗深紅獸暖,燈前共倒金尊。數枝梅浸玉壺春。雪明渾似曉,香重欲成云”(北宋·曹元寵《臨江仙》)可看出,這里的玉壺春瓶顯然有了作為插花容器的作用。而每個朝代,玉壺春的造型和裝飾都略有不同。從宋至清,年代越晚,瓶的造型頸部越短,腹部越大越圓,圈足越寬。裝飾從素色瓷到釉彩裝飾,鈞窯的天青釉,定窯的白釉刻花、磁州窯系的白地黑彩或褐彩,元明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到了清代又增了粉彩及其他顏色釉等品種。
從宋至清,玉壺春瓶的造型以及色彩變化,不僅體現了各朝各代人們的審美傾向,更能從中看到玉壺春瓶中散發出來的春意,這春意是瓶中一枝綻放的花,亦是瓶上那些匠心賦予的色彩與勾勒出的無限想象之花。
玉壺似美人,婀娜且多姿,有細細的頸部、下垂的腹部,呈現出一種變化柔和的弧線。玉壺春瓶式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定型于北宋時期。宋代瓷器大都形體秀美,樸素大方,既實用又具有較高的觀賞性,裝飾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顯露一周淺色裝飾帶,頗為醒目。(見黑釉刻花玉壺春瓶)
【北宋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現收藏在大英博物館,高約20厘米,造型呈撇口、細頸、圓浮圈足,通體呈天青色,釉面布滿細碎的紋片。
【宋黑釉刻花玉壺春瓶】
高21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7.5厘米
瓶撇口,細頸,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底露胎無釉,腹中部一周素胎無釉,其上刻劃兩周水波紋。
【金鈞窯天藍釉玉壺春瓶】
高16.7厘米,口徑4.8厘米,足徑4.7厘米
瓶撇口,細長頸,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內凹。通體施天藍色釉,近底處垂釉明顯。圈足內素胎無釉,審美與實用兼具。
【金元磁州窯褐彩花卉玉壺春瓶】
高26.9厘米,口徑6.8厘米,足徑8.2厘米
撇口,細頸,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白色化妝土,肩部至底部以三組黑彩繪以三道弦紋,弦紋中間繪有花卉圖案。花瓣飽滿,花枝輕靈而又富于變化,整體畫面簡潔,雖寥寥幾筆,卻自有清新淡雅之風。
元青花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它與唐宋年間的陶瓷有著本質性的區別,自此,瓶上逐步出現了諸多紋樣。以磁州窯為代表的玉壺春瓶,在承襲宋代形制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器型尺寸上有所加大,腹部更飽滿,頸部更纖細,加之特有的窯變、鐵銹花的代表性裝飾,器型更俊秀、舒朗、雅致。
玉壺春瓶發展至清代,造型上并未有多大的變化,工藝較前代更為成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玉壺春瓶在造型上區別雖然并不顯著,但其賞鑒意義進一步豐富,器物的釉彩品種不斷增多。青花、釉里紅、祭紅、斗彩、琺瑯彩、粉彩、各色釉地五彩等等。從紋飾內容看,除繼續沿用明代的圖案外,人物故事、吉祥文字也多了起來,以竹石芭蕉為主題紋飾的青花玉壺春瓶十分流行,從乾隆時期到清末都有燒造,成為一個具有時代風格的系列品種。將金彩引入斗彩畫面是乾隆斗彩瓷器的顯著特征,它既豐富了釉上彩的種類,又使畫面呈現出更加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高32.2厘米,口徑8.7厘米,足徑11.9厘米
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外壁通體青花裝飾,內口邊繪青花卷草紋,頸部自上而下繪蕉葉紋、回紋、卷草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紋,上下分別以下垂如意云頭紋和變形蓮瓣紋做邊飾,圈足外墻繪卷草紋。圈足內施白釉。
【明掐絲琺瑯花朵紋玉壺春瓶】
高27.1厘米,口徑7.4厘米,足徑9厘米
瓶小撇口,細頸,垂腹,雙鳳耳。除頸部兩周鎏金弦紋間飾紫地紅白兩色靈芝紋外,瓶體余皆淺藍地,通飾各色纏枝花朵紋,有梔子、梅花、菊花等,腹下部飾紅色菊瓣紋一周。
此瓶為明代御用監所造,釉質細潤,色澤純正,打磨光滑。其裝飾集多種花卉于一器,繁而不亂,藝術效果極佳,在早期琺瑯器中風格獨特。
宋代玉壺春瓶如一位婀娜多姿的清麗少女,自然恬靜毫不張揚。自元代起逐漸豐富的紋樣更賦予裝飾性的功用。爾后,實用功能的漸趨隱匿,審美之用逐漸的顯現,玉壺春這一器型的嬗變中顯現的于無用之大用滋養出心靈之花的審美意蘊,更是走進春天,去追風逐花間擁抱美,感受美的生活意趣。
【清咸豐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高28.5厘米,口徑8.6厘米,足徑11.6厘米
瓶撇口、長頸、垂腹、圈足。主題紋飾以青花繪芭蕉洞石、翠竹欄桿,輔以蕉葉、忍冬、變形如意云頭、變形蓮瓣、朵花紋等邊飾。圈足內施白釉。繪竹石芭蕉園景圖的玉壺春瓶始見于明代洪武官窯,清代自康熙朝始成為傳統品種,沿襲至宣統。
【清乾隆斗彩嬰戲圖玉壺春瓶】
高21.5厘米,口徑6.9厘米,足徑7.4厘米
瓶圓唇、撇口、細頸、溜肩、垂腹飽滿、圈足、足跟外撇。通身以斗彩裝飾。腹部繪通景庭院嬰戲圖為主題圖案。以竹石、芭蕉、欄桿、野花作襯景,十六童子或捉迷藏,或斗蟋蟀,或抬杠等,童子衣服色彩各異,并有描金裝飾。瓶頸部飾變形蕉葉紋、黃地折枝花紋和垂如意頭紋。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足部飾回紋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