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盛梅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愛上去銀行“淘金”。
今年開年,想購買龍年紀念幣的李松,在手機銀行App意外發現了“新大陸”。當他點入實物金板塊,發現銀行金飾的網上貨架竟然“別有洞天”。從手鐲到戒指,從金豆到項鏈……不僅品類齊全,還兼顧場景。有的銀行還上線了婚嫁主題金飾,更不乏琳瑯滿目的金貨文創。
社交平臺上,有不少關于銀行買金飾的推薦種草:“成功下車,銀行買的古法手鐲比金店劃算不要太多”“可以放心沖,等了半個月的銀行金手鏈做工不比周大福差”“不是金店買不起,而是銀行更有性價比”……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商業銀行的黃金業務有充足的信用背書,而金店的黃金零售業務仍魚龍混雜、回購機制不完善,甚至有時會出現缺斤短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銀行金飾的價格要顯著低于金店。
價格的確是首要驅動力。《中國新聞周刊》對比銀行黃金產品,無論是飾品金或是投資金,相比于傳統金店每克黃金大多存在50元甚至更高的價差優勢。
不過,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與金店不同之處在于,銀行的實物金業務目前僅限于“網購”渠道,難以進行試戴體驗與個性化講解。
廣州同信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職業黃金投資分析師呂超對《中國新聞周刊》補充介紹,銀行的金飾品,一般都是由一些大型國有黃金品牌商供貨,委托銀行代銷,多數銀行本身不會生產金飾品產品,僅有少數投資金條是銀行自有的產品。

手機銀行App上售賣的黃金飾品。圖/招商銀行手機App
一位國有大行客戶經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些商業銀行原本就有首飾金的實物金項目,而近一年以來的黃金大熱,讓很多對金價敏感的用戶關注到了這一類產品,更強勁的需求也倒逼銀行進行業務創新。“一個很明顯的轉變是,今年我們銀行售賣的金飾新品相比往年都更好看了,甚至還有和周大福們相似的產品工藝。”
只是,銀行在經營金飾產品方面,不如傳統金店那樣有更深度的積淀。就品類而言,相比于金店,銀行所售賣的飾品樣式也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這也成為李松沒能下定決心購買的關鍵。
當然,銀行盯上金首飾,也是順勢而為。黃金大牛市背景下,當下的金價已經屢屢逼近歷史高點。
國際金價已經連續三周上漲,商品市場倫敦金、COMEX黃金等主要標的周線“三連陽”。目前的基礎金價已經站穩在500元/克,多家金店的足金首飾金價已掛出了每克655~658元的價位。
銀河期貨貴金屬研究員陳婧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目前黃金處于多頭的強勢行情中,在市場降息預期走高、避險買需增加、央行持續購金等因素的共振下,黃金得以出現一波連續急漲的走勢。
王紅英則補充,金價上漲也有結構性因素。2022年全球黃金產量達到3600多噸的水平,但這一年全球黃金需求同比增長18%,達到4741噸,創下自2011年以來最高年度總需求量。2023年依然維持著供給緊張、需求上升的格局,供不應求自然推動價格上漲。
而人們對黃金的“越貴越買”,也成為一個重要現象。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全球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國內金飾消費金額達2820億元,創歷史新高。另據中國黃金協會透露,2023年,全國黃金消費量1089.69噸,同比增長8.78%。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3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在署名文章中提及,要強化金融市場監測預警和處置機制。健全貨幣、債券、黃金等各子市場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
陳婧提醒,黃金當前雖然行情強勢,但要注意因短期宏觀數據擾動可能帶來的金價回調,切忌盲目跟風、追漲殺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