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花鳥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感。在當代藝術潮流中,傳統的花鳥畫是否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方式繼續得到傳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本文將探討當代花鳥畫的發展現狀,剖析傳統與當代在這一藝術領域中的碰撞與融合以及藝術家們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造出更富有當代感和創意的作品。
關鍵詞:花鳥畫;當代;沒骨
花鳥畫起源于古代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歷史的長河中,花鳥畫一直是文人雅士們的喜好,被視為一種精致高雅的藝術形式。傳統花鳥畫以寫實手法為主,注重形神兼備,力求表現花鳥的栩栩如生。花鳥畫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瑰寶。其早期主要在文人雅士的圈層中流行,被視為一種表達思想情感和審美追求的方式。
傳統花鳥畫以其獨有的藝術特點脫穎而出,如構圖精巧、用色淡雅、線條流暢。畫家們在追求花鳥真實形態的同時,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使作品更具思想深度。這些傳統技藝的特點為當代花鳥畫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遺產。
隨著世界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受西方藝術的影響,中國當代花鳥畫的發展呈現出中西融合的趨勢。當代花鳥畫家將中國的沒骨法與西方傳統畫法相結合,在技法、色彩、構圖等繪畫語言上進行創新,在繼承傳統花鳥畫理念的同時增強了時代特性。寫意花鳥畫與工筆花鳥畫在表現畫家情感和意境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寫意花鳥畫通過似是而非的筆墨傳遞情感,使觀者能夠通過畫面與畫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花鳥畫面臨一系列困境與挑戰。審美觀念的變化使得傳統花鳥畫在某種程度上顯得過于古典,難以引起年輕一代的共鳴。一些當代藝術家通過創新,使花鳥畫煥發新的生機。他們采用了更加創新的表現手法,結合當代藝術的語言,創造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作品。這些嘗試不僅在藝術上取得了成功,也為傳統花鳥畫的傳承注入了新的動力。
當代藝術家選擇在創作中保留傳統花鳥畫的元素,如傳統的構圖方式、用色手法等。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試圖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使作品既具有傳統的韻味,又能夠吸引當代觀眾的眼球。
傳統的寫意花鳥畫創作多以物體的固有色來描繪物象,以表現色彩的裝飾性和象征性為主。隨著當代審美的深刻轉變,藝術家創作當代寫意花鳥畫的重心轉向主觀的情感表達,這使畫面既帶有傳統技法和色彩觀念,又帶有夸張、自娛的時代性。
當代寫意花鳥畫家吳冠南先生將傳統與當代進行結合,在藝術創作中他提出“傳統要在范式之內做到極致”的觀點。他繼承了徐渭在創作中用水的方法,通過色和水的碰撞豐富了寫意花鳥畫的表現形式。在他的《春風大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舍棄了傳統的皴法,利用雙鉤填彩法與墨色相結合的方法,突破了固有構圖,墨色在他的創作中只是作為一種顏色存在,利用枝干的墨色和石頭的彩色構成畫面的意境,融合傳統花鳥畫中寫實與寫意兩種風格,這不僅是對傳統技法的創新,更是當代思想的融合和當代花鳥畫的創新。
當代寫意花鳥畫家趙寧安有深厚的基本功,在創作過程中,他通過各種繪畫工具對景寫生,練就了扎實的素描、速寫基本功。同時寫生訓練還造就了他耐心、細心的性格,能夠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精髓進行描繪。在繪畫技法上,他采用“白描”的形式,用線來刻畫物體,較少使用明暗或者塊面造型。趙寧安的白描融合了西方速寫、素描的基礎,融合西方繪畫觀念,發揚了中國傳統技法。
一些藝術家選擇在創作中保留傳統花鳥畫的元素,如傳統的構圖方式、用色手法等。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試圖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使作品既具有傳統的韻味,又能夠吸引當代觀眾的眼球。
王雪濤,原名王庭鈞,1923年拜師齊白石,“雪濤”一名也是齊白石為他改的。成為師徒后,齊白石十分重視他,不僅是因為他穩重的人品,也因為他極高的才華。閱讀齊白石和王雪濤之間的信件,我們發現齊白石為他作畫、題畫眾多,王雪濤并沒有一味地繼承,而是在齊白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畫風。
王雪濤在形成個人畫風之后畫藝突飛猛進,他的牡丹成為近現代花壇名家中公認的“牡丹之王”。其牡丹用色嬌而不媚,用筆法表現厚實的空間,這種用筆用色的技法也被人稱為“散碎疊加法”。在畫牡丹上,王雪濤提出三點問題。首先,過于絢麗的紅綠色搭配屬于“甜俗”病;第二,粉厚色濃,色墨混濁是“脂粉氣”太重;第三,造型僵硬,用色均勻是“工藝氣”。
避開這三種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寫生。王雪濤非常注重寫生,尤其擅長描繪大自然中的昆蟲,通過色墨結合的方式,以色襯墨,以墨顯色,再融合西方色彩觀念,達到整體色彩協調,通過色彩突出花鳥的動態表現。
王雪濤將前人的繪畫技法進行歸納梳理,總結出“三線五字法”也就是主線、輔線和破線三種構圖理論:用直線、曲線,或是墨點、墨塊來表現花鳥,例如他的《梅花喜鵲圖》(圖2)體現了“三線法”,以花枝中最粗壯的枝干為主線,小的枝干與主枝形成一定弧度,在輔助主體的而同時增強畫面的層次感。同時兩只喜鵲佇立枝頭,使主枝線的走勢發生了變化,喜鵲與梅花形成呼應,為畫面增添了無限生趣。
在大尺幅的創作中,王雪濤用多組“三線”相互配合,在小寫意花鳥畫創作中,王雪濤以“五字訣”“引、伸、堵、瀉、回”為標準來表現畫面,“引”是指將氣質或者神態留在畫面中,通過線將其他物象的氣勢引至別處;“伸”指讓畫面的氣向畫外擴散,以達到增強畫面張力的效果;“堵”指在畫面中通過物象堵住畫面中的氣,防止氣外泄;“瀉”指通過外展或留白的方式來達到畫面的疏密和諧;“回”指通過畫面呼應的方式將前面“引、伸、瀉”的氣勢收回。在《荷花翠鳥》(圖3)這幅作品中,一片荷葉從枝干上自然垂落,左右上角分別有深淺不一的荷葉作為呼應。畫面中用中墨勾勒出雜草穿插其間,這些雜草不僅形成了不同的塊面,還起到了將畫面的氣勢“堵”住的作用,從而保持了畫面的均衡。下方游動的蝌蚪則將畫面的氣韻收回,使得整體畫面更加和諧統一。
合理運用“五字法則”,能夠有效地指引畫面的動態和氣勢走向,并使畫面達到高度的和諧。

當代的畫家在構圖理念和表現形式上受西方的繪畫影響,不斷地碰撞和融合,構圖采用整體和集中的視角,運用平視、俯視和散點交錯等構圖法,加上內容之間的疏密、形狀、大小的對比,使畫面形成層次的變化,打破了寫意花鳥畫中傳統的折紙法構圖的觀念,充分利用空間和場景穿插交疊、虛實疏密的形式,建構畫面構圖的新面貌。
在畫家郭怡孮的作品《水香》(圖4)中,畫面整體為滿構圖的形式,采用點線面的構成關系,在荷花的形態上采用了不同的對比關系,荷花近大遠小的關系,香蒲草高低錯落的位置以及主體與荷葉之間虛實的關系使得畫面極具平衡感。大片色彩的表現以及空白部分的墨點點出環境,并且還運用了王雪濤“引、伸、堵、瀉、回”的構圖理論表現作品態勢,這樣的寫意花鳥使作品構圖的藝術形式有一個全新的表達。
無論是哪一種視角下的創新和變革,都是從新維度對寫意花鳥畫進行的深入探究,不同的生活環境和審美追求體現了當代寫意花鳥風格的差異和個性。
當代沒骨花鳥畫在傳統與當代的碰撞中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通過解析著名藝術家的作品,我們不僅見證了傳統花鳥畫的傳承與創新,也看到了當代藝術家們在這一領域的深刻思考和創作實踐。未來,傳統花鳥畫將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為我們呈現更加多彩的藝術世界。
在未來,傳統花鳥畫的傳承與創新將繼續成為藝術家們關注的焦點。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注入新的元素,使花鳥畫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藝術市場也在不斷變革。傳統花鳥畫是否能夠在市場中找到新的發展機遇,取決于藝術家們的創新能力和市場需求。未來的藝術市場將如何影響花鳥畫的發展,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當代沒骨花鳥畫作為傳統藝術的一種延續,面臨傳承與創新的雙重壓力。通過傳統與當代的對話,藝術家們在這一領域中不斷探索,創造出一系列令人矚目的作品。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藝術市場的變革,當代花鳥畫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我們呈現更加多彩的藝術世界。

作者簡介
魯恬瑞,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花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