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舒皓 屠泳博
常州市規劃設計院 江蘇 常州 213000
快速路是城市的重要交通廊道,其區域車流快速通過的特性使其成為快速瀏覽城市的一道界面,成為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廊道,考慮到其重要性,各個城市也均編制了針對高架路、快速路沿線的城市設計,對沿線的空間功能、形態進行總體設計。如何處理好快速路沿線地區的空間景觀形象,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對快速路城市設計的空間形態設計進行延伸研究, 嘗試分析空間形態與街道景觀的內在聯系。探索如何通過空間指標引導控制塑造優美的街道景觀。
快速路與一般道路交叉較少,使汽車能以較高的速度行駛,滿足城市區域交通需求。因此與我們日常行走的街道相比,快速路無論是在“景”還是在“觀”的層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
1.1.1 快速路沿線的功能發展特征
城市快速路加強了城市區域之間的交通聯系,但是也改變了區域內原有交通組織模式。造成了道路兩側地區的互通性減少,與地面式道路相比,城市高架快速路對于兩側沿線地區的直接服務功能降低,同時,其兩側用地作為居住功能的宜居性降低,沿道路兩側零散布局的商業業態由于缺少人氣聚集而難以發展。因此,城市高架快速路兩側地區適宜發展商務、辦公、酒店、娛樂等功能[1]。
1.1.2 快速路沿線的空間景觀特征
城市快速路是人們認知城市的形象窗口,同時由于快速路上車速較快,人們在快速經過時,只能注意高架路兩側的建筑體量、空間輪廓、城市色彩等宏觀感受。高架快速路兩側空間景觀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市的門戶窗口形象要求,突出地區空間景觀與城市風貌特征的融合;二是展現集約化、高尺度、大體量的空間形態;三是體現以車行觀賞方式為主導的空間景觀形象,形成有動態性和連續性的景觀形象感受。
1.2.1 空間尺度導致觀察角度的轉變——從人行到車行
快速路與普通城市道路在空間尺度上存在著差異。傳統城市道路及步行街是人行尺度,而快速路是車行尺度。傳統道路上行人可以比較清晰的辨識街道兩側的建筑界面、標識與景觀;但是步行在快速路一側的人行道上,由于較大的路寬和退線使得街道尺度超出人的感知尺度,行人只能對所處的一側建筑進行感知。另一方面,在快速路上行駛的車輛的視角較為開闊、均勻,對于街道界面、輪廓變化等景觀要素有更好的感知,因此,快速路的空間景觀研究,更適合基于車行視角的角度下展開研究。
1.2.2 車行視角下的快速路景觀觀覽特征
車行觀覽是一種動態觀覽,車輛運動的速度會影響人們對景觀的認知。相關研究顯示了人在車行觀覽時產生的視覺感受變化規律,當車速提高時,視野變小,注意力集中點距離變大,司機清楚辨認前方距離縮小等。
快速路上車流的移動導致快速路景觀呈現出巨大的尺度特征和流動特性。車行人群的視線焦點集中于視野中央地區,并且對立面的細節并不能看得太清,而對形體輪廓、空間節奏感知度更高。
本文研究的主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對于快速路街道景觀的本體研究,通過從合適的觀察角度對街道景觀數據進行收集,并結合一些評價指標對街道景觀進行美學評價,得出結論并用于指導城市設計。
另一部分是街道景觀的空間載體,即街區的布局模式,具體模式涉及到平面的形態和建筑的高度,以及形體的組合方式,本研究通過案例分析,歸納總結快速路沿線的空間布局模式,并進行優缺點的總結。
本研究以車行調研照片及網絡街景圖片作為研究基礎資料,街景圖片內容中提取出可識別的建筑輪廓線,用于街道景觀風貌的評價,通常會從以下幾項指標來進行分析。
(1)輪廓節奏。輪廓節奏主要體現了界面建筑的高低起伏情況,對于貼線率很高的高度相同的一整排建筑,輪廓節奏顯得較為單調,而對于形式較為優美的界面,則會看到輪廓的高低變化較為豐富,輪廓節奏較好。
(2)建筑造型。建筑造型主要體現在界面的建筑形象特點及豐富程度,公共設施建筑為體現企業或機構的形象,在設計風格和體量上具有鮮明的個性。有形式感的、特別的建筑造型可以豐富街道景觀界面,增加街道界面的可識別性。
(1)貼線率
貼線率表達沿路建筑物界面的連續程度,這個比例越高,則街道沿街面看上去越齊整。貼線率受到建筑布局、建筑面寬、建筑間距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能體現的是景觀界面的疏密程度,考慮到快速路的空間尺度特點,從車行視角來說,沿街裙房對整體界面的連續性及疏密性影響不大,因此本研究在計算貼線率時,盡量減少裙房影響,對于有裙房建筑考慮5層以上建筑體量的貼線率。
(2)街道寬高比
街道高寬比(D/H)是表達街道空間尺度的重要指標,是人們體味街道的親切與壯觀的重要量化指標。蘆原義信對街道高寬比做了深入的研究,認為D/H在1~2是比較適合的比例[2]。
從人的角度感受出發,20m左右是一個令人感到舒適親切的尺度。然而,對于道路寬度大于30m的主干道以及更寬大的快速路來說,空間上超越了人的尺度[3],寬高比的指標應當從車行駕駛的角度進行重新研究及調整。
城市快速路兩側空間可分為沿線空間和節點空間兩個層次,其中大部分是沿線空間,節點空間主要是在重要道路交匯處形成,因其特殊的空間區位通常會形成具有城市標志建筑風貌的空間節點,本研究選取深南大道等典型快速路案例,通過對其沿路建筑形態及街景數據的整理,從沿線空間和節點空間兩個層面對其空間形態進行歸納總結。
(1)連續排列式
連續排列式模式下,空間特點體現為大面寬、高貼線率以及板式建筑樓,其建筑功能通常為高層住宅以及商住樓,案例選取自深圳市深南大道沿線的統建辦公大廈街區,沿街建筑高度為80m,高貼線率的板式建筑形成一道緊密的沿街建筑界面,從街道中央視角觀察來看,街道左側的建筑輪廓形成了一條直線,缺少輪廓節奏,給人以單調、壓抑的空間感受,從街道景觀評價的角度來說,該類空間模式存在過于單調的問題。
(2)點狀間隔式
點狀間隔式模式下,建筑采用點式布局,因此不考慮裙房的話,整體界面的貼線率相對較低,建筑功能通常也是高層住宅以及商住樓,案例選取自深南大道沿線華墾大廈街區,該街區為80m點式住宅排列,建筑間距有一定變化,從車行視點觀察,界面形象較為豐富,建筑輪廓有一定變化,整體的視覺感受較舒適(圖1)。

圖1 快速路沿線地區空間形態模式(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快速路節點地區是城市景觀形象塑造的核心區域,通過對案例街道的梳理分析,本研究總結了點式集群式、點塊結合式、板點綜合式等多種空間模式。
(1)點式集群式
點式集群式是大量點式公建組合形成的節點空間模式,多棟不同高度、風格形式的點式辦公樓在節點區域聚集,組合形成豐富的節點形象,案例選取自深南大道地王大廈周邊,以高度300m的地王大廈作為核心建筑物,多棟點式高層辦公樓沿交叉口排列,形成了變化豐富的建筑輪廓節奏,具有特色的建筑立面設計也增添了街道景觀的效果。
(2)點塊結合式
點塊結合式布局主要是指商業綜合體+高層塔樓的空間布局模式,在道路交叉的節點區域,大型商業體量與配套點式高層組合使得界面形象變得豐富,案例選自深南大道益田假日廣場,街道界面主體為20m高度左右的商業體量,在局部布置一棟點式高層,形成標識形象,整體街道景觀可識別性較高。
(3)板點綜合式
板點綜合式布局通常也位于核心節點區域,由大量高層公共建筑組成,功能包括商務辦公、高級酒店等。板式高樓的加入使得空間形象更為豐富,案例選自深南大道的華強北區段,沿路高樓云集,點式高層樓和折線形板式樓組合形成連續又多變的筑輪廓節奏,圓頂、三角頂等多樣的建筑屋頂更豐富了景觀形象(圖2)。

圖2 快速路節點地區街道景觀評價(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通過多種空間模式及其景觀形象的研究分析,可以推斷出空間指標與對應街道景觀形象的幾條結論:
1.對于沿線區域,降低貼線率+控制高度間距=視覺舒適和韻律感,快速路沿線區域功能較為單一,通常是居住功能,若一味采用板式高貼線率布局,會使得界面過于單調,破壞街道界面的韻律,在城市設計中,對于高層住宅的面寬及貼線率進行合理控制,有利于塑造具有韻律感的街道界面。
2.對于節點區域,高度多樣+形式多樣=標志性景觀節點。節點區域由于公共建筑聚集度高、功能多樣,具有構造街道景觀的良好條件,在城市設計中主要通過建筑高度指標控制來提升形態的多樣性,突顯節點標志性地位,塑造城市地標。
中吳大道位于常州市區南側,與龍江路高架和青洋路高架相連接,聯通鐘樓經濟開發區和天寧經濟開發區(鳳凰新城),穿越城市南部生活區,是城市重要的快速路。
中吳大道于2013年完成了主輔路形式的快速路改造,道路通行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沿路兩側的功能業態提升和建筑風貌塑造尚未完成到位,本次城市設計著眼于蘭陵街道段落,對沿線空間的更新開發將對片區街道空間形態產生巨大變化,因此需要在城市設計中落實快速路沿線的空間形態控制,塑造片區優美的街道景觀界面。
蘭陵街道位于常州老城南側地區,商業服務業較為發達,中吳大道沿東西方向穿過街道,作為滬寧線上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路發展形成了大量的廠家、商鋪與物流市場。
現狀片區用地以居住、公共服務設施和工業用地為主,中吳大道兩側主要為商業、商住混合界面;蘭陵路交叉口和長江路交叉口形成公建功能為主的節點。除少量新開發地塊之外,兩側地區總體景觀層次混亂,風貌破舊,缺少統籌協調和建筑空間組合變化。
項目通過實地調研,對中吳大道沿線現狀的空間景觀做了初步分析判斷,街道沿線區域,現狀多為純居住或商住混合的建筑功能,較多采用了連續排列式的布局模式,大面寬的板式高樓構成了一道道連續整齊的街道界面,缺少天際輪廓的變化,同時給人以壓抑的感覺。
規劃通過對沿線的功能發展、地塊潛力資源等要素的綜合分析,提出在片區快速路沿線區域布局精品住宅地產和新型產業服務功能,在重要節點區域布局社區配套服務和主題商務辦公等功能,在功能確定的前提下,城市設計提出對于中吳大道兩側的空間布局模式進行研究,以塑造有特色的快速路沿路界面。
(1)沿線區域空間形態設計
城市設計針對片區快速路沿線區域力求做到空間收放有致、界面具有韻律感,結合規劃功能,在設計中采用多方案比選,提出板式布局、點式錯動布局、和板點布局3種布局模式,并分析了每種模式適宜的界面長度和建筑高度指標,在平面布局上組合應用(圖3)。

圖3 中吳大道沿線規劃空間模式研究(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節點區域空間形態設計
規劃片區節點空間未來會有軌道交通建設,節點人氣和能級較高,規劃上考慮突出節點形象,以高層點式建筑提升節點標識性,從視覺景觀角度出發,提出高層貼線布局和退線廣場式布局兩種模式,并在方案中綜合應用(圖4)。

圖4 中吳大道節點規劃空間模式研究(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本研究從快速路街道空間景觀的構成與評價角度出發,探索城市景觀與空間形態的內在聯系,嘗試通過案例研究、模式歸納總結、指標分析的方法來梳理城市空間的模式及其對城市景觀的影響作用,并希望能將成果應用在城市設計的實際項目中去,考慮到研究樣本和應用實例并不充分,本研究的內容及結論還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希望后續通過更多項目的實踐來完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