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春 趙永剛 王天堯 劉署艷 龔德平
(荊州農業科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油菜作為世界主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1]。據統計,中國是油菜生產面積最大且產量最高的國家,年均油菜種植面積高達737萬hm2。其中,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的油菜種植面積較大。然而,盡管我國的油菜生產面積大,但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仍不足,對外依賴度較高[2]。因此,如何提升油菜產量,提高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近年來我國政府對油菜生產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2023 年中央1 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將統籌推進油菜綜合性扶持政策,推行稻油輪作,大力開發冬閑田種植油菜。這些政策的出臺無疑為我國油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我國油菜生產的重點在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改善品質、機械種植等方面。其中,江漢平原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油菜主產地。荊州市作為江漢平原的重要城市,2022 年的油菜種植面積為319.1萬畝,總產量為54.7 萬t,分別占全國油菜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的3.1%和3.9%,為全國第一。江漢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降水充沛,冬季氣候溫潤,凍害發生較輕,適宜半冬性油菜的生長[3]。同時該地區土地平整,適合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益高。然而,我國油菜生產仍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品種改良的進程較慢,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度較高。其次,我國油菜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仍不高,導致生產效率較低。最后,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如何保證油菜生產的穩定性,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江漢平原地區的油菜生產存在許多優勢,如優越的自然條件、大規模的生產基地等。然而,也面臨一些制約瓶頸,如氣候變化、病蟲害等風險,以及產量與品質的平衡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大力推廣優質油菜高密高產高油的新技術和新模式,保障油料供給安全。我國油菜生產發展的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應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油菜種植的綠色化、機械化,以提高油菜產量和品質。同時,政府應進一步出臺相關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總的來說,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我國有望實現油菜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在這個過程中,以荊州市為代表的油菜主產區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荊州市的成功經驗和面臨的挑戰,將為我國油菜產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和啟示。
該生產技術模式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油菜辦公室和荊州農業科學院聯手共同研發的,其核心是利用耐密植、高含油量、高產、“雙低”油菜新品種,結合先進的農業設備如聯合播種機、植保無人機、聯合收獲機等進行全程機械化生產,進一步優化種植密度,施用全營養緩釋肥料,并引進新型菌核病防控技術。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可以顯著提升作業效率,大大提高油菜的產量和品質。為示范該技術模式,選用的油菜品種為中油雜501,結合該油菜品種特性,按照300 kg/畝的產量目標要求,荊州市農業科學院在湖北省油菜辦公室部署與指導下,與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陵縣農業農村局和江陵縣馬家寨鄉農技服務中心合作,在江陵縣馬家寨鄉青安村、郭家臺村辦了2 個百畝油菜高密高產高油技術模式應用示范片。2 個示范點地理位置優越、地力均勻、肥力較好、排灌方便、四周無陰蔽,為我們的示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1.1 品種選擇。品種是決定油菜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我們依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上一年度品種的綜合表現,選擇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最新選育的耐密高產高油新品種中油雜501。該品種是根據油菜密植增產的育種理論,培育和選擇耐密高產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種。該品種特征特性為:苗期生長習性半直立,葉片中等綠色,長度中,寬度中,有裂片,裂片數量6.70,葉柄長度中;主莖蠟粉少,花青甙顯色弱;開花期中;果身長度中,角果姿態上舉;籽粒褐色。其優勢具體為,株型緊湊,分枝角度小,互相不陰蔽,抗倒性強,適宜在高密度下種植,一般油菜品種種植密度為1.5 萬株/畝,“中油雜501”種植密度可以達到3 萬株/畝左右;區試(種植密度2 萬株/畝以內)平均畝產213.11 kg,比對照增產12.66%;區試含油量高達50.38%,畝產油量107.35 kg,比對照增加26.93%,連續2 年排名第一;區試硫苷含量23.18 μmol/g(餅)、芥酸含量0.02%,品質優于國家雙低標準;除抗倒性強外,還具有抗旱、抗寒、抗菌核病等特點,花期集中,成熟期一致性好,有利于機械化生產。
1.2 適期播種,確保密度。播種時間的把握和種植密度的控制,也是影響油菜產量的關鍵環節。為此,應在前茬作物收獲后,于9 月25 日~10 月15 日采用中軒、華磊等聯合播種機進行種肥同播,用種量300 ~400 g/畝,種植密度3 萬株/畝左右,以保證油菜的生長空間和充足的養分供應。2 個示范片均于10 月3日采用機直播方式進行播種,用種量350 g/畝,出苗后對有缺行、斷壟的地塊進行人工移栽補苗,確保成苗密度在3.0 萬株/畝左右,開好廂溝、中溝和圍溝,確保“三溝”通暢,全生育期田間無漬水。
1.3 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技術能夠充分滿足油菜的營養需求,提高其生長效率和產量。施油菜專用肥(N∶P2O5∶K2O 為25∶7∶8,含硼砂0.2%)30 ~50 kg/ 畝側深施。在播種前進行深耕整地,打破厚土層,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滲透性,同時進行基肥的深施,以確保油菜的早期生長和營養需求[4]。
1.4 苗期管理。油菜播種后次日,畝用50%乙草胺乳油100 ml 進行封閉除草;苗期防治菜青蟲、蚜蟲2次;于5 ~7 片葉時追施尿素10 kg/畝左右;降溫前每畝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 g 兌水50 kg 噴施控旺防凍。
1.5 “一促四防”。在油菜生長過程中,采取“一促四防”的技術策略,即促進油菜生長發育,防花而不實、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溫逼熟,增加角果數和粒重。具體操作是初花期每畝噴施50 ml 氟唑菌酰羥胺(夏甜)+15 g 沃農硼混合液(畝兌水量1 L),盛花期每畝再噴施50 ml 氟唑菌酰羥胺(夏甜)+15 g 沃農硼混合液(畝兌水量1L),實施“一促四防”。
1.6 分段機收。根據油菜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段收割。具體操作在5 月上中旬,80%油菜植株從綠色轉為黃色、主花序中部角果轉色時,采用分段收割機割曬5~7 d 后進行撿拾脫粒。收獲后油菜籽粒晾曬除雜,水雜低于12%時入庫儲藏,以確保油菜種子的質量。
2.1 氣候概況。在2022 ~2023 油菜種植年度,遭遇到了不利的氣候條件,主要表現在秋冬季的持續高溫和干旱。為了應對高溫干旱天氣,示范田塊在播種后的10 月15 ~18 日進行了灌水處理,然而出苗情況仍然不理想。隨后在11 月18 日采取了移苗補缺的方式,從而盡可能地保證田間密度。苗期降水稀少且溫度偏高,油菜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在11 月30 日~12 月2 日的低溫寒潮中,最低氣溫達-2 ℃,連續霜凍導致少數旺長的葉片受到一定程度的凍害,但恢復較快。整個12 月份的氣溫一直持續偏低,使得油菜的生長速度有所放緩。冬季的干旱狀況持續到元月底,這對油菜肥料的吸收以及冬季的生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立春后雨水較為充足,有效地緩解了前期干旱對油菜的影響,油菜在2 月下旬~3 月初陸續進入初花期。開花期間,在3 月15 日之后氣候開始轉陰冷且多雨,這對油菜的結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致終花期延后。4 月3 日和21 日的大風雨造成部分品種的油菜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倒伏現象,示范品種中油雜501 未出現倒伏現象,表現出了良好的抗倒性。
2.2 示范田塊田間表現。在田間種植過程中進行了觀察和記錄,中油雜501 在苗期的生長狀態較為旺盛,其補償能力也比較強,能有效地彌補由于天氣干旱造成的缺苗現象。在冬季低溫狀況下,中油雜501 的生長仍然保持在良好狀態,抗凍能力較強。此外,該品種的生育期適中,開花結實正常。3 月下旬出現的低溫陰雨對該品種的影響相對較小,沒有出現明顯的分段結實現象,這充分展示了其較強的耐低溫能力。同時,中油雜501 表現出良好的豐產性,角果數較多,結角一致,且具有較強的抗倒性,菌核病的發生輕微,產量水平可達到300 kg/畝。這些特點充分展現了高密高產高油技術模式集成示范的效果。
2.3 示范田現場測產結果。2023 年4 月21 日,由中國作物學會油料專業委員會組織的專家組對耐密高產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進行了現場測產。專家組由華中農業大學、青海大學、長江大學、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組成,他們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馬家寨鄉青安村進行了測產。按照《全國油料高產創建驗收辦法(試行)》的規定,專家組進行了理論測產。測產結果令人振奮,示范片中的中油雜501 的平均收獲密度17648 株/畝,單株有效角果數達到了269.5 個,每角粒數為23.8 粒,千粒重為4.03 g(按照國家中游區試數據計算),理論產量達到361.2 kg/畝(8 折后)。專家們實地考察后一致認同,中油雜501 在全程機械化生產中表現出豐產性好、田間病害發生輕、抗倒性強的特點,因此他們建議大面積推廣應用。
本文基于“中油雜501”這一品種的油菜高密高產高油生產技術模式的種植示范,從氣候概況,示范田塊田間表現,以及現場測產結果等3 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評估。本討論將對這些方面的信息進行深入探討和總結,以期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對于推動高密高產高油的油菜種植技術模式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未來的研究中,考慮到種植成本、市場需求等多個因素,以期找到最佳的種植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油菜的產量和經濟效益。總的來說,優質油菜高密高產高油技術模式的示范應用表明,該模式在選用中油雜501 品種的情況下,能充分發揮該品種良好的生產性能,獲得穩定的產量和優質的食用油,為推動我國油菜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和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