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豐
(國有信陽市南灣林場 河南 信陽 464031)
楊尺蠖和大袋蛾是2 種林木主要食葉害蟲,其繁殖能力強,產卵量大,傳播迅速,發生嚴重時能將樹葉全部吃光,削弱樹勢,嚴重時導致樹木感染其它次生病蟲害,直至死亡,在林業生產上需要注意防治。
1.1 形態特征。卵橢圓形,綠色。幼蟲體長約30 mm,體側各具1 條灰黑色縱帶;有黑、灰黃、銀灰、淺褐等不同體色;頭部有2 個突起,腹足2 對。幼蟲體長20 ~40 mm;老齡幼蟲灰褐色,腹部第2 節兩側各有1 個瘤狀突起,腹縱線均為白色。蛹褐色,紡錘形。雌蛾成蟲無翅,體長10 ~20 mm,灰褐色,觸角絲狀。雄蛾體長約15 mm,觸角羽毛狀,前翅淡灰褐色至黑褐色,從前緣至后緣有3 條褐色波狀橫紋,中間1 條常不明顯。
1.2 生活習性。在河南地區1 年發生1 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2 月初成蟲開始羽化。雌蛾無翅,白天靜伏在殘枝落葉和雜草上,夜晚爬到樹干上與雄蛾交配,卵產于樹皮縫內。幼蟲于3 月中下旬開始孵化,孵化后取食花蕾、葉芽和嫩葉。幼蟲受驚后即吐絲下垂,懸于空中,隨后再折返為害或隨風飄移為害其它林木。該蟲繁殖量大,幼蟲數量多,大量取食嫩芽、幼葉,嚴重時可把樹葉吃成光禿。4 月中、下旬為害最重。5 月老熟幼蟲陸續入土化蛹越夏、越冬。
1.3 防治方法。①營林措施。冬季深翻土地(30 ~40 cm),破壞該蟲越冬場所,低溫殺死越冬蛹;早春翻地,可將蛹翻于地表,集中殺死。栽植抗病、抗蟲樹種,栽后加強管護,增強樹勢,提高樹體的抗病、抗蟲能力。②人工防治。幼樹有該蟲零星發生時,可利用幼蟲受驚后下垂吐絲的習性,人工振落踏死。③糖醋誘殺。配制糖醋液(糖∶醋∶酒∶水=3∶4∶1∶2)誘殺成蟲。注意及時清理盤中雜物。④保護天敵。保護益鳥、天敵昆蟲,利用天敵控制該蟲。⑤生物防治。利用楊尺蠖核多角體病毒防治4 齡前幼蟲,減少化學藥劑對環境的污染。⑤黑光燈誘殺。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成蟲發生期利用黑光燈誘殺。結合性外激素防治,效果更佳。⑥樹基涂藥。雌成蟲羽化上樹前,在樹干基部(5 ~10 cm 處)噴涂藥環(30 cm 左右)毒殺上樹成蟲。噴涂藥劑可用1 份菊酯類藥液與10 份柴油混合制成。⑦化學防治。可噴灑50%殺螟松乳油1000 ~15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 ~3000 倍液、90%敵百蟲晶體800 ~2000 倍液防治低齡幼蟲。
2.1 形態特征。卵橢圓形,淡黃色。蛹褐色,體長約30 mm。幼蟲紫褐色,頭頂兩側有幾條明顯的黑褐色縱紋,胸足3 對。雌蛾成蟲無翅,乳白色,肥胖呈蛆狀,頭小、黑色、圓形,觸角退化為短刺狀,腹部黃色鱗狀細毛。雄蛾有翅,體長約20 mm,觸角羽狀,翅展約30 mm,體翅灰褐色,前翅前緣稍帶黃褐色,其余黑褐色,翅面有4 塊透明斑。
2.2 生活習性。該蟲在河南地區每年發生1 代,以老熟幼蟲在袋內越冬。翌年5 月上中旬開始化蛹,5 月中下旬羽化。6 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6 月下旬~7 月上旬為盛期。幼蟲孵化后,群集葉面,有的吐絲下垂,借風傳播。8 月上、中旬幼蟲老熟,食量劇增,很快即可把葉吃光。9 月上旬,幼蟲先后老熟,吐絲下垂,轉移到周圍灌木叢上,或直接在枝條上吐絲繁袋過冬。
2.3 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秋后樹木落葉至來春發芽前,摘除蟲袋,集中燒毀,消滅其中過冬幼蟲。②保護和利用天敵。保護益鳥,如:冬季灰喜鵲等鳥類可大量啄食袋內幼蟲,瓢蟲、螞蟻、蜘蛛等昆蟲可取食初齡幼蟲,寄生蠅、寄生蜂可寄生幼蟲,這些益鳥和昆蟲均可有效減輕該蟲危害。③激素誘殺。雌蛾交配時期收集雌蛾袋囊放入誘蟲器內,利用其釋放性外激素,誘殺雄蛾。④生物防治。在幼蟲為害期,可噴灑蘇云金桿菌或殺螟桿菌溶液1 億~2 億孢子/ml。⑤化學防治。幼蟲孵化后,及時噴灑90%敵百蟲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800 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