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錦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錦州市植物保護中心 遼寧 錦州 121000)
高素質農民培育是我國農民培訓工作經歷了職業農民、新型農民、新型職業農民三個階段之后,在2019 年頒布并施行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中首次明確提出的,指出了高素質農民應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高素質農民培育提出后就得到了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省、市、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積極參與,開展技術培訓和跟蹤服務,使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現階段在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進程中普遍遇到了相對困難的境況,為此,分析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困境及破解策略意義重大。
1.1 農民參與培訓欲望不強,培育對象來源不足。由于現階段大部分農民文化程度偏低,對未來農村經濟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判斷不準確,目光停留當下,滿足現狀,沒有市場競爭意識,沒有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主動性,沒有創業、創新的發展理念,不愿意花費時間與精力參與培訓,同時,現階段一些農村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年輕人紛紛離開故土,選擇去城市發展,造成這部分培育對象的流失,所以導致目前高素質農民培育出現農民參與欲望不強、培育對象來源不足的困境。
1.2 培訓模式缺乏靈活性,農民參加培訓受制約。目前,各地高素質農民培訓課程多數是以集中培訓學習為主,這種集中培訓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保障學員學習過程的持續性以及學員學習的有效性,但是農民往往會有日常的農活需要完成,農民擔心會因參加集中多日的培訓耽誤農活,因此,集中培訓的模式使農民參加培訓受到制約。錦州市黑山縣針對農民培訓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38%的調查對象希望培訓期為1 ~2 天,能夠接受3 ~5 天培訓的僅占11%。
1.3 培訓內容與農民需求脫軌,培訓實用性不高。導致目前培訓實用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3 個方面,一是課程設置原因,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與當地產業發展方向、農民實際需求脫軌;二是師資水平原因,有些教師擅長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少,也有些教師實踐能力強但理論總結能力偏弱,這樣,盡管課程內容設置比較合理,但是也不利于農民理解和掌握新知識;三是農民自身素質原因,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不高,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
1.4 保障措施與跟蹤服務不到位,培訓質效沒保證。高素質農民培育是一個較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僅靠幾場培訓不可能實現預期目標,需要長期的規劃與培育,需要系統的保障措施與跟蹤服務落實到位才能收到實效。近年來,盡管國家投入到高素質農民培育方面的資金不斷增加,但是基層培訓資金仍有缺口,造成一些保障措施與跟蹤服務不到位,影響培訓質效。
遼寧省錦州市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在困境中很好的完成了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十三五”以來,錦州市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1888 人次。其中,培育經營管理型農民8000 余人次,技能服務型、專業生產型農民3433 人次;培訓村黨組織書記及村“兩委”成員455 人。經考核全部合格,發放了培訓合格證書,綜合滿意度達95%以上。
2.1 強化組織領導,促進責任落實。錦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將農民素質提升行動作為“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同時將高素質農民培育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中,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行動,同時,健全組織體系,市及各項目縣(市)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或主管領導任組長,財政、農業農村局、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統籌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確任務目標,強化監督考核、認定管理,完善運行機制,確保任務落實,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農業農村部門主抓、相關部門配合的高素質農民培育管理體系。錦州市委還把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列入到市委對縣(市)委、縣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把高素質農民培訓納入全市農業農村系統績效考評指標體系,以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落地。
2.2 優選培訓對象,合理設置課程。對高素質農民培育對象精篩細選,與相關科室充分醞釀溝通,根據各相關科室需求,圍繞錦州市種植、畜牧和農產品加工主導產業,兼顧水產、農機等相關行業,開展防災減災、農產品安全、地膜覆蓋與回收、動物防疫等技術培訓以及農機手培訓,由相關科室負責招生,科教科負責組織培訓,合理設置課程,提升培訓工作的針對性。
2.3 拓展培訓模式,滿足農民需求。結合全市工作實際,采取線上學習、集中授課、送教下鄉、異地觀摩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培訓模式,抓好理論與實操實訓對接,強化學員動手操作能力,做到精準施訓;同時廣泛征求學員意見,適時將大家感興趣、愿意學、促業務的內容納入授課范圍,實行學員“點題”求教、講師解疑釋惑的教學模式。培訓模式的創新,提高了培訓工作的實效性,適應了農民實際需求,有效激發了農民參與培訓的動力,調動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主動性。
2.4 精選培訓機構,建設實訓基地。錦州市認定了省農經校等兩個省級培育基地,同時,錦州市科技研究院、錦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松山生態園等6 家機構、企業被認定為市級培訓基地,推動建立了產學研聯合的培訓模式,充分利用科研機構、高職院校優秀師資,推動優化學科設置。同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招標機構按程序選擇培訓機構,將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落到實處。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依托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堅持自主申報、縣區推薦、專家審核等程序,堅持農業、畜牧、漁業等農業行業全覆蓋原則,全市遴選確定了16個市級高素質農民培育實訓基地,打造了一批“可學可看可訓”的實訓基地,做給農民看、供著農民學、帶著農民干,為高素質農民培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5 實施全程監管,強化培訓保障。由市農廣校進行全市培訓建檔模式設計,將工作方案、培育計劃、文件、典型等相關材料,培育對象基本情況,確定培育機構(基地)的相關資料以及培育工作開展情況的圖文與影像資料等分類歸檔立卷,建立實時、實事、可查詢的培訓檔案,同時依托全國高素質農民培育系統,建立覆蓋全市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監管平臺”,市、縣二級管理員可通過手機或電腦實時查看或回看轄區內培訓實況,及時反饋、解決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現培訓全過程監管,同時強化資金保障,市縣培訓主管部門積極與財政部門溝通,努力取得財政部門支持,優先撥付培訓資金,從而保證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高質量完成與延伸跟蹤服務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