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丹
(夏邑縣運輸事業發展中心 河南 夏邑 476400)
目前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用車、私家車越來越多,相比之下,道路就顯得太窄,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求,特別是過年過節時容易出現擁堵現象。因此,相關部門需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道路的管理,把農村道路建設放在首位,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支援,改善交通狀況,這對建設新農村、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農村道路建設的目的就是讓馬路寬敞順暢,刺激農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使村容村貌變得整潔,這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要求,也是總體目標。農村道路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①農村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是造福農民、發展經濟、提升農民收入的基石。②農村道路的建設可刺激發展非農業項目,激發農民創業意識,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減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③農村道路的建設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物資流通,增強農民與外界交流,開闊人們的視野,增加農村居民收入。
著眼長遠,農村道路的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戰略舉措,也是當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使命,在實際建設運行中,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解決。
2.1 資金短缺。稅改之后,鄉村公路建設資金減少,當地受益的農民因“一事一議”政策限制,自籌資金難度加大。鄉村公路建設是以當地政府為主體,但是政府沒有能力投入資金,縣級以上政府投入的資金少且分散,而愛心人士籌集的那點資金簡直是杯水車薪,因此,資金成為制約農村道路建設的主要瓶頸。
2.2 缺乏管理。鄉鎮級政府部門未設農村道路建設管理機構,村道也未納入路政管理法規之中,政府缺乏管理手段和道路建設監管的執行者,造成鄉鎮公路建設資金混亂,工程質量無法得到保障,道路建好以后,由于沒有專業的養護機構、隊伍、技術和資金,修好的路常因缺管失修自生自滅,降低了其使用壽命。
農村道路建設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的動脈,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突破困難和阻礙,多渠道靈活解決問題。
3.1 完善資金籌集方案。首先成立農民組織,建立政府與農民之間的聯系,使兩者之間形成一個紐帶。農民組織成員要思想統一,方向一致,有良好的誠信,能實事求是地擬定資金補助方案,向政府匯報,不欺上瞞下,這樣農村道路建設起來才省心省力。其次,在政策上加強對貸款政策的宣傳,鼓勵農民貸款,鞏固農村道路建設的薄弱環節。同時和銀行機構協商,加大對農村道路建設的放貸力度,開辟綠色放貸通道,提升農村道路項目的服務質效,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
3.2 建立并完善管理機制。管理機制的完善是保障農村道路建設順利進行的前提,可對道路的建設、養護、資金管理做一個全面統一的規范計劃,并對建設工程全程監管,以防偷工減料和浪費;還可對施工人員隨時做出統一調度,做到有計劃有組織地建設;完工之后還可負責定期維護。
3.3 引入專業人才。農村道路建設標準不高,但是質量一定不能降低,避免出現“民心工程”轉換成“傷心工程”的現象,這就需要引入高學歷有潛力的專業人士,履行職能,保障質量,落實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村道路建設的進度、進程和質量。
一條好的道路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古往今來,“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深深地烙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只有交通便利,才能改善農民出行,打破農村的封閉性,帶動產業發展,貨物才能流通,農民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才能得以提升。
4.1 改善農村運輸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發展。路是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命脈,可改善資源流通,改變農民生活模式,促進區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對脫離貧困、加速城鎮化進程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另外,農村道路的建設也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農民的生活條件隨著鄉村道路的改善可得到同步改善。
4.2 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就業面,促進人民生活富裕。農村道路是造福農民的基石,是統一市場發展的基礎。多年來,農民工背井離鄉猶如千軍萬馬般擁向開放發達的各個城市,農村道路便成為連接農村與外界的毛細血管,農村自然條件改善后,人們完全可以回歸鄉土自己創業,搞活當地農產品流通市場,提高農業效益,改善生活條件。首先,農村道路的建設是推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富裕奔小康的必然趨勢;其次,農村道路建成后,在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對產業結構做適度調整,利用土地資源合理開發農業旅游,發展農業休閑娛樂,吸引游客消費,提升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讓農業轉型升級從生產走向生態。這樣一來,農民有了自己的產業,有了穩定的收入,條件改善了,就不用背井離鄉顛簸流離了。
4.3 加快外界信息交流傳播,促進“鄉風文明”。當前,隨著農村道路建設的發展,農村與外界信息的交流日益增多,農民自身認知、解讀能力和媒介素養大幅提高,文明農民、文明鄉風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題,由此可見,農民的素質文明、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精神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礎,是愛國主義的核心;政府要引導村民創建文明健康的生活,強化法治教育,使農民學會維護自身權益,促進“鄉風文明村”的創建。
4.4 加快農村步入城鎮化進程,促進“村容整潔”,打破農村自然封閉狀態。①農村道路的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良好形象的標志,按照“村容整治,生態良好”的要求進行農村道路建設,可促進農村環境的整治,促進“村容村貌”的改善,塑造文明鄉村建設的良好形象,解決垃圾亂倒、柴草亂堆、農具亂放、畜禽亂跑、臟水亂潑的問題。②對于偏遠農村來說,道路的建設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建立與外界銜接并走向現代化的希望橋梁。道路暢通,管理規范,可打破農村的自然封閉現象,所生產的農作物可順利運往各大城市各個市場,打破了之前自產自銷的封閉狀態,產品的流通促進了農村資源的開發,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帶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生活的向好發展,同時新思想的變化,也帶動了地方產業鏈的快速發展。總之,道路的建設促進了城鎮化進程和環境整治,改善了村容村貌,打破了自然封閉狀態,塑造了文明農民、文明鄉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