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大觀念又被稱為大概念,是一種強調學習概念、重視學科學習要素的內在聯系、重視學生學科認知培養的教學理念。以大觀念教學理念統領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教師在按次序落實教學目標的同時,引導學生透過單元知識表象觀察單元學習的本質,促使其從中提煉有益的學習經驗,把握英語學科的學習規律,形成英語大觀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兩者深度融合,創設適用于學生長效發展的整體性教學體系。
以大觀念指導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能向學生滲透整合思想,培養他們的整體性學習思維。從單元整體教學角度出發,單元整體性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優化、編排、重組單元教學內容,最終形成主題為核心、語篇次主題相互關聯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在整體性教學歷程中深度體察教師的整體性學習思路,獲得整體性學習啟示;從大觀念教學角度出發,能立足學科整體啟發學生的學習認知,幫助其構建網狀英語知識結構,搭建知識之間的互通橋梁,將生活化英語知識抽象成概念性內涵。久而久之,學生能在大觀念的引領作用下形成整體性思維。
將大觀念蘊于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能統整教學目標和知識精髓,構建健全的英語學習秩序。大觀念教學理念強調教學的層次性和知識的統整性。以大觀念創設教學活動,能使學生獲得更直觀易懂的單元學習認知,豐富對學科學習的自我感知。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學生能借助大觀念觀察、歸納完整的單元學習過程,從中獲得學習流程性啟示,從而對大單元整體學習的基本秩序產生深度體會。
大觀念是一種有層次、有意義、可遷移的核心教育觀念。遵循統整性、適配性、工具性原則創設蘊含大觀念的單元整體教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統整思維,構建健全的英語學科學習秩序。
統整性原則要求教師對單元內的知識內容、學科的整體性學習觀念和教學結構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無論是大觀念的教育思想,還是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既定思路,均受統整性教學心路歷程的影響。統整性原則是教師首要遵循的教學設計原則。
適配性原則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的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教師的觀念滲透方式、教學引導方式應與學情相匹配。大觀念教學理念旨在將觀念植入學生的學習認知,培養其大觀念視角。這一教育內容具有抽象性特征。教師要注意滲透方式、引導形式與學生認知能力是否相匹配。其次,教師要注意單元教學設計、課時安排與整體性教學目標的適配性。在實際教學中存在教學結果與預期不符的情況。對此,教師要遵循適配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根據學情調整后續教學計劃,使教學設計與實際學情更相符。
工具性原則旨在讓教師靈活使用教學工具,以先進教學工具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幫助其更直觀、系統地領會大觀念的內涵,有效梳理知識脈絡,構建單元整體知識框架。教學工具在單元整體教學中主要發揮增強理解能力、統整知識結構、積累復習資源等作用。遵循工具性原則開展大觀念單元整體教學活動,能提高整體教學效率,促使學生的英語學科認知獲得進階發展。
大觀念指導下的單元整體教學包含大主題、大觀念、大目標教學活動及教學評價等必要因素。下面,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3 Festivals and customs(以下簡稱“本單元”)教學設計為例,淺析大觀念指導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流程,構建環環相扣、學評一體的教學結構。
大主題是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師制訂大單元教學計劃的重要依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探究單元語言信息的內在關聯明確大單元教學主題,為學生創設大情境。教師可以通讀單元教材內容,分析教材編撰者的語言情境創設意圖,分析單元核心人文話題和文化要素,從中汲取適用于學生的生活化主題切入點,明確大主題;可以結合大主題創設富有生活化元素和語言信息的大情境,營造獨特的教學氛圍;可以結合情境創設貫穿大單元學習過程的大情境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帶著問題和任務進入單元學習,提升對重點知識的關注意識,增強學習動機。如此,能初步構建大單元教學主題,為后續大觀念的滲透和單元教學設計作好鋪墊(張黎 2022)。
例如,在本單元教學設計環節,教師首先深耕教材內容,建立對單元教學內容與教學意圖的深度認知,從而確立單元教學的人文主題和大情境。通過閱讀教材可知,本單元標題為Festivals and customs,單元導語提出明確的導學要求:學生需在本單元學習中了解旅行者在兩個國家的旅行見聞,閱讀并撰寫一篇關于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材料,制作與節日有關的PPT 演示文稿。教師由此將本單元人文主題確立為“異域節日探微”,并將大情境的設計方向初步確立為節日情境。確立主題后,教師搜集中外節慶文化的圖文資料,如下所示:
1.圖片資源
泰國潑水節、英國圣誕節、巴西狂歡節、中國除夕夜、西方萬圣節、冰島維京節等富有特色的節慶攝影作品。
2.音頻資源
This Is Halloween、《潑水節》《恭喜發財》等與節日有關的慶典類曲目。
3.微課程視頻資源
《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桑巴舞花車巡演》《Nick 印度皇宮婚禮》《中式婚禮的歷史演變》等與閱讀材料有關的視頻。
教師結合大情境、大主題創設單元情境任務:讓學生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完成對某一特定節日的深度探究,并以小組展示的方式呈現。靈活運用上述情境資源于實際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主題教學氛圍,提供豐富的語境信息,能初步構建單元教學框架,形成大觀念教學指導下的單元教學良好開端。
確立單元教學的基本主題后,教師要結合主題與目標統整教學內容,按照主題式教學需要重新編排教學內容,形成教學內容清單。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大觀念教學理念得以充分凸顯。教師可以將統整的單元教學內容作為后期課時安排、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將整理的內容繪制成思維導圖或單元導學案,為學生學習、復習提供完備的材料;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統整的教學內容制作總結類教學資源,如微課程視頻、課時知識重點表格、演示文稿等,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幫助其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吳俊杰 2022)。
例如,在本單元教學設計環節,教師為學生統整單元教學內容,制作單元重點知識導學案,其內容包含重點單詞、重點短語、重點句式、重點語法、重點話題五個項目。其導學案如下頁表所示:

單元重點知識匯總導學案
上述導學案將本單元基礎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教師在學前時段將導學案下發給學生,使其閱讀導學案,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產生初步認知,并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提煉重點,填充知識盲區,建立學習印象。學生能在解讀導學案的過程中形成以“單詞—短語—句式—語法—話題”為基本框架的英語學科自主學習思路,從而樹立正確的英語大觀念。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學科課程標準)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教育部2020)這充分凸顯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大觀念導向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價值,并進一步指出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設計環節,教師可以依托《課程標準》的具體目標內容和教材內容,創設單元整體性教學目標,再結合整體性單元教學思路,將總目標分化為子目標,分層融入課時教學計劃。如此,能構成系統、完整的單元目標體系,確保學生形成大觀念和單元教學的完整性(劉熹 2022)。
例如,在單元教學目標設計環節,教師預設如下本單元總目標:
1.語言能力目標
讓學生深入掌握本單元主題涉及的語言要素,能以聽、說、讀、寫等方式理解、建構語言,正確表達與交流個人觀點或感受。
2.文化意識目標
培養學生對中外節慶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認同感,培養其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責任感,使其堅定文化自信。
3.思維品質目標
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引導其從跨文化視角看待事物與現象。
4.學習能力目標
為學生構建大觀念學習體系,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意識與學習能力,使其主動調整學習策略,拓寬學習渠道,高效地開展學習。
上述總目標以核心素養為基本框架,能全面涵蓋單元學習所必要發展的學科能力、品質、價值觀念,為學生能力發展與評價教學提供參照。學生能在目標框架中獲得大觀念啟示,增強英語學科思想的統整性。
目標是具體性教學設計的主要依據。在課時目標的分化、引領作用下,教師可以深入單元教學局部,設計和而不同、指向性強的單元教學活動。活動的設計需依托課時目標。教學活動為目標服務,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創設匹配的教學活動,提高課時活動的目的性和適配性,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在大觀念統領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意多元活動的差異性和層次性,使難度循序漸進,形式豐富多樣。如此,方能持續調動學生的單元學習興趣,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情感(陳雅婧 2022)。
例如,在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環節,教師依托四項核心素養目標,設計如下本單元大活動:
1.朗讀分享活動
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結合“節慶”主題尋找優質群文,在小組活動中分享,有感情地朗誦和介紹,豐富聽、說、讀經驗,鍛煉語言能力。
2.主題匯報活動
讓學生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制作單元學習匯報APP,以文化解讀為重點,以小組為單位,著重介紹一種節慶文化和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培養文化理解力。
3.話題討論活動
圍繞高階思維培養目標設計課時討論話題,讓學生在自由、開放的話題討論氛圍中組織語言,展開思辨性交流并撰寫話題交流筆記,鍛煉其英語思維品質。
4.評價反思活動
在每課結束后定期展開評價反思活動,討論自我提升的方向和方法,培養學習意識與能力。
上述活動指向單元教學目標。學生能在活動探索的過程中落實單元目標,為大觀念的形成創造良好的條件。
設計獨立課時的教學活動后,大單元整體教學框架基本成型。教師應化知為行,將教學思想融入實踐,推進大單元教學計劃的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遵循大觀念思想,注重英語學科大觀念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在教學細節中把握教育時機,向學生滲透正確、統整、客觀、具體的英語學科觀念。教師可以利用整合性教學工具說明觀念的存在形式,借助知識結構、框架或總復習資源說明英語學科的學習觀念,讓學生在學習資料中感知英語學科學習的本質規律,形成大觀念。具備大觀念的學生更易在后續深度教學中有條理地開展學習活動,提升學習效率,使課堂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沈舜卿 2022)。
例如,在朗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把握教學機會向學生滲透英語閱讀學習的核心觀念和本質規律。在學生閱讀Alex around the world 的過程中,教師創設如下課堂探究問題:
Q1:What is the text about? What does the author know?
Q2:Try a difficult text with emotion and correct the wrong pronunciation.
Q3:What is your favorite passage in the article and Why?
Q4:Carry out micro-writing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third paragraph of the text.
上述四個問題分別指向閱讀思路、朗讀技巧、鑒賞角度和應用路徑。學生能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以閱讀展開英語教學、從閱讀活動中提煉重點語言學習要素的基本思路,初步建立閱讀學習觀念。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 2020)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能起到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學質量、完善補充課程設計、監控學情等重要作用。在大觀念教學理念下,教學評價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教師可以將教學評價融入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教學節點,分層次、分項目、分角色地展開評價活動,以周期性總結、評價與回顧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學生能在周期性教學評價活動中對自身學習問題、學習水平和提升方向形成客觀認知,從而有目標、有方向地調整個人學習方式,以取得更佳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通過評價分析學情,隨機調整教學計劃,使后續教學效果更接近預期(楊冬連 2022)。
例如,在單元評價教學環節,教師將教學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個部分,并將診斷性評價融入整體性教學過程。在每課教學結束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如下評價反思類問題:
Q1:How do you evaluate your performance in this class?
Q2:What doubts exist in this lesson? Have your problems been solved?
Q3:How to improve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learning process?Put forward sever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課時反思問題能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個人學習情況,并促進其實現自我提升。教師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可以收集學生的學習評價數據并匯總成表,在單元學習末期發放給他們,促使其對個人學習情況產生客觀、深入的了解。學生能在自我評價與數據分析過程中對英語學科的學習項目、學習目標形成系統化認知。
構建大觀念統領的單元整體教學計劃可以將大觀念蘊于單元整體教學活動中,結合實際教學內容與學生發展需要設計大單元教學流程,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大觀念學習思想。在實際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遵循統整性原則,增強教學設計的完整性與適配性;在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遵循工具性原則,加強主觀引領與意識、觀念滲透,為學生塑造英語學科大觀念。如此,能發揮大觀念的教學優勢,助力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