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沖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江南游報》社寧波全媒體中心 浙江 寧波 315046)
中華民族,文化璀璨,豐富多彩的各式紋樣就是視覺文化代表之一。紋樣兼具美觀和功能性。它的載體及使用群體互相影響,促進了紋樣結構、組織形式、色彩搭配的發展,形成了令世界驚嘆的中國紋樣。同時,紋樣也是我們研究民族發展史、民族美學、民族心理學、民風民俗學等極有價值的依據。
而千百年以來,中國陶瓷藝術始終追求類玉的品質與格調,以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靜、凝重溫潤為瓷藝的高尚之境,其與紋樣的結合由來已久。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里所提到的那樣,“蓋瓷雖小道,而于國運事變亦隱隱相關焉”。瓷器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
纏枝紋或纏枝花是中國古代最常見最具意義和民族特色的裝飾紋樣之一,它被廣泛運用于包括瓷器在內的各種器物的裝飾之中。一般認為,纏枝紋出現于漢代,流行于魏晉南北朝,發展于唐宋,而大盛于元明清三代。萬劍教授領銜的《中國瓷器纏枝紋裝飾》三卷書稿,聚焦纏枝紋大盛的元、明、清三代,總結出中國瓷器纏枝紋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風格演變。這套叢書在諸多細節問題和個別案例的藝術特質分析上相當深入,是一部具有開拓性質且具有相當理論視野和一定深度的學術著作,讀者將由此獲得見仁見智的審美判斷和審美體驗。
2019年,萬劍教授就出版了三十萬余字的《中國古代纏枝紋裝飾藝術史》一書。該著作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纏枝紋裝飾從產生到發展的歷史。不滿足于當下已經取得的成績,他帶領團隊繼續深耕細作,又續寫了三卷本,這是作者在爬完一個高峰后對更高的山峰開啟的攀登,是對中國纏枝紋裝飾的斷代史和專門史研究的成果。字里行間閃爍著的新觀點和新發現,是一位學者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智慧之花。
在《中國瓷器纏枝紋裝飾·元》的開頭,萬劍教授傾向于認為纏枝紋是以本土紋飾為基礎,通過吸收外來紋飾而逐步形成的。由此,他將纏枝紋的“前史”推到史前,認為新石器時代彩陶紋樣中的各式曲線紋樣例如“波狀曲線”“渦旋形曲線”“S形曲線”與纏枝紋骨骼結構是一脈相承的,具有相同的審美特質,可以將其視為纏枝紋的最初萌芽。類似這種探索性努力,具有很強的開拓價值。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與中外文化交流互動中,纏枝紋飾經歷了千變萬化,令人眼花繚亂。到元明清時期,逐漸衍化發展為一個龐大的纏枝紋“家族”。《中國瓷器纏枝紋裝飾》三卷書稿沒有面面俱到,而是透過繁復、駁雜的現象,將纏枝紋飾的發展脈絡和演變規律以條分縷析、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面對眾多的題材,作者主要選取了其中最具普遍意義的纏枝蓮花、纏枝牡丹、纏枝菊花、纏枝葫蘆、纏枝葡萄、纏枝寶相花等進行風格學和圖像學分析,并以大量的插圖和附圖為例。
本書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如在考察元代瓷器纏枝紋飾時,重點分析的是蒙古草原文化,游牧民族性格和心理以及中亞尤其是伊斯蘭紋飾對元代青花瓷纏枝紋的影響;在考察明代瓷器纏枝紋飾時,重點分析的是明代成化年間景德鎮窯所產瓷器纏枝紋飾的藝術特色;在考察清代瓷器纏枝紋飾時,重點分析的是清代乾隆年間青花瓷器和琺瑯彩瓷器纏枝紋飾的藝術特點。三本書還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代瓷器纏枝紋飾的風格特征。元代瓷器纏枝紋飾粗獷明快、明代瓷器纏枝紋飾清新自然、清代瓷器纏枝紋飾繁縟精巧,可謂是各有特色、各美其美。
該著作內容豐富,具有體系化特征,同時采用大量的圖片去佐證、展示和說明。在當下的讀圖時代,大量的圖片應用更能讓讀者直觀地了解古代中國的輝煌瓷器藝術。三本書共有兩百多幅圖片,可以說,每一幅圖片就是一個符號。這些圖片符號是每個中國的人共同的文化記憶。紋樣是符號的一種,通過它,也可以了解到傳統文化對今日之影響,了解和想象古人的精神世界與日常生活。悠久的瓷器傳統文化沉淀,凝聚成具有象征意義的諸多符號。這些纏枝紋符號文化猶如空氣,充滿生活的天地,滋養著人們的生命,豐富著人們的生活。
古老的《周易》中有一句話:“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有一句話:“百姓日用而不知。”文化就充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時常是:它知道你,你卻不認識它。該書在內容上講究紋必有意,意必吉祥,展示了神秘而浪漫的東方意境,相信每一位認真翻閱這本書的朋友,定會為書中呈現的紋樣文化所折服,同時在中國紋樣的世界里盡情遨游,極大地拓展自己的審美空間,為我們開啟了斑斕瑰麗的視覺奇幻之旅,讓我們能去觸摸古老而深厚的中華文明。
紋樣是一個民族視覺文化最基本的基因片段。在國風盛行的當下,掌握這些鐫刻著文化信息的“基因組”是創作出純正中國美學設計作品的最佳途徑。中國纏枝紋是中華優秀傳統紋樣的典型代表,《中國纏枝紋裝飾藝術·元·明·清》為我們展示了優美的中國古代紋樣,當下我們應持續不斷地發掘此類裝飾文化,并通過中西方纏枝紋裝飾藝術交流研究,尋找中國傳統圖形的國際化路徑,為更好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中國傳統圖形、創新中國瓷器藝術,讓服務于工藝美術產業振興、經濟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其形,延其意,讓中華優秀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