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 胡卓然
近年,迅速崛起的中國經濟及快速增長的農產品貿易,在國際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形勢,河南省要奮勇爭先,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產業發展和農產品貿易,搶占新賽道,構筑新高地,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在前列。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貿易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發展高水平農產品貿易對于加快新時代河南省發展意義重大。
當前,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貿易乃至經濟發展。面對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創造性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河南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省份之一,出口額位居全國第八,同時,也是農產品消費大省,特色農產品的消費力排名居全國第七。在新的形勢下,以更開放、更高水平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有助于拓寬全球視野、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河南省更好更快發展。
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的糧食、油料和畜牧生產基地,如小麥產量全國第一、油料產量全國第一、食用菌產量全國第一、禽蛋產量全國第一、生豬存欄全國第一、肉制品加工全國第一等,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兄弟省份或國內同行相比,河南省及其相關行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還存在產業鏈條不夠完整、中高端品牌不多、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通過發展高水平農產品貿易,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形成倒逼機制,既可以有效地促進生產,助力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具有更高品質的產品,又可以實現生產和消費共同進步,推動消費升級。
農產品貿易離不開相應的專業人才,可以說,貿易越繁榮、越活躍,人才需求就越迫切、越巨大。通過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夠鍛造培養一批精耕農業生產的種養加人才、善于開拓市場的經營管理人才、精通國際貿易規則的數字化跨境電商人才、熟悉供應鏈的現代物流人才、擅長資本運作的金融人才、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復合型法律人才,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相關領域人才,為發展高水平農產品對外貿易提供堅實有效、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大力發展高水平農產品對外貿易,能夠更好地優化產業布局、共樹河南品牌,加快實現生產、經營、管理、市場、信息、人才、金融等要素集成、資源集約、優勢集聚,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暢通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河南省要在展現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大國責任擔當、助力國內經濟大船破浪前行、穩定“三農”發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貢獻、樹立更好形象。
發展農產品貿易,既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的具體行動,又是推動河南經濟開放發展的重要抓手。河南省發展高水平農產品貿易,優勢獨特,潛力巨大。
國家對推進河南省對外開放、發展外向經濟的政策支持精準有力。2013 年3 月7 日,國務院批復設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該實驗區是目前唯一一個由國務院批復設立的國家級航空經濟發展先行區。2016年8 月31 日,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范圍涵蓋鄭州市、開封市、洛陽市三個片區,2017 年4 月1 日該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2022 年4 月16 日,中歐班列(中豫號)開通,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自2016 年1 月以來,國務院先后批復同意設立中國(鄭州)、中國(洛陽)、中國(南陽)、中國(焦作)、中國(許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對外營商環境創造了良好條件。
河南省區位優越、交通發達,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其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非常適合動植物繁衍生息。同時,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讓物流運輸更加便利高效,物資和人員流通更加便捷有序。特別是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的發展倡議,讓河南突破內陸制約瓶頸,其中,鄭州—盧森堡的客貨航線架起了橫貫中歐的“空中絲綢之路”;運行于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中歐班列(中豫號)架起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深化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跨境電子商務的制度創新、基地建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綜合運用的“網上絲綢之路”,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面前,展現出抗擊外部風險挑戰的強大韌勁,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邁進;推進內河航運、鐵海聯運、河海聯運建設,加快構建中原通江達海新通道,無縫對接“海上絲綢之路”,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協同并進,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河南省糧食總產量連續6 年超650 億kg,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均居全國第二,其中,小麥面積、總產量穩居全國第一。經濟作物發展迅速,油料面積、產量居全國第一、第二,蔬菜面積、產量居全國第一、第二,食用菌產量居全國第一,中藥材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前三。畜牧強省名副其實,畜牧業產值居全國第二,肉、蛋、奶產量分居全國第三、第一、第六,雙匯集團肉類生產加工銷售全國第一,牧原集團是世界第一生豬養殖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全國領先,生產了全國1/2 的火腿腸、1/3 的方便面、1/4 的饅頭、3/5 的湯圓、7/10 的水餃,面制品和肉制品加工能力均居全國第一,是全省兩個萬億產業之一。預制菜產業異軍突出,酸辣粉產業占全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省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東南沿海地區居民和海外華人魂牽夢縈的尋根問祖之地。例如,農業大縣、第一人口大縣—固始縣,自唐宋末年,歷史上曾有4 次大規模人口南遷,是中原地區向閩臺一帶移民的肇始地和集中地,其后裔又從福建省的漳州市、泉州市等地逐漸遷往東南亞國家等世界各地,有“唐人故里、閩臺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又如,洛陽市的洛陽橋、開封市的珠璣巷等,都是海內外眾多華人的精神家園。目前,東南亞、美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既是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的主要伙伴,也是海外華人集中的地方,可以充分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和外向型經濟,把河南省作為世界華人宗祖之根、中華文明之源的歷史優勢、文化優勢、根親優勢轉化為經貿發展優勢。
統計數據表明,2022 年,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總額為286.6 億元,同比增長22.6%,其中,出口182.2億元,同比增長27.6%,進口104.4 億元,同比增長14.9%。全省前五大主要出口農產品為蔬菜及食用菌、肉類、干鮮瓜果、茶葉和果蔬汁,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4.4%,其中,食用菌出口額13.4 億美元,占全國的1/3,連續7 年位居全國前列。但與開放大省相比,河南省在深度融入全球化分工體系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多數地方發展的產業都是種植業,人云亦云,甚至出現跟風現象,產業發展路徑模式同質化,新興產業、彎道超車的產業較少,產業鏈條不夠健全,產業集聚度較低,造成產業資源浪費和低水平開發。
雖然河南省的小麥、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優勢突出,能夠充分保障本省供應并可以外調出省,但在國際上并不具有成本優勢。油菜籽類、肉類、奶類產品也都不具有出口優勢,出口的多是傳統的初級農產品。自主研發、設計、銷售的中高端產品供應不足,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產業競爭力亟待提升。
由于公共衛生事件在世界范圍內快速蔓延,并且持續時間長,導致需求和生產驟降,投資、消費、出口均受到明顯沖擊,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和供應鏈體系,嚴重干擾了國內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許多跨國跨境貿易步伐放緩、階段性間歇性停滯,甚至出現斷崖式下降。
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博弈加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國際經貿關系工具化、武器化,加大出口管制以及進口限制,加之持續的俄烏沖突給歐洲乃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來的沖擊,直接導致國際經貿環境惡化,市場風險增加,產業發展、轉移協作和國際合作受到嚴重影響。
從國內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優質、特色、有機等高端農產品需求將持續增加;從國際來看,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供需關系將有所改善。我們要積極應對和利用國內外貿易環境的新變化,滿足農產品需求結構和品質要求不斷升級的新要求,開發更多安全健康的天然化產品、基于合適營養素配方的功能化產品、適應多樣消費場景的便捷化產品、獨一無二的個性化產品,保持特色農產品出口優勢,提高重要農產品自給率,降低進出口依存度。
面對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和外部環境嚴峻復雜的不利因素,需要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化新時代做好農產品貿易的規律性認識,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農產品貿易實現質的有效提高和量的合理增長。
加強創新驅動和政策引導,廣泛運用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推動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強產品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大力發展專精特新產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開辟新賽道,再造新優勢。
以河南省萬億級綠色食品集群建設和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為抓手,優化產業布局,持續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發展壯大優勢行業,優化升級產品結構,打破產品細分領域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形成跨區域產業聯動協同發展,推動更多農產品由初級低檔邁向中高端,拉長拉深產業鏈條,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形成“頭雁效應”。
河南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充分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歐班列(中豫號)、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平臺的效能,鞏固貿易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努力進入國際產業供應鏈,暢通產業、市場和經濟社會循環,著力增強供應鏈韌性,提高安全水平。
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河南省應持續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和質量,重點加強蔬菜、食用菌、果品、茶葉、畜禽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和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建設,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品質創新品牌,形成和發展更多新的增長點,提高國際競爭力。
創新的事業必須由創新的人才來干。河南省圍繞培育創新型企業、生產創造性產品、開展創意性營銷,通過研發、產品、市場、運營等場景營造成長成才的育人環境,推動產才共生耦合,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構建多維人才矩陣,為高水平農產品貿易、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