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小梅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和寶貴財富,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青少年的責任和義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對學生進行基礎語文知識的滲透,也應當肩負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讓語文課堂成為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連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近些年受到了教師的廣泛關注,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發揮語文學科特色,為連廂教育尋找切入點,讓連廂成為語文課堂上一道散發奪目光彩的風景線。
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而文字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閱讀豐富的文字材料,讓學生透過表面的文字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感悟隱含在文字之下的文化氣息。在帶領學生學習連廂這一傳統藝術時,教師便可以將相關文字呈現在學生面前,并為學生設定多樣化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沿著問題的提出方向,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從而增強對連廂的認識。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教師也能對學生的學習實效進行判斷,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連廂。
例如,在“身邊的文化遺產——滾龍連廂”的教學中,教師先將相關閱讀材料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請學生通過迅速瀏覽的方式,了解閱讀材料上主要包含哪些信息。之后,圍繞閱讀材料,教師設計“連廂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宣恩縣有哪些連廂藝術形式”“滾龍連廂因什么而得名”等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學生對整個閱讀材料進行仔細分析,并從中篩選關鍵信息,進一步增強對連廂這一傳統藝術的認識。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也能夠對學生的閱讀素養發展水平進行判斷,給學生滲透相應的閱讀技巧,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的專業素養有限,能夠為學生提供的知識也相對有限,因此,單純依靠教師提供的材料帶領學生學習連廂還不夠。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互聯網上有海量的信息,小學生也能夠輕松地使用互聯網搜集自己想要的資料,拓展知識面。對此,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習連廂方面的知識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等多元化的渠道搜集資料,拓寬視野,了解更多與連廂有關的知識。
比如,在“尋訪連廂史”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滾龍連廂的文化淵源、藝術價值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連廂。隨后,教師向學生設計“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連廂知識呢”“同學們,請你們找一找還有哪些跟滾龍連廂有關的知識”等問題,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人群,尋訪生活中有關連廂的知識。同時,學生也可以在互聯網中輸入“連廂”等關鍵詞,搜集網絡上的信息。在搜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使用電子設備拍攝小視頻,記錄自己搜集連廂知識的足跡。
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語文教學中引入連廂這一傳統文化時,教師能夠發現,有些學生能夠較快地掌握打連廂的技巧,而有些學生則需要消耗更長的時間才能夠達到相似的狀態。新課標倡導教師為學生創建合作互動的平臺,對此,教師也應當把握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的劣勢,主動地根據學生的練習進度,為學生搭建合作互動的平臺,請學生在相互輔助中共同探索打連廂的技巧,提升學習的質量。
比如,在“學跳連廂舞”的活動中,教師先為學生示范四方位旋轉敲打、雙棒面對面敲打等動作要領,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對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觀察,基于學生的實際表現,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四肢協調能力等進行判斷。隨后,教師以互補為原則為學生創建小組,使得各組內既有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也有學習進度相對一般的學生。在分好組后,教師便請學生在組內相互幫助,糾正不正確的動作,掌握正確的動作。在學生合作時,教師也要正確定位自身的角色,當小組內的全體學生都對某一動作存疑時,教師再為學生進行專業指導,促使小組內的學生都能正確掌握打連廂的基本動作要領。
評價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直接用“好”“不好”等簡單的話語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點評,過于單一、沒有內涵的評語難以帶給學生有益的啟示。連廂文化具有強烈的實踐色彩,在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習連廂文化的過程中也會形成一些學習成果,這些成果便代表了學生學習連廂文化的水平。對此,在語文教學中引入連廂文化,教師也應當適時地對過去的評價方式進行優化,主動地搭建平臺請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并請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過程,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成就感。
比如,在“學做連廂報”的活動中,教師先為學生設計“你都了解了連廂文化的哪些知識呢”等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逐步完成對連廂文化相關知識的整理、總結。在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對連廂文化的了解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學生說出宣傳連廂文化的方法。當有學生說出“我們可以通過制作宣傳報的方式宣傳連廂文化”后,教師抓住機會,請學生制作手抄報。當學生做好手抄報后,教師再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展示,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制作過程,圖文并茂地展示連廂文化,深刻感悟它的魅力。
在傳統教學中,課堂上的評價主體只有教師,導致學生在評價環節的參與度很低。在指導學生學習連廂文化后,教師可以更新過去的評價模式,創建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評價模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
比如,在“連廂歌兒多”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楊柳青》等歌曲,請學生欣賞。當學生對歌曲中的旋律、節奏進行品鑒后,教師再請學生試著改編一首連廂歌曲或者創作一首連廂歌曲。在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彼此創作的歌曲進行點評。之后,教師也要請家長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最后,學生整合多元化的點評意見,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參照他人的意見修改自己的作品。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巧妙地借鑒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對過去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推動語文課與連廂文化的融合,促使學生在提升閱讀能力、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能主動地傳承和發揚連廂文化,讓連廂文化在學生的心底綻放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