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旦萍
革命文化是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開展革命文化主題教育意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和認同理想信念、愛國情懷、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頑強斗爭、英勇無畏等革命傳統和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在多樣化革命文化類課文學習中,加深對革命情感的體悟和對革命精神的傳承,讓學生在經歷革命文化洗禮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革命文化習得的有效性。
革命文化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概念,許多革命文化類課文中體現出革命先烈滿懷崇高理想和家國情懷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是學生在學習中最需要深入體悟的革命情感。
一是對革命英烈的崇敬之情。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革命斗爭中,革命英烈為了理想信念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才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革命英烈也正以崇高的人格力量感染和鼓舞著無數后來者。小學生學習語文教材中描寫革命英烈事件、表達革命英烈情懷的課文,必然也受到感染和鼓舞,并對革命先烈產生崇敬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受限于年齡和認知水平,與革命先烈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距離,因而在對革命情感的體悟中,需要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去感受、體驗。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課文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五位戰士在完成上級交給的阻擊敵人以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后,“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自覺承擔起把敵人引上絕路的任務,并在狼牙山絕頂打完最后的槍彈后,跳下懸崖壯烈犧牲。教師在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真切感受五壯士的英雄行為,播放同名影片的結尾,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英雄們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對五壯士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二是對革命先賢的感激之情。在革命文化類課文中,有不少是描寫革命領袖、革命前輩先進事跡和故事的作品。這些課文中,革命者不同,但他們在革命歲月里為了黨和革命事業的成功所經歷的進取、奮斗、取舍、追求中,所體現的革命情感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切為了革命、為了革命的一切。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對這種革命情感的體悟,不是簡單讀一讀文本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借助文字走進革命者內心深處,與之產生心靈共振、情感共鳴。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課文是李星華以女兒的身份回憶父親李大釗在1927年春天里從被捕到犧牲的一些經歷;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之一,一直承擔北方地區黨的領導和建設工作,這些顯然不是一個孩子能夠理解的事情。因此,在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重點圍繞李大釗和1927年革命形勢這樣的關鍵詞搜集資料,再結合作者的描寫,體悟李大釗作為革命先賢在危急時刻堅守崗位盡力挽救黨組織以避免革命力量的損失,理解李大釗在那個春天里為什么不聽離開北京的勸告,為什么不分晝夜地工作,為什么燒掉書籍和文件……他心里想的一切都是為了革命,唯獨沒有想到自己的安危。學生由此體會到沒有像李大釗這樣的革命先賢的奉獻,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傳承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類課文學習的重點和關鍵所在,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革命文化類課文的內涵,傳承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
一是感知革命精神的內容。革命精神是指黨成立以來所涌現出來的那些具有典范意義和代表性的精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通過具體課文呈現的革命精神有:井岡山精神,如《朱德的扁擔》《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長征精神,如《七律·長征》《金色的魚鉤》等;抗戰精神,如《一個粗瓷大碗》《狼牙山五壯士》《小英雄雨來》等;抗美援朝精神,如《青山處處埋忠骨》《黃繼光》《我的戰友邱少云》等。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上述課文時,需要重視引導學生感知文本蘊含的革命精神內容,積淀學生的精神底蘊。
二是聚焦革命精神的內涵。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血與火的革命歲月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創造出來的革命精神內涵,主要有勇于實踐、勇于探索、奮發進取的開拓精神,有不畏艱險、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還有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聚焦革命精神的內涵,傳承革命文化。如學習《軍神》,教師需要抓住文本描寫劉伯承在手術中忍受劇痛的動作、神態,指導學生體會劉伯承的鋼鐵般的意志和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又如,學習《七律·長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系列活動,如吃一頓“紅米飯”、唱一首紅軍歌、讀一篇長征故事、銘記一位長征英雄等,讓學生深入領會長征精神。
總之,在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站在認識、理解、傳承革命文化的高度,讓革命文化成為培養學生精神品質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