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霞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不僅安排了多篇體現中華傳統節日內容的課文,而且還安排了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教師在相關教學中,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傳統節日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引導學生從文化尋根、語言實踐、交流表達、拓展運用等語文綜合學習中,充分感知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氛圍和人文底蘊。
中華傳統節日體現的是處于農耕時代的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必然與自然氣候、農耕種植、早期信仰、重要歷史人物等關系密切。小學生受限于年齡、知識,對傳統節日缺乏相關文化內涵的深層感知。對此,教師需要以認識傳統節日為抓手,設計探尋傳統節日源頭、風俗的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探尋文化根脈,感悟民族精神。
首先開展傳統節日知識擂臺賽。根據教學內容與相關節日的配合,如端午節之前,教師將班級學生分成合適的小組,以端午習俗中常見的事物命名小組,像龍舟隊、粽子隊、艾草隊、菖蒲隊等,小組合作搜集端午節的資料。教師則負責提供多種形式的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舉辦知識擂臺賽。這樣的形式能夠促進學生主動了解與傳統節日有關的知識。其次開展詩詞飛花令活動。在相關傳統節日來到之際,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與該節日有關的古詩詞,并在小組中以清單的形式匯總,集中起來由大家共同選定10篇最佳古詩詞,供大家賞讀、背誦,然后舉辦詩詞飛花令比賽:教師選定字詞,學生快速背出含有這一字詞的詩句。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從眾多的古詩詞中感知傳統節日的魅力。
“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這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明確要求。基于此,教師在以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中,需要重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切的感受,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首先可以策劃傳統節日報道活動。如在重陽節到來之際,學校紅領巾廣播站組織“我們在重陽節”專題報道活動,要求學生圍繞“重陽節”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介紹重陽節的知識、習俗,重視在家庭為老人做一件實事、到敬老院開展愛老敬老送溫暖活動,編寫以“重陽節”為主題的手抄報等,并將這些活動寫成新聞稿件送到紅領巾廣播站播發,營造濃郁的節日文化氛圍。其次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異地節日文化交流活動。如春節之前,教師聯系外地學校同一年級的學生,建立微信交流群,重點交流本地過春節的習俗。處在不同地域的學生,通過拍照、拍視頻、采訪、記錄等方式,把本地過春節的各種情形上傳到微信交流群中,讓其他人從不同地域的春節文化中真正感受到“各地一鄉風”的特色。這樣的交流對學生學習《北京的春節》《臘八粥》等課文提供了幫助,也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傳統節日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情感的影響。
語文學習需要向生活拓展,尤其是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如果局限于課堂教學,學生所得就非常有限。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相關內容結合生活中的傳統節日生活,組織學生在課堂之外圍繞傳統節日開展認識、感知、理解、探究等學習實踐活動,讓傳統節日文化能夠在學生心中深深扎根。
首先是布置節日體驗活動。每個傳統節日到來之際,教師都需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布置多樣化的體驗活動。低年級學生可以在口語交際中介紹自己家里過節日的情形,還可以分享自己在節日里的收獲與感受;中高年級學生可以用文字、圖片等為載體,表現自己在節日里最感興趣的內容,或者自己在節日里的發現,或者是節日里最獨特的風俗活動等。其次是提出“傳統節日我參與”的要求,尤其是端午、中秋、春節等,要求學生在節日里參加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化活動,如包粽子、做月餅、貼春聯等,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有了親身感受后,再通過不同途徑探尋這些傳統節日習俗的來源,回到學校再與同學交流,形成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深層次理解,進而懂得傳承傳統節日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
總之,在開展以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利用本地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真正讓傳統節日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