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蘇州派的代表性作品,朱素臣的《十五貫》用昆曲演唱的經典唱腔、曲詞賓白的融合對后世戲曲舞臺改編演出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朱素臣的傳奇《十五貫》到20世紀的改編版昆曲《十五貫》再到現在歷經了三百多年的時間,其傳播接受主要分為演出傳播接受和文本傳播接受,而演出傳播接受又以全本戲、折子戲、串本戲和昆曲演唱及國外演出為主,文本傳播接受則以抄刻的全本、選本和改編的漫畫、影視劇以及轉譯成外語為主,《十五貫》的現代傳播接受動因是民眾的接受和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十五貫》;朱素臣;昆曲;傳播接受
【中圖分類號】J8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3-008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26
清代初年,蘇州派劇作家朱素臣將話本小說《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改編為昆曲傳奇,將之命名為《十五貫》,并將其搬上了戲劇舞臺。由于朱素臣深厚的戲劇功底和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這個已流傳很久的故事經他之手煥發出了新的光彩,它不僅在當時大獲成功,得到觀眾的廣泛歡迎和戲劇界的高度認可,還在之后漫長的歲月中受到不同時代文人和戲劇表演者的青睞,他們以搬演和傳抄的方式讓這部戲繼續活躍在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生活之中。《十五貫》的傳播接受方式在中國戲劇史上頗具特色,但遺憾的是,這種頗具特色的戲劇傳播景象并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本文擬從傳播接受的方式和動因兩個方面對《十五貫》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勾勒《十五貫》的傳播面貌。
一、《十五貫》的演出傳播接受
戲劇是一種表演藝術,其傳播的主流方式是劇場表演,而朱素臣作為蘇州派的代表劇作家,其戲劇創作棄“案頭”而崇“場上”,故《十五貫》在情節、唱白設計方面都非常適合場上表演,這一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十五貫》的傳播方式主要依靠“演出”這類傳統的方式。
首先,按照表演內容的區別,《十五貫》的表演傳播類型大體可分為全本戲、折子戲和串本戲三種形式。全本戲是將《十五貫》中的故事情節全部搬到舞臺上進行表演,這種演出形式一般只在宮廷進行,但因規模大而較少搬演。折子戲是本戲里的一折或一出,它真實地反映出了舞臺表演的面貌。串本戲是三種形式中演出頻率最高的,由折子戲串聯而成,故事情節較完整,符合商業劇場要求,這也是串本戲最為流行的原因。《十五貫》隨著這三種方式的傳播在清代就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在乾隆五十年,據《中國戲曲志·四川卷》記載:“考功司員外郎李調元以母老歸里羅江縣后,招選伶童賈長官、尹喜、戴富順等人,延聘吳縣鄒在中為師,教習昆曲,搬演《比目魚》《十五貫》等劇,并領此班逾州越縣演唱。”[1]可見在當時已有人搬演《十五貫》。此外,據《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中記載:“光緒年間,慈禧、光緒都愛看皮黃戲,宮中上演的劇目中,皮黃劇目的比重逐漸增加。大多昆腔和弋腔老本也被改編為西皮二黃本,例如《十五貫》《搜山打車》。”[2]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被改成皮黃劇目的《十五貫》不僅受到了平常百姓的歡迎,也受到了宮廷皇室的鐘愛。
其次,《十五貫》最經典的演唱方式是昆腔,1956年浙昆團改編的昆劇《十五貫》打破了以往昆腔曲調僵化、曲牌定勢的弊病,其曲詞賓白相得益彰,詞曲嚴密結合,極大促進了《十五貫》的傳播。改編版《十五貫》最先上演于北京廣和劇場,許多戲曲工作者被其杰出的表演所吸引,1956年4月17日,該劇團還進入了中南海懷仁堂專門為中央領導演出。此外,除了浙昆團的演出,《十五貫》還被當時許多外地劇團改編成地方戲上演于各地,如遼寧京劇團就將《十五貫》改編為了京劇,一時間,中國戲曲界形成了一股“十五貫”熱,競相上演《十五貫》。1956年4月到8月,《人民日報》關于《十五貫》的報道就有數十篇。其中在5月18日,著名現代劇作家田漢發表《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3],高度贊揚《十五貫》是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戲曲改革方針的好榜樣。除了《人民日報》外,其他的一些刊物也對《十五貫》做了宣傳,如《戲劇報》上就發表了十余篇關于《十五貫》的文章。國家和地方報紙的頻繁報道極大地推動了民眾觀賞《十五貫》的熱情,出現了“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盛況。
最后,《十五貫》還在國外接連上演,其故事情節也越來越深入人心。最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底,德國的著名劇作家葛特爾·魏森堡在觀看《十五貫》后大為震撼,隨即翻譯了德語版的《十五貫》,并于1958年在德國的塔里阿劇院進行了第一次演出,此次演出極大地促進了《十五貫》在國外的傳播。隨后,中國藝術家英若誠于1984年赴美講學, 他結合實際重新編排了《十五貫》,并在密蘇里劇院進行演出,演員在表演時還運用了一些卓別林式的形體和手語特點,符合當地民眾的文化、生活背景,很好地推動了《十五貫》的傳播。
《十五貫》從最初以全本戲、折子戲、串本戲的形式進行演出發展到1956年浙昆團改編的昆劇演出,再到國外演出,《十五貫》的演出一直在延續,對其的傳播接受也展示了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要求下傳承與發展的新方式。
二、《十五貫》的文本傳播接受
戲劇作為一種特異的藝術樣式,它的存在有兩種載體,其一為表演,其二為文本(即劇本),這種特異的存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它的傳播方式除表演之外亦有文本一途。文本傳播接受分為抄刻、改編和轉譯三種類型。
首先,抄刻是指對《十五貫》劇本的傳抄和刻印。據現有資料,后世對《十五貫》的抄刻有選本和全本兩種樣式。選本一方面是直接抄書,這種方式成本低,非常適合那些經濟能力有限的購買者。但多數抄書之人并非為了盈利抄書,而是為了自己閱讀便利,所以一次并不會抄寫很多,并且用筆抄寫的版本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變得模糊、褪色,所以與刻印的版本相比較,抄本保存和流傳的概率較小。抄本的傳播時期主要在同治至光緒年間,《張文斗藏曲譜雜抄》和飲流齋抄本許之衡訂本《十五貫》傳奇的出現,也說明了近代有人傳抄《十五貫》。另一方面是戲曲選本,這也是《十五貫》文本傳播的重要途徑,例如《納書楹曲譜》《集成曲譜》《綴白裘》《瑞鶴山房抄本戲曲四十六種》等戲曲選本。全本則是刻印的刊本,刊本《十五貫》至今保留了大概二十三部,且大部分為繡像本,繡像本憑借其生動的圖片和故事情節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此外,在嘉慶二十四年,鴛湖逸史還刊行了繡像《十五貫》,并在嘉慶到光緒的多個朝代中刊行了約十八次,足以見得對其的推崇與重視。
其次,文本改編是指后世作家根據當時社會需求對《十五貫》的文本進行改編或改寫,這也是《十五貫》文本傳播的重要方式。例如1956年9月,著名畫家王弘力先生繪制了《十五貫》的連環畫,并在《遼寧海報》上刊載了三十五幅圖。同年11月,遼寧畫報社又推出了由匡榮寫腳本、王弘力繪圖的《十五貫》連環畫四十八開單行本。再如許多影視劇的導演如陶金、熊偉等都紛紛把《十五貫》改編為了影視劇,例如電視劇《十五貫傳奇》《江南傳奇之十五貫》,昆曲電影《十五貫》和秦腔電影《十五貫》等,它們在社會上大量傳播,深受大家歡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十五貫》的傳播。
最后,轉譯是指將《十五貫》的戲劇文本譯成他國文字,從而促使其在國外進行傳播。就先有資料,《十五貫》第一次文本轉譯傳播發生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朱之桂在上海《英語周刊》上發表了英文版《十五貫》,這一舉措直接促進了《十五貫》的國外傳播,影響深遠。隨后,蘇聯作家吉什克弗為宣傳《十五貫》“反對主觀主義,提倡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將其翻譯為俄語,并以單行本形式將其出版發行,德國的著名劇作家葛特爾·魏森堡也翻譯了德語版的《十五貫》,這些轉譯都直接促進了《十五貫》文本在海外的傳播。
文本傳播的繁盛,是《十五貫》傳播的重要基礎。
三、《十五貫》的現代傳播接受動因
《十五貫》從創作以來一直廣為流傳,或以文本和舞臺演出進行傳播。其中尤引人注意的是,這樣一部產生于明末清初的戲劇依然能夠在現代社會獲得高度認可,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故這一部分將從民眾的接受以及社會的需求兩方面來揭示《十五貫》的現代傳播接受動因。
(一)民眾的接受
《十五貫》在舞臺上的成功上演,不僅符合民眾的清官情結,還迎合了民眾渴望作品反映自身生活的心理需求。
一方面可以發現,無論是清代傳奇《十五貫》還是1956年浙昆團改編的昆曲《十五貫》,雖然作品的藝術形式、故事情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改變,但是有一個故事情節一直存在,那就是“沉冤昭雪”。這一現象的出現和民眾們對清官的渴望息息相關,從而也促進了《十五貫》的傳播。在明清時期,社會黑暗,封建官場腐敗無能,民間冤假錯案時有發生,大部分百姓只能忍氣吞聲,心中期盼著能有一個公正廉明的官員幫他們主持公道,所以像包拯、況鐘等這樣公正廉明、為民申冤的清官在百姓中威望極大。而《十五貫》正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官僚主觀臆斷、草率斷案的官僚作風,歐陽予倩曾評價《十五貫》:“誰說中國老戲,特別是昆腔戲沒有現實主義?這就是現實主義。”[4]
另一方面,《十五貫》被民眾接受還源于文本的真實性和平民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民眾的審美也隨之發生變化。他們希望創作出的文學作品可以更多反映他們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樂,而不再是以往那些只會寫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的美滿故事,或是寫一些虛無縹緲的仙界來吸引讀者。而在《十五貫》中,朱素臣多方面地寫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千姿百態和辛酸苦辣,符合民眾渴望反映自身生活的心理。
可見,《十五貫》的創作符合民眾的清官情結,貼合民眾渴望反映自身的審美需求,更易于接受。
(二)社會的需要
《十五貫》在舞臺上的成功上演,為振興昆曲和祖國的戲曲繁榮做出了歷史貢獻,它公案題材的教育意義至今還在延續。
一方面,《十五貫》的傳播是振興昆曲的需要。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譽為“百戲之祖”,但其也經歷了一個從興起到繁盛、到衰落、再到復興的一個漫長過程,昆曲今天的局面來之不易。在清代乾隆年間,魏良輔、李玉等劇作家對昆腔進行了改進,最后因其豐富的劇目、優美的樂詞,盛極一時。但從康熙末到乾隆朝年間,許多地方戲逐漸發展壯大,“花雅之爭”隨之出現,昆曲也慢慢走向衰落。在20世紀中葉,昆曲藝人們紛紛轉行京劇,昆曲愈加衰敗。而在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便決定重新振興中國傳統戲曲事業,作為代表的昆曲也借此機會可以重新發展。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浙江昆劇團改編的昆曲《十五貫》在全國成功上演產生了巨大影響,“滿城爭說《十五貫》”成了昆曲藝術發展的歷史轉折點。周總理曾稱贊其“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在2001年,昆曲還被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一舉措直接指明了昆曲的重要性,揭示了振興昆曲的緊迫性,也成了《十五貫》今后發展傳播的動力和契機。此后,國家為了振興昆曲,先后舉辦了許多有關昆曲的活動。如2003年7月,全國昆曲劇目曲譜出版座談會在南京成功舉辦,作為主辦方的全國政協還成立了“昆曲曲譜出版編委會”[5]。在2017年11月,全國政協京昆室委員代表團為調研戲劇藝術的保護和傳承,還訪問了法國、瑞士、德國。
另一方面是公案因素,《十五貫》作為公案題材,其中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提倡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對黨政人員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朱素臣《十五貫》中的況鐘是著名的清官廉吏,在他上任前,前任的知府對訟案“累年莫決,囚多死于淹禁”[6]5。而在《況太守集》卷三中記述了況鐘上任后,仔細審查了之前堆積的案件,半年多時間,“勘部過輕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為奸,民無冤抑,咸頌包龍圖復生”[6]41。馮夢龍的《況太守斷死孩兒》,也贊揚“況青天折獄似神”[7]。歷史上真實的況鐘最初為一名底層的刀筆小吏,后成為蘇州知府,他雖然可能沒有辦理過這樣的傳奇案件,但也確實堪稱優秀的地方官。而朱素臣在《十五貫》中大力渲染,把況鐘塑造成了一位為民申冤、斷案如神的“況青天”,使得這部公案題材契合了民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十五貫》的傳播接受。在《十五貫》中,況鐘對于兩個案子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查案方法,說明了況鐘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辦案態度,這都是值得公案及黨政人員學習借鑒的。此外,周恩來總理在觀看浙昆團改編的昆曲《十五貫》后,高度評價了《十五貫》的藝術價值,并再次闡釋了其現實意義:“《十五貫》的思想性很強,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今天干部的主觀主義性質是一樣的。主觀主義需要官僚主義的庇護,如沒有官僚主義,主觀主義不能這么厲害。戲通過兩相對照,稱贊了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作風,正義的作風。提倡實事求是,是戲的一條主線。”[8]周恩來總理借《十五貫》指明了黨務人員應該積極為人民服務,保持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在今天,《十五貫》中提倡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的主題思想依舊影響并激勵著黨政工作人員。
《十五貫》作為公案題材不僅契合了民眾的需要,也迎合了政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十五貫》的傳播接受。
四、結語
作為蘇州派的代表性作品,《十五貫》用昆曲演唱的經典唱腔,曲詞賓白的融合對后世戲曲舞臺改編演出產生了重大影響。《十五貫》也為振興昆曲、祖國戲曲繁榮做出了歷史貢獻,它教育意義至今還在延續。而《十五貫》能夠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且至今還在上演,也恰好說明了《十五貫》有其獨特之處。所以,通過對《十五貫》的傳播接受進行研究,有利于我們深入了解《十五貫》的傳播面貌和傳播動力,給其他戲曲研究提供參考,同時也使《十五貫》的整體研究更加完備。
參考文獻:
[1]王漢民,劉奇玉編著.清代戲曲史編年[M].成都:巴蜀書社,2008:141.
[2]趙山林.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1.
[3]田漢.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J].戲劇報,1956,(6):4-5.
[4]鄭曉林.《十五貫》的跨時代意義[N].中國藝術報,2016-04-06(3).
[5]王春祥.新世紀非遺保護的耀眼曙光[N].人民政協報,2021-05-24.
[6](明)況鐘撰.吳奈夫,吳奈蛤點校.況太守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7](明)馮夢龍編.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13.
[8]周恩來.關于昆曲《十五貫》的兩次講話[J].文藝研究,1980,(1):4-7.
[9](清)朱素臣著,張燕瑾校注.十五貫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彭瑩.析昆劇《十五貫》的海外傳播[J].職大學報,2018,(05):63-67.
[11]王莉.改編與傳播:昆曲《十五貫》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9.
[12]魏偲.朱素臣《十五貫》傳播研究[D].湖北大學,2019.
[13]叢海霞.《十五貫》研究的回顧與反思[D].吉林大學,2019.
作者簡介:
齊愉康,女,重慶梁平人,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