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傳統山水畫是基于客觀自然物象與主觀情感相統一的藝術創作,不僅表述了自身的經歷,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由于內容多樣,人們在欣賞時,往往要結合畫作構成元素進行多維度解析,從而領會其中蘊含的內涵與情感。體驗觀念則是一種優秀的鑒賞方式,可以使人們站在感受、思考的角度,對作品進行分析,逐漸與創作人員產生情感共鳴,進一步抓住山水畫作品的本質,獲得相似的領悟。故本文主要研究了體驗觀念在傳統山水畫中的體現,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實踐舉措,希望能為相關學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體驗觀念;傳統山水畫;體現;踐行
中圖分類號:J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4-00-03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精神層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山水畫作為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智慧結晶,人們在品鑒的過程中,還能體會到不同的感悟,繼而產生了正確的審美觀。因為該類畫作創作環節是作者經歷、領悟的過程,需要觀賞者深入其中,以往的欣賞方式存在著局限,不再適合當前解讀需求。體驗觀念的出現,為人們提供新的思路,并且能降低人們的理解難度。因此,相關人員需深入分析,充分發揮出該理念的優勢,構建起新型美學理論體系。
一、體驗觀念概述
(一)體驗
體驗與經歷一詞不同,前者不但親身參與,還涵蓋對經歷后留下的深刻意義。當前中西方對體驗觀念的體現解釋眾多,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像西方學者認為體驗觀念的體現,更側重于人的認知方式,輕視外在與形式的分析,往往從心底感受物質的不同存在。我國古典美學體驗觀念,早在先秦時期出現,道家、儒家等,都涉及體驗的相關內容,強調人們需要在認知與接受時,共同解析問題本質。后來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進行系統性闡釋,欣賞作品時,需要閱讀人員走出自身,深入作品,實現雙方心靈的交匯,更側重于自身的親歷性。
(二)踐行
體驗觀念的踐行,也是美學中的批評行為,簡單來講是一種體驗批評活動。這是新型的批評理念,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與規則,而是由參與者根據自身的理解與思考,闡釋自己的觀點。主要向人們講述作品的內容、情感,使他們認識到作者在表述此內容時,選擇該表達方式的原因。然而我國古典美學有著特殊的優勢,批評活動基本需要人員自身的感受進行表達,并且是“點到即止”,并不會花費較多的文墨進行闡釋,基本是憑借自身的親身領悟,體會其中出現的不同情感內涵。
二、體驗觀念在傳統山水畫中的體現
自然界的景色是多彩秀麗的,但不論是外在美還是隱含的美學,都需要人們進行思考與挖掘。山水畫創作是對自然山水美的一種提煉,并詮釋自身的情感體會。由于自然山水內容與美學表達比較復雜,所以人們只有不斷地參與其中,才能牢牢抓住二者之間的聯結點,進一步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所以在分析時,我們能發現傳統山水畫的創作與理論內容等,都存在著極強的體驗感,創作者從親歷山水進行自我總結開始,一直到創作時的情感表述,形成了完整的體驗。這種活動也被稱為“山水體驗”。
(一)山水體驗簡析
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常借助自然萬物寄托自身的情感,尤其是山水,向來被人們所喜愛。古時即有人提到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后來在詩詞賦等諸多文學作品中,這兩種客觀景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故傳統山水畫出現的時間較早,至今已有悠久的歷史,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創作方式。這種畫作主要是以表達自然山川河流作為目標,創作人員無須直接感受外界景物,而是根據自己的感覺與認知,對事物不斷總結,描述自身的情感[1]。所以傳統山水畫中基本具備以大觀小的特征,同時在這種理念下,也推動了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感之間的深度融合。對山水的審美認知,也代表了山水體驗的全過程。現在山水體驗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審美認識活動下的體驗,另一種是自然風貌與不同感官的體驗。
審美認識中的山水體驗,主要來自人對自然山水分析時出現的審美情感體驗,這需要人與自然緊密溝通。審美活動中,不需要人人具備高尚的審美品質,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細細品味山水帶來的各種情感,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從早期儒家提出的“山水比德說”、道家表述的“道法自然”等觀念,皆能看到人們對自然的初步審美,都是以相互溝通為前提,從而保證后續體驗活動順利進行。后來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宗炳、王微、唐代山水畫家張璪、宋代郭熙等人的解讀與思考,開始將體驗在傳統山水畫中的體現,不斷鞏固與顯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物我相忘作為最終的創作目標。后來清朝魏源在《游山吟》中也提到了體驗是人們在游山玩水之后,自主形成的一種審美活動,在產生了某種特有的領悟以后,才能是山水體驗。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傳統山水畫家,在作品創作時,基本消除了物、我之間的界限,從而以自然界存在的事物為載體,多方面抒發自身對生命的體會與見解。
自然風貌與多種體驗,則是對體驗觀念的另外一種特有體現。我國一直是地域廣闊,其中的地理風貌類型多樣。傳統山水畫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將這些特性與創作內容全面融合。像歷史上知名的“南北宗論”,是對自然山水風貌與山水畫創作的經典論述。因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域,風俗習慣、思想認知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不同地區的畫家在創作時,風格流派也各不相同。這使人們在體驗時,可以產生不同的感受。同時由于社會因素的影響,也會讓山水體驗具備動態化性質,這些都是傳統山水畫家創作的重要源泉。
(二)發展的山水觀念
傳統山水畫的創作方式并非一成不變,體驗觀念作為貫徹其中的主要因素,也形成兩種不同的特征。一種是寫意風格中的時空體驗,另一種是畫筆選材中的寫實體驗。
創作者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雖然創作資源有限,但是可以在其中營造出無限的意境,使繪畫作品中體現的表達效果更加強烈。比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已經介紹了該類作品創作時透視的處理方式,能讓人在繪畫期間,將遠近高低變化做到恰當處理。而且經過歷史的發展,技術的不斷升級,傳統山水畫在空間構建活動中,也變得更加成熟多樣,對季節時令的表達更加明顯。這些創作方式的變化,“咫尺千里”的創作技巧愈加成熟,促使人們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系統建構出山水畫的時空特征,也推動了視覺感官與心理情感的全面融合[2]。例如,宗炳到后期疾病纏身時,難以親身觀看河流山川,而是憑借自身的記憶,將其刻畫在腦海,然后根據自身的感悟,體會山水背后的哲理,確保人們可以清晰地理解時空性的具體表現特征。
在傳統山水畫理論發展史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知名的創作理論。該理念是唐代張璪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創作者需要向自然景物進行學習,將領悟的情感躍然畫作,整個對自然學習的模仿再現過程,是體驗觀念的體現。這種創作理論與其他方式不同,寫實性特征比較強烈。創作者在對自然學習時,需要將完整的意蘊展示出來,這是對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不需要自主想象。比如展子虔創作的《游春圖》,畫作內容基本是對外界景色的寫實。此外,傳統山水畫家創作時,其獨特的畫作理論都代表了自身的主觀想象力,而且側重于表現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探索其中蘊含的形式美感。總的來講,山水畫創作在某種意義來看,也是一種內含深意的游山玩水活動。但該創作強調景物的內在韻律,同時需要對自然物象做到深入研究與挖掘提煉,這樣才能創作出更為優秀的作品。最后,寫實性特征下的山水畫創作,必須最大化再現親歷的山水體驗,保證人們在欣賞過程中,能身臨其境,縱覽山水。
三、體驗觀念在傳統山水畫中的踐行
體驗觀念的踐行,實質上是觀賞者對畫作本身的一種鑒賞活動,產生的批判行為也是體驗觀念的外在表現。這種活動具有一定的內在性,人們在欣賞期間,更多的是關注畫作內容,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梳理出其中展示的多種情感認知,感悟作者的意識理念等。另外,觀賞者在整個鑒賞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對畫家筆墨以及畫作整體設計的解譯過程。想精準把握住作品背后體現的文化內涵,需要相關人員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與體會。同時選擇“體驗”的方式,使讀者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溝通,進一步與作者創作本意相契合。體驗觀念在傳統山水畫中的踐行,也基本以體驗批評為載體,形成了山水畫體驗批評模式。這種體驗批評不但體現在傳統山水畫評論活動當中,而且對其他類型的畫作欣賞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一)山水畫體驗批評的構成方式
傳統山水畫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基本選擇較完美的景色來展示自然山水,促使觀眾可以擁有不同的山水體驗。然而觀賞者能否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畫家表述的情感,往往與畫家能否將自然山水物象最大化延伸密切相關。同時,多數山水畫家在創作期間,會運用不同的繪畫技巧與表達方式,人們能以此為準,盡可能地還原繪畫內容,使其細節化、具體化,擁有真實的山水體驗。
筆墨是山水畫創作技巧,也是體驗批評的重要內容,歷代的山水畫創作家通過不同的創作方式,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創作體系。比如,唐代張彥遠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書法與繪畫用筆相同,運墨皆全等觀點。這些內容的出現,表述了他在山水畫創作時,對筆墨等環節保持著高度的重視。同時他也認為山水畫面中表述的情景,不僅僅是畫者的自我感悟,也是將其與外在景物碰撞時帶來的感悟,向欣賞者進行表達。山水畫中的意境也與個人的用筆習慣、用墨風格等密切相關,并且畫作中將要展示的三觀理念、藝術修養等,都需以此為基礎[3]。想要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創作者必須做出改變,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動性,設計出專屬的用筆特征。然而這些筆墨,一般是對自然山水的體驗,然后由其他人進行詳細概括。盡管這些筆墨語言不是現實中的客觀存在,但這些是古人經過不同的表現方式對自然語言的還原。繪畫中的草樹山石、山川河流等,都是山水畫家的客觀感受。
此外,畫家在傳統山水畫創作中,還會結合自身的審美價值,創造出獨特的人文景觀或者自然景色。他們通過對物象的合理布局,經營位置,主動營造山水情境,讓人們欣賞時,回味無窮。這種創作方式表達的效果,不僅是人們對自然環境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創作靈感,也是體驗批評構成的另一因素。比如,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到的“思”與“景”基本已經強調了布局的作用價值。整體來講,畫家在山水畫創作過程中,需要緊抓物象的主要特征,再根據自身的主觀審美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意境之美。最后,畫作中的圖式修正,是畫家在創作期間使用的造境行為,更是對山水體驗的高度凝練。以郭熙的《早春圖》作品為例,他精心設計了不同的景觀,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跟隨他的創作方式,感知到不同的自然意境,品味其中的藝術魅力。在真正進入其中之后,溝壑之間的多樣性、濃厚的早春氣息等都體現了臨泉之人的內心感受,推動人們在體驗批評時,思考其中的人文精神與隔絕世俗的渴望之情。
(二)山水畫體驗批評的深層價值
體驗批評與其他鑒賞行為不同,專注于挖掘傳統山水畫中的精神內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品的創作時代背景、歷史文化、生活狀態等,然而這些內容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對后續批評工作的開展做出相應的準備。體驗批評的實質更多的是對傳統山水畫中的背后意蘊進行多層點評。所以欣賞者在實際欣賞互動中,要注重把握其中的變化,嘗試多維度解釋山水畫作品中的不同精神內涵。一般批評的方式較多,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介紹。
第一,品鑒批評模式下的體驗批評。這種批評方式不只是對傳統山水畫的形式、組成結構等進行多種分析,更多的是一種還原批評[4]。簡單來講,即欣賞者需要借助自身批評活動將作品原意進行高度還原。傳統山水畫的批評想要達到最終的還原境界,需要對創作者的心態進行還原,了解創作的理念與想法。從而站在創作者的角度,將畫作內涵進行全面揭示,進一步顯示出其中的真理。這種品鑒方法主要包括還原與描述兩種方式,其都可以直接深入畫作內涵。
第二,具體的批評行為。這種批評行為基本是內游與移情,前者,欣賞者可以走進作品創作活動當中,聯系自身的感受與體驗評述對應的作品,使觀賞者內游到作者的內心活動當中,在特定的情境下,體會作者的內心活動,并解說作品。后者移情,是讓自己與作者情感保持一致,然后對畫作中的不同內容全面解析,享受到不同的欣賞體驗。在傳統山水畫批評中,移情的方式比較常見,這也是欣賞的重要方式。最后,欣賞者需要注意,無論是哪種批評行為,都應該將精神與物質深度融合,從而全面沉浸其中,對畫作中的內容進行層層剝離。持續這種欣賞狀態,才能減少阻礙,從而實現傳統山水畫預期體驗批評目標。
四、結束語
由上所述,想要分析體驗觀念在傳統山水畫中的體現和踐行方式,相關人員需要認識到這二者之間的深層聯系,重點了解體驗觀念的不同內涵與動態發展變化。積極結合傳統山水畫的創作特征,整合思路,從而制定出系統性的體驗流程。此外,相關人員還需要深入了解傳統山水畫的意蘊表達方式,總結創作技巧與布局方式,根據現有的批評行為,尋找體驗觀念的踐行路徑。通過這些舉措,才能更深層次地解讀傳統山水畫中蘊含的美學內涵,促使未來的中國畫得到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德龍.《芥子園畫傳》初集:構建中國傳統山水畫認知體系[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3(02):36-41.
[2]朱劍,陳亞建.圖解天地——中國傳統山水畫對古典哲學觀點的視覺匹配[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4(02):10-14.
[3]張琳欽.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游”與“棲”[J].收藏與投資,2022,13(02):6-8.
[4]華田子,鄭青青,吳曉云等.從傳統山水畫的品位到傳統園林的品質[J].園林,2022,39(10):112-118.
作者簡介:邢鵬飛(1975-),男,甘肅天水人,本科,三級美術師,美術學專業,從事中國畫創作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