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多元文化的興起,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的融合成為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廣西為例,深入研究了在多元文化視域下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的融合問題。通過分析廣西各民族的舞蹈傳統和文化特色,提出了深化文化背景探索、激發創新意識、拓展素材多樣性、優化技術與元素銜接等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旨在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編導舞蹈、融合民族舞元素的參考。
關鍵詞:舞蹈編導;民族舞元素;多元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4-00-03
舞蹈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編導與表達挑戰。盡管民族舞元素豐富多彩,但在融入現代舞蹈中仍存在技術銜接、文化理解等問題。本文旨在通過研究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的融合,探討創新策略,解決文化交融中的瓶頸問題,進而創作出更富有表現力和文化深度的舞蹈作品。
一、廣西民族舞元素的基本概述
廣西是一個擁有眾多民族的地區,其獨特而豐富的民族舞蹈文化展現在舞姿、服飾、音樂和道具等方面。在舞姿方面,廣西的民族舞蹈以柔美、舒展的身段為特色。例如,壯族的“螞拐”舞蹈展示了壯族人民的生活、工作、情感等多個方面,而苗族的刺繡舞蹈則呈現了獨特的婀娜身姿。而關于苗族的“百鳥朝鳳”舞,展現了輕盈靈動的形態。在服飾方面,各民族舞蹈都有獨特的傳統服飾。苗族的銀飾、壯族的彩色服裝以及侗族的侗畫均展現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在音樂方面,廣西的民族舞蹈常運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樂器。壯族的銅鼓、天琴等樂器為舞蹈增色不少。同時,侗族蘆笙也是一種常見的伴奏樂器,為舞蹈增添了獨特的音樂韻味。這些道具的巧妙運用為舞蹈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使表演更加生動有趣[1]。
二、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融合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對民族舞元素文化背景的深入探索
缺乏對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可能導致對元素的誤用。舞蹈是文化的載體,而深刻理解元素的文化背景對于正確表達其內涵至關重要。在沒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編導可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的視覺效果,而無法傳遞出元素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缺乏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可能導致創作中的誤導。對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編導正確把握元素的精神內核,但若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創作可能受到主觀臆斷的影響,使得舞蹈作品在表達上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
(二)編導在舞蹈創編過程中的創新意識不足
首先,缺乏創新意識可能使得作品在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顯得陳舊。舞蹈的魅力在于其藝術創新,但如果編導在創作中過于沉溺于傳統元素,不敢突破固有形式,舞蹈作品容易陷入僵化和過時的境地,失去了吸引現代觀眾的活力。其次,創新意識不足可能限制了舞蹈作品的藝術深度。若缺乏對藝術創新的思考,作品可能難以在情感表達和藝術表現上達到更高的水平。此外,創新不足還可能導致舞蹈作品缺乏與當代社會聯系的現代感。傳統元素融合創新是為了適應當今多元化、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如果編導在這方面缺乏敏感性,舞蹈作品可能失去與觀眾當下生活和文化的共鳴[2]。
(三)民族生活素材較為貧乏
首先,由于民族生活素材貧乏,舞蹈作品可能難以真實地反映廣西本土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傳統儀式和習俗等方面的細節。缺乏生活素材的支撐,編導可能更依賴于抽象的符號和想象,而無法深入挖掘每一個元素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其次,貧乏的民族生活素材也可能導致舞蹈作品在情感表達上顯得單薄。生活素材的貧乏使得編導難以捕捉到民族文化的鮮活情感和生動場景,舞蹈作品可能缺乏真切的情感表達,難以引發觀眾的共鳴和情感共振。此外,生活素材的匱乏也可能影響舞蹈作品的創新性。當編導缺乏對民族生活的深入觀察和體驗時,創作出的舞蹈作品容易陷入模式化和重復性,難以為觀眾帶來新穎的感受和啟發。
(四)演員群體在傳統與現代舞蹈融合方面存在不足
由于傳統民族舞蹈技術與現代舞技術要求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演員未能建立起平穩的技術過渡,導致表演中顯得不協調,整個舞蹈作品缺乏統一感。這種不足的銜接可能使部分舞蹈元素無法得到充分展現,限制了演員在不同舞蹈風格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技術水平不足和融合上的缺陷成為制約作品表達力的瓶頸,可能導致演員無法充分展現其藝術潛力,影響整體作品的藝術效果。
(五)未考慮不同民族舞風格多樣性,作品缺乏整體協調性
首先,未考慮不同民族舞風格的多樣性可能導致舞蹈作品在形式和動作上顯得雜亂無章。不同民族舞蹈有著各自獨特的動作語言和編舞特色,如果未能合理地融合和統一這些元素,可能使得作品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感覺,難以形成統一的舞蹈風格。其次,缺乏對不同風格的考慮可能導致某些元素在整體構成中顯得突兀。每個民族舞蹈都有其獨特的審美標準和情感表達方式,若在融合過程中未能對這些差異進行細致思考,可能使得某些元素脫離了整體舞蹈的情境,從而導致觀眾體驗到的表演顯得不自然或不和諧。此外,未考慮多樣性可能導致舞蹈作品在情感傳達上缺乏深度。若未能巧妙地整合這些情感元素,可能使得舞蹈作品在情感表達上顯得單薄,難以觸動觀眾的內心[3]。
(六)缺乏音樂與民族舞元素的有機結合,影響了作品的表達力
首先,缺乏音樂與民族舞元素的有機結合可能使得舞蹈作品的情感表達不夠深刻。音樂作為一種表達情感的工具,它的旋律、節奏和音色都能夠對觀眾產生深遠的情感影響。如果在編導過程中未能將音樂與民族舞元素巧妙地結合,可能使得舞蹈的情感表達顯得單薄,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其次,缺乏音樂與舞蹈元素的有機結合可能導致作品層次感不足。音樂和舞蹈在藝術表達中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的協調配合能夠賦予作品更為豐富的層次和深度。如果在融合過程中未能使音樂與民族舞元素有機結合,可能導致作品呈現出單調的表現形式,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沖擊力。此外,缺乏音樂與舞蹈元素的有機結合還可能影響作品的整體協調性。若在編導過程中未能達到這種協調,可能使得觀眾感受到舞蹈與音樂之間的脫節,降低了整體作品的藝術品質。
三、在多元文化視域下促進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融合的應用策略
(一)加強文化背景探索
首先,深入研究各民族的傳統舞蹈形式,例如,壯族的“八月會”舞蹈、苗族的“蘆笙舞”等,了解其動作特點、表演形式以及寓意。通過深度挖掘這些傳統舞蹈的文化內涵,編導能夠更好地理解每個舞蹈形式的獨特之處,為融入現代舞蹈提供更有深度的文化支持。
其次,深化對民族文化的探索還包括對當地民族生活、傳統儀式、節慶習俗等方面的調研。例如,通過參與當地傳統節日,了解其起源和慶祝活動,從而為舞蹈創作提供豐富的文化元素。在研究過程中,編導還可以探討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找到共通之處,并以此為基礎打造具有普適性的舞蹈作品。
(二)激發創新意識
首先,編導可以鼓勵演員參與創意討論,激發他們對舞蹈創作的獨特見解。通過鼓勵團隊成員分享個人文化體驗和對當地傳統的了解,可以拓展創作思路,為舞蹈注入更為豐富的元素。例如,可以邀請演員分享個人故事,以融入真實的情感和體驗。其次,編導還可以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借鑒其他地區或國家的舞蹈元素,將其巧妙融合到本土民族舞中。例如,結合壯族舞蹈的舒展和侗族舞蹈的輕盈,創造出更具獨創性的表達形式。同時,可以引入現代藝術的元素,如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等,與傳統的民族舞元素進行巧妙結合。通過運用新穎的技術手段,可以為舞蹈創作注入更為現代感的元素,使得作品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最后,鼓勵編導在編創過程中保持對創新思維的敏感性,時刻保持對舞蹈領域的關注,積極借鑒其他舞蹈作品的成功經驗,推動舞蹈創編的不斷創新[4]。
(三)拓展素材多樣性
首先,編導可以深入挖掘廣西各民族獨特的生活元素,包括但不限于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通過對這些生活元素的深入了解,可以在舞蹈創作中融入更為具體和生動的畫面,使觀眾更好地感受到當地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同時,編導可以積極參與當地的慶典和儀式,親身體驗各民族的傳統活動,從而獲取更為真實的素材。例如,在一些傳統節日或婚禮儀式中,可以觀察到特有的舞蹈動作和服飾,這些都可以成為舞蹈創作的寶貴素材。其次,挖掘民族生活元素還可以包括對自然環境的深入感知。廣西地處亞熱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風貌。編導可以借助自然元素,如山水、植被,將自然之美巧妙融入舞蹈中,使作品呈現出更為獨特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表現形式。最后,通過與當地居民的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民間故事等,可以為舞蹈創作提供更為生動的情節和更為真實的情感元素。編導可以結合這些故事,創造性地將它們融入舞蹈情節中,使作品更具故事性和感染力。
(四)提升演員技術融合水平
首先,實施系統性培訓是提升演員技術水平的關鍵。通過設計詳盡的培訓計劃,涵蓋傳統舞蹈和現代舞的技術要點,演員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并熟練運用兩者的技術,從而為其提供更為豐富的舞蹈技能。其次,引入逐步的技術過渡階段,使演員有足夠的時間適應不同舞蹈風格的技術要求,有助于避免技術水平不匹配導致的不協調表演。這種過渡可以通過階段性的培訓和演練來實現,使演員逐步適應并掌握傳統與現代舞蹈的技術特點。定期評估是另一個關鍵的對策。建立定期評估機制,通過對演員在不同舞蹈風格中的技術水平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評估,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提供個性化的培訓方案,以確保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與此同時,推動跨領域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促進演員與專業教練、編導以及其他舞蹈領域專業人士的跨領域合作,能夠共同分享經驗和知識,推動技術融合的全面發展。這種協同努力有助于演員更全面地理解不同舞蹈風格的特點,提高技術融合的能力。最后,創新演練方式也是關鍵一環。通過探索交叉培訓、合作演出等創新的演練方式,演員可以在不同形式的實踐中更好地適應不同舞蹈風格,提高其技術融合的能力[5]。
(五)整合多樣風格
編導可以鼓勵舞蹈團隊深入研究廣西各個民族的舞蹈傳統,了解其特色和獨有的舞蹈風格。例如,可以對壯族的豪放、侗族的輕盈、苗族的婉約等特點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對這些不同風格的理解,編導可以有意識地將它們融入舞蹈作品中,形成更為豐富多彩的舞蹈語言。
同時,強調整體協調性是確保不同風格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編導需要在整體設計中保持平衡,使得各種風格的元素能夠和諧共存,而不是顯得突兀或混亂。這需要在編排動作、舞蹈結構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以確保整體表現具有統一的藝術效果。為了更全面地展現多元文化的融合,可以引入一些多元表演形式,如影視元素、數字藝術、戲劇性表演等。通過將這些不同形式巧妙地融合進傳統的民族舞蹈中,可以打破傳統的舞臺表演模式,使整個演出更為豐富多樣。比如,在舞蹈作品中加入影像投影,將舞者的身影與多媒體元素相互交織,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這種跨界融合不僅可以為觀眾呈現出更具創新性和前衛性的演出,同時也有助于激發編導和舞者的創造力。
(六)深化音樂與舞蹈元素融合
編導可以深入研究廣西各民族的傳統音樂,了解其獨特的音調、節奏、樂器等元素。通過對這些音樂元素的深刻理解,可以更好地將其與相應的舞蹈元素融合,創作出更具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例如,在壯族的鑼鼓節奏中巧妙融入相應的舞蹈動作,使音樂與舞蹈之間形成一種有機的互動。同時,編導可以積極與音樂創作團隊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將民族舞元素融入音樂創作中。這可以包括改編傳統民族曲目,以更符合舞蹈表達需求,或者創作全新的音樂作品,以突顯舞蹈的獨特魅力。為了加強多元表演形式的融合,可以引入一些創新的音樂表現方式,如電子音樂、合成音效等。這些現代音樂元素可以與傳統民族音樂相互融合,為舞蹈作品營造時尚和前衛的氛圍。例如,在侗族舞蹈中加入現代電子音效,使整個表演更加富有層次感和獨特韻味。同時,強調音樂與舞蹈元素的有機結合需要注重舞蹈動作與音樂旋律之間的呼應關系。編導可以通過精心設計舞蹈動作的節奏和節拍,使其與音樂的旋律緊密契合。例如,在表現婉約柔美的舞蹈場景時,可以選擇與之相應的柔和旋律,從而使整個作品呈現出更為和諧的氛圍。
隨著多元文化的推進,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融合的研究亟須創新。人們應當積極探索適應多元文化的編導手段,構建更為豐富多樣的舞蹈語言。通過加強對文化背景的挖掘、激發創新意識、拓展素材多樣性等措施,人們可以為舞蹈編導提供更具創意性和深度的方法,促進舞蹈藝術的全面發展。在未來的實踐中,人們要持續加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不斷優化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的融合,為舞蹈領域的持續繁榮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曉曉.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的融合——多元文化下的創新與表達[J].尚舞,2023(14):111-113.
[2]羅云.基于多元文化的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融合探析[J].藝術大觀,2022(17):109-111.
[3]于淼.多元文化視域下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融合分析[J].藝術品鑒,2022(12):88-90.
[4]李怡瀟.舞蹈編導與民族舞融合探究[J].尚舞,2021(19):126-127.
[5]李瑾.多元文化視角下舞蹈編導與民族舞元素的融合探究[J].戲劇之家,2019(19):132.
作者簡介:梁冠豪(1995-),男,廣西梧州人,本科,從事藝術創作、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