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夏
摘 ? 要:文章通過對人偶的起源、發展和工藝等的簡單介紹,展現了人們在不同時期對人偶的藝術需求。人偶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作品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現在人們考察、了解古代風俗人情的見證。文章以日本傳統手工藝中的BJD玩偶為例,看人偶藝術在當代的體現。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它不在只是祭祀的擺件或者孩童的玩具,而是成為有靈魂,有文化特色的藝術品,在新的功能性的拓展下成為當代人認識自我的、表現自我的載體,并伴隨技術工藝的變化而更加豐富。
關鍵詞:手工藝;多元文化;藝術審美;互動藝術
中圖分類號:J53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078-01
一、人偶起源
人偶最初是用在祭祀活動中充當人的化身,代替了殘忍的活人殉葬,也因此它的產生一開始就被人們賦予了世俗的情感。[1]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偶在不同地域及不同領域中又衍生出更多功能各異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更加的融入人們的生活,最終成為人們常見的藝術種類。
二、人偶的性質與特點
人偶是什么?它是秦宮里殉葬的兵馬俑,它也是唐三彩中的彩陶人偶,它還是泥人張手上的泥塑小玩意兒,由于其功能的不斷變化,其藝術類型一直沒有得到界定,它屬于雕塑藝術的一種,也是手工藝作品,在進入工業社會后,它又增加了許多商業和玩樂的用途,因此人們也把人偶稱為玩偶,它現在更多用作為服裝展示、兒童玩具、互動產品等,也因此許多人認為玩偶已經不屬于藝術了。
人偶的發展還具有地域性,各地方出現了許多不同地域特色的人偶,如惠山泥人就富有江南地方特色,人偶文化伴隨人的技藝、時代需求的不斷提升而不斷豐富,這使得人偶成為一個豐富的文化遺存。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人偶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在未來的發展中,也許還會有更多的形式,但玩偶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藝術載體。
三、人偶制作與材料的運用
制作人偶的材料很多,傳統人偶是使用泥燒制而成,除了捏塑上的技能外,還受溫度和窯場質量的影響。因其制作的難度和獨一性,大都作為工藝品擺件珍藏。到了20世紀初,工廠的批量生產代替了傳統的手藝制作,才大大提高了生產率。
芭比娃娃可以說是工業時代中最早的塑膠人偶,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杰出玩具。創辦人是美泰公司(Mattel)露絲·漢德勒(Ruth Handler)。從1959年至今,芭比娃娃已經賣出了10億個。[2]隨著人們需求的提高,人偶在工藝上也在不斷提升,在制作技法上,他融入了各項設計所長,有繪畫、 雕刻,、工業設計、模具制作、金工、時裝和珠寶設計, 而這一切的一切, 都是立足在達到極致的滿足和更加真實訴求中。
四、日本BJD人偶的發展
BJD(球體關節人形),泛指各種擁有球型關節的可動人偶。由于關鍵部位裝有球型的關節,使人形能夠做出許多接近于真人的姿勢。而石膏、陶瓷、木材及塑膠等材料皆可以用來制作人形。提到關節人偶,必須提到Hans Bellmer。Hans Bellmer是超現實主義中的大師之一,他的人形作品的觀點,影響到了日本的人形關節人偶。[3]
BJD創導者就是日本Volks社的圓句昭浩大師,1998年起,日本Volks社開始使用價格較低廉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樹脂為材,量產名為“Super Dollfie”的球體關節人形,帶動了收藏人形的風潮。SD不僅是BJD的開創作品,更是今后所有BJD產品的標準和典范。SD的出現刺激了市場,2005年以來,中國大陸與香港等地亦有玩具廠商開始投入生產此類人形的行列。[4]
五、“養娃族”現象背后的藝術性
隨著收藏風潮的興盛,球體關節人形逐漸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關節人形的愛好者漸漸形成一個獨立的社群?!巴尥拚搲奔礊橐恍┵Y深的BDJ玩家開設的網絡交流中心,旨在交流裝扮和制作玩偶的技術經驗,在對“養娃族”這一亞文化族群進行的分析和探究中發現,“養娃族”以網絡社群的形式逐步發展壯大,他們積極主動的使用互聯網,在新媒體時代的當下,這無疑是最貼近生活本身的藝術表達形式。[5]
“養娃族”雖然是被商業所培育出的特殊族群,但這也是當代社會互聯網影響下的新一代年輕人心靈和審美的縮影?!梆B娃熱”的出現讓玩偶成為了時下最熱的互動藝術,在大眾藝術趨于主流的今天,藝術已不再只是架上繪畫一種形式,人偶藝術也再次回歸了藝術的范疇。
而今的球體關節人形已不單單只是用于把玩,它可以作為藝術品用于個人收藏,亦可以活躍于設計界。因人形的姿態變化豐富,加上普遍關節皆可替換的緣故,因此適合繪畫、發型、服裝或彩妝等須講究美觀與形象的藝術領域。BJD的可塑性很高,相對于架上藝術的單一性,他還有很多其他待發掘的用途,在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人偶給了人們更多的發揮和想象空間。
參考文獻:
[1]鄭冬梅,梁琳琳.人偶藝術探秘[J].大眾文藝,2011(13).
[2]何雅婷.美國芭比與亞洲球形關節當代流行玩偶造型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09.
[3]湯遨瑋.亞文化視閾下“養娃族”現象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