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晨 蘇比努爾·艾在孜 宋宇
【摘要】臧氏振腹療法是推拿流派中臟腑推拿領域的重要分支之一,現已在內、外、婦、兒等各科收效頗豐,但對一些發病原因與臟腑失調相關的病癥還未全部涉及,例如內傷頭痛。因此,本文根據振腹療法的學術思想,結合內傷頭痛的病因病機,從補益元氣和激發胃氣的角度探討與論證振腹療法治療因臟腑失調、氣機逆亂所導致的內傷頭痛的效果,以拓寬振腹療法的應用,為內傷頭痛提供新的治療觀點。
【關鍵詞】臧氏振腹療法;內傷頭痛;元氣;胃氣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Zangs Abdominal Vibr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l Injury Headache with Organ Disorders
AN Xiaochen,Subinuer·Aizaizi, SONG Yu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Zangs abdominal vibration therap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in the field of visceral massage in the school of massage.I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internal medicine,external medicine,gynecology and pediatrics.However,it has not yet fully addressed some diseases related to visceral disorders,such as internal injuries and headaches.Therefore,based on the academic ideas of abdominal vibration therapy an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ternal injury headache,this article explored and demonstrated the effect of abdominal vibration therapy in treating internal injury headache caused by organ disorders and qi disord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onifying vital energy and stimulating stomach qi,in order to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vibration therapy and provide new treatment perspectives for internal injury headache.
【Key Words】Zangs abdominal vibration therapy; Internal injury headache; Vital energy; Gastric qi
1.1振腹療法的起源 臟腑推拿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眾多推拿流派中廣為流傳的一個重要分支,歷經千年,由于師傳不同、地域間的差異,又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
臧氏振腹療法是臟腑推拿流派中流傳至今,且運用廣泛的一個分支,主要是通過推拿手法中的振法施術于腹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1],由全國第五、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臧??朴?003年創立,其后由付國兵教授團隊及其弟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完善與發揚。藥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談到振腹療法時曾說:“腹宜常摩,可祛百病”。因此,根據病情加以辨證取穴,振腹療法可用于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的治療。
1.2 中醫對頭痛的認識 不同時代的醫家對于頭痛的認識產生了鮮明的觀點。在《雜病源流犀燭》中根據病因病機及癥狀對頭痛進行了分類。陳士鐸在《辨癥玉函》中提出“頭痛有虛有實,實痛易除而虛痛難愈”。秦漢時期的醫家認為引發頭痛的首要因素是外感邪氣,當風、寒、濕等六淫邪氣侵襲頭部,阻遏清陽,則發為外感頭痛。醫圣張仲景根據六經傳變規律,開創了經絡辯證的先河。在《傷寒論》中首先提出了六經辨證,并將頭痛分為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厥陰頭痛4種。李東垣在此基礎上擴充了六經辨證的說法,補充了因痰致病的太陰頭痛和因氣逆導致的少陰頭痛,完善了六經辨證,并在《蘭室秘藏》中提到除外感邪氣是引發頭痛病因外,內傷亦是產生頭痛的主要因素之一。
1.3 內傷頭痛與振腹療法的聯系 頭居于人體最高位,易受風寒之邪侵襲,起先發為外感頭痛,若日久不愈,久病入絡可轉為內傷頭痛。相較于外感頭痛,內傷頭痛具有起病慢、病程長、發作時間久等特點,可單獨出現,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伴隨癥狀。
腹部涵蓋了諸多臟腑組織,正如《靈樞·脹論》云:“臟腑之在胸脅腹里之內也……夫胸腹,臟腑之郭也”。基于中醫“整體觀念,辯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特點,臟腑可以反映疾病的虛實盛衰,反過來,機體有病也可以通過臟腑表現出來。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記載:“有諸內者,必形諸外”。頭為清靈之地,內藏五臟六腑之精華,外有十二經脈之布散。《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內傷頭痛多因臟腑失調、氣機逆亂所致,導致清揚不生、濁陰不降而發頭痛,可分為經脈失養不榮則痛的虛癥和氣、血、痰等有形之邪阻塞不通則痛的實癥。振腹手法雖然單一,但在操作過程中卻涉及多個臟腑、多條經絡與多個穴位。操作時,患者仰臥在床上,兩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體兩側,兩腿伸直,全身處于放松的狀態。醫者坐于其右側,以右手掌心向下放在患者的腹部,使勞宮穴對準臍部(神闕穴),掌根對準關元穴定位所在,中指放于任脈循行所過之處,指端對準中脘穴,食指和無名指分別放于任脈兩側旁開0.5寸的腎經循行線上,拇指和小指分別放于任脈兩側旁開2寸的胃經循行線上。術者肩、肘、腕及上肢要完全放松,令腕關節產生痙攣以帶動手掌產生高頻率、小幅度、中強度的振動,使力透達腹腔。頻率為400次/min左右[2]。
根據上文所述可知,臧氏振腹療法操作過程中所行的經脈,所觸的穴位與內傷頭痛的病因病機存在一定的聯系。內傷頭痛的病位雖在頭,但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五臟六腑、形體關竅、四肢百骸都通過網絡全身,溝通內外的經絡系統相互關聯、相互依存。故筆者由此提出運用振腹療法治療內傷頭痛的觀點。
腹部處于人體中間位置,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清代醫家張振鋆的《厘正按摩要術》云:“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宮域,陰陽氣血之發源。”內傷頭痛的病因病機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振法既可“通”又可“補”。振動可使經絡、三焦中的瘀滯松解,使氣血正常流通,是為“通”;振法雖然輕柔,但具有較強的滲透力和溫煦功能,稱之為“補”。振腹療法通過生發先天元氣,治療不榮則痛的虛癥;激發后天胃氣治療不通則痛的實癥。氣是一種活力四射的細微物質,可隨氣血津液走竄全身。若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出現異常,則會影響身體各部的機能活動,張景岳的《景岳全書》記載:“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振腹療法通過調理先后天之氣,使臟腑氣血生化有源,隨經絡走形上達頭面。
2.1補益元氣 元氣是生命的本源,其是否充盈,一是取決于先天稟賦的來源,二是依附于后天氣血津液的充養。明代醫藥學家蘭茂認為,內傷頭痛的病因是元氣虧傷于內,長期頭痛會導致人體元氣的虧損,從而進一步加劇頭痛。在其所著的《醫門攬要·頭痛》中提出了“水為萬物之母,頭為人之元氣”的觀點,水是生命的本源,人的生長發育離不開水的灌溉和滋潤,腎主水,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可見頭部與腎臟具有密切聯系。腎藏精,主骨生髓,既稟受于父母先天之精的滋養,又依賴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養。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于濡養,又或房勞過度,耗傷精氣,導致腎精不足,髓海失養,腦髓失聰而發腎虛頭痛,如《證治準繩》云:“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腎主水,若脾腎陽虛,無力推動水液運行,而發腎陽虛衰頭痛。
肝主疏泄,喜調答而惡抑郁,若腎陰虧虛,無力滋養肝木,導致肝失疏泄,《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若情志過急,惱怒傷肝,肝失舒暢,化火生風,上犯巔頂而發肝火頭痛。《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肝藏血,《素問·五臟生成》云:“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若肝失去了體陰而用陽的特性,則肝脾不生,肺胃不降,腎水無法上行滋潤心陽,心陽無法下行溫養腎水,整個臟腑系統處于運轉失衡的狀態,引發“六經頭痛”。
振腹療法作用于腹部,食指、無名指所施術的左右兩條腎精首先起到補腎填精的作用。其次,中指所在的任脈上附有多個補益元氣的要穴。位于臍下1.5寸的氣海穴和臍下3寸的關元穴是常用的保健要穴,都具有培元益腎、補虛強身的功效。位于臍中央的神闕穴連接著奇經八脈中的任脈、督脈、沖脈、帶脈,其中,前三者分別被冠以“陰脈之?!薄瓣柮}之?!薄把!钡膭e稱,橫行于腰部一周的帶脈約束諸條經脈。通過振法鼓動臍下元氣,激發其周邊經絡,集中精氣,匯聚陰陽,助元氣上達頭目。
2.2 激發胃氣 當今社會發展迅猛,使得人們生活學習日益加速,隨之而來的是壓力的不斷增加。課業繁重、工作不順、車貸、房貸、養娃養老等多方面的負擔引起失眠、健忘、抑郁等情志失常的表現,從而導致營衛不和、心失所養而發頭痛。《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脾如沃土,孕育著萬物。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云:“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笨梢?,脾胃所傷是引發內傷頭痛的重要因素之一。“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素體脾胃虛弱,無力化生氣血,或在體力勞動后深感倦怠,水谷精微無法上達頭目,腦髓空虛而發為氣血虧虛頭痛?;蛞蛏钇鹁硬划?、饑飽無常、貪食生冷肥甘厚味、寒熱錯雜及耗傷脾胃,升清降濁的規律被打破,導致氣血生化乏力,痰蒙清竅而發痰濕頭痛。作為先后天之氣的樞紐,脾胃在氣的升降出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脾胃不和則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運動紊亂,從而出現水火不濟、金木逆反的現象。
振腹推拿作用在腹部胃經循行線上,臍中旁開2寸的天樞穴具有雙向調節、虛實兼顧的作用,既可補脾益氣,又可泄濁健胃。加之任脈上的中脘穴疏利三焦,消食和胃;膻中穴行氣寬中,以增強脾升胃降的功能。脾屬土,位居中央,脾胃之氣疏布正常,則肝木生發條達,心火溫煦不燥,肺金收斂肅降,腎水潤下避藏,五臟各居其位,各司其職。只有氣機通暢、脈道通利、臟腑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氣血津液才能隨著手下震動源源不斷地周流全身各處,充盈腦髓。
振腹療法之所以能廣泛運用于多個領域的治療,關鍵在于它的手法覆蓋面廣,以長震法調動腹部臍下經穴組織,這也恰恰體現了其與其他手法的不同。振腹療法的手法獨特之處在于,以腕部松振法為主,配合揉、推、拿、擦等手法。在治療上以振腹手法為主,根據病情加以辨證取穴。中醫學中有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的相關記載,可以通過手法的操作部位,穴位的定位以及它們的作用與功效將其應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療。
內傷頭痛的病位由表及里,病勢由淺入深,傷及臟腑,病邪主要在里,治療時不僅要除表邪,更應從源頭出發,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目前,治療內傷頭痛的方法有很多,無論是在針灸取穴,還是藥物治療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之所以提出振腹療法治療內傷頭痛,是因為振腹療法作用在腹部臟腑所居之地,有利于將氣血津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尤其擅長對先后天之氣的調補,促進元氣的生成與胃氣的轉輸,以達臟腑安和,陰陽升降有序,頭目安寧。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使用了相同的手法,但應當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對手法的輕重、緩急、深度、方向進行相應的調整,達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
參考文獻
[1] 宓寶來,劉楊,戴曉輝,等.從“小腸氣化”論振腹推拿治療自閉癥共患胃腸功能障礙[J].環球中醫藥,2021,14(6):1063-1066.
[2] 王婧,孫文博,郝燕菲.臧氏振腹療法治療失眠的臨床經驗總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19):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