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榕,魏滿滿,李思琪
(江蘇師范大學 科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32)
文化與茶,相輔相成,互為表里。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悠久的農耕文明孕育了厚重的茶文化。“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習俗”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給我國茶文化復興帶來了重大機遇。中國茶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公認的符號,如何利用茶文化入選人類非遺名錄的契機,更好傳承與保護茶類非遺,更好宣傳我國茶文化,是下一階段茶類非遺發展的重要問題。
1.1.1 網絡評論熱點主題選取。從現有的主流社區評論類軟件網站上進行了對“茶文化”的初步搜索,最終選擇新浪微博、知乎、豆瓣以及嗶哩嗶哩四大網站作為數據來源,如表1所示,所選取的評論主題都是與茶文化相關。
1.1.2 人物畫像分析。在文本挖掘的人群性別分布上,從圖1可以看出女性網民占比達62.72%,男性網民占比37.28%,這說明與男性相比,女性國民更加注重養生,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對茶文化的關心程度。

圖1 用戶畫像圖
1.2.1 詞頻分析。本文從知乎、豆瓣、微博以及嗶哩嗶哩等網站進行數據爬蟲,爬取了13512條茶相關數據信息。經過詞頻分析發現中國茶入選非遺背景下,網民的關注點主要是通過搜索非遺、底蘊等對茶文化進行了解,同時更加關心茶文化、茶經濟發展、茶產業發展。大眾認為保護茶文化、增加文化底蘊在中國茶發展中的傳統特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加體現茶文化的傳承力量。且在人工智能時代,他們也越來越關心互聯網與茶發展的融合技術,可以通過創新技術探索諸多豐富多樣的新茶飲,促進新茶飲建設與發展,在保護中國茶文化底蘊的同時,開辟一條中國茶經濟、茶文化創新發展的特色傳承路徑,無疑是各類消費者期待的中國茶發展的方式和路徑。
1.2.2 與“茶文化”相關的關鍵詞提取。通過“茶文化”主題詞的提取,發現“茶的商標”、“茶葉營銷”、“茶具介紹”三個詞語搜索熱度較高,可見國民對茶產業發展的了解主動性較強。對“武夷茶文化”、“茶道知識”這兩對搜索熱詞的頻率次之,說明國民也比較注重茶文化知識的熏陶,愿意通過一些典型的茶發展情況主動了解茶文化。
本文采用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方法,通過合理設計、發放并收回問卷,調查研究對象主要是福建,貴州,四川、江蘇等十幾個省份的茶消費者。樣本量208份,其中男性占37%、女性占63%,因為文本挖掘結果顯示女性是品茶主力軍。以茶文化現狀分析、茶經濟市場及茶傳承與保護為切入點,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調查結果
由表2可知,20歲及以下有69人,占比33.43%,21-40歲有90人,占比42.91%,41-60歲有46人,占比22.15%,61歲及以上有3人,占比1.51%。其中21-40歲占比最大,61歲及以上占比最小。根據中國茶申遺成功對于茶文化建設的作用是否非常重要的調查顯示,認為不重要的占比0.85%,認為一般重要的占比33.81%,認為非常重要的占比65.34%。在本次調查被訪者是否對茶文化了解中,認為不了解的占比16%,認為一般了解占比59%,認為非常了解占比25%。其中認為一般了解的占比最大,認為不了解的占比最小。本次調查對茶葉需求是否非常大中認為需求不大的占比15.55%,需求一般的占比47.59%,需求大的占比36.86%。其中認為需求一般的占比最大,需求不大的占比最小。
除此之外,在調查我國的知識產權服務對于茶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作用是否重要中,認為不重要的占比1.38%,認為一般重要的占比40.71%,認為非常重要的占比57.91%。其中認為非常重要的占比最大,不重要的占比最小。在是否認同我國茶主題研學建設很好的調查中,認為較差的占比6.19%,認為一般的占比47.87%,認為很好的占比45.94%。其中一般的占比最大,較差的占比最小。
2022年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項目成功通過評審,中國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進展。此后,各網站網友分別基于茶文化復興、茶文化推廣、茶申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見國民對于中國茶的密切關注,對于我國茶申遺的肯定以及茶文化發展的信心。中國茶申遺成功對于茶文化建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本次調查對象包含了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符合調查對象的多樣性,可以滿足對茶文化了解度的精準分析。然而大部分人對于茶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對茶文化了解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民對茶葉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茶文化發展中應增加茶文化的交流以增強消費者的茶需求。
調查還發現,茶文化發展仍需要豐富我國茶文化娛樂活動。在今后的茶文化傳承與保護中需要加強知識產權服務。并且我國茶主題研學建設有待加強。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加強大學生“茶文化”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學生增強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茶”保護的意識和激發愛國情懷。
本文應用文本挖掘和問卷調查方法研究了茶文化發展的現狀。首先,進行了基于文本挖掘的現狀探索性分析,通過網絡評論熱點主題選取、人物畫像分析、詞頻分析和主題詞提取分析了茶文化發展的關注熱點詞,探索發現一是女性國民比男性國民更加注重養生,是中國茶的主要消費群體;二是中國茶入選非遺背景下,網民的關注點主要是通過搜索非遺、底蘊等對茶文化進行了解,同時更加關心茶文化、茶經濟發展、茶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時代下,網民們也越來越關心互聯網與茶發展的融合技術。其次,在文本挖掘探索基礎上通過隨機抽樣調查的基本結果描述和深層次原因剖析,發現中國茶申遺成功對于茶文化建設的作用非常重要。大部分人對于茶文化并不是很了解,且茶文化發展仍需要豐富我國茶文化娛樂活動,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
3.2.1 政府層面。政府通過政策進行茶文化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宣傳茶文化,通過人才培訓政策培育優秀茶傳承人。此外,可以多修建、完善茶博物館,創新茶宣傳方式,如羊樓洞“中國青磚茶博物館”運用當代新媒體技術與敘事手法相結合營造的茶運碼頭場景重現。一方面,需要深刻認識到世界文化多樣性是不可逆的大趨勢,為了更好地促進茶文化的傳承發展[2],必須要轉變傳統被動挨打的發展策略,積極采取各項措施,應對世界文化融合的挑戰。另一方面,推動茶文化的輸出,讓茶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了解茶文化背后的文化內涵、精神思想、相關故事等,讓世界能夠更好地傾聽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音,幫助茶文化獲得更多外國友人的喜愛,這也是培養國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3.2.2 社會層面。商家可以將茶文化與企業特色相結合,如餐飲企業需要加強對茶文化理論基礎的學習和了解[3],真正意義上的領會茶文化的核心精髓,結合人們對于茶葉的“早茶”和“下午茶”等一些飲用習慣,產生一些以“早茶”和“下午茶”為主題的茶室和餐飲企業。餐飲企業可結合茶莊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經濟,使人們親身融入到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茶農茶莊生活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內在魅力,從而對茶文化進行了正確的傳承和發揚,在傳統茶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和發展,與當代多元化文化相融合,從根本上符合當代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與需求,從而促進餐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2.3 學校層面。各大高校應做好茶文化的傳承與教育工作,將中國傳統茶文化滲透和融入到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之中,結合課堂教學,滲透“茶文化教育”的教學思想,提倡“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把“茶文化教育”落實到課程之中。通過對深邃、廣博的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內涵挖掘,可以較好地增強茶文化在高校學生中的效用,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更為有效的方向發展[4],并同時實現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使學生能夠真正對茶文化產生興趣。在高校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還可以充分引入互聯網技術手段,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提煉豐富多樣的茶文化內容,使學生真切而形象地感受到豐富的茶文化內涵,深刻體悟茶文化內涵的文化內容,更好地實現茶文化內涵的內化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