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薛朝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引進、示范、試驗、推廣、應用工作。
摘 要:鮮食甜玉米—結球甘藍栽培模式于2021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進行試驗示范,該模式茬口銜接好,用工量少,與傳統栽培模式進行了經濟效益對比。結果顯示,鮮食甜玉米—結球甘藍栽培模式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傳統的栽培模式,在兩季作物生產區域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鮮食甜玉米;結球甘藍;栽培模式
鮮食甜玉米-結球甘藍栽培模式,是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農業生產者經濟效益,該模式以四川省江油市以當地鮮食甜玉米常規種植品種“廣良甜27號”和中早熟結球甘藍品種 “綠寶70”“京豐1號”為供試品種。該模式茬口銜接好,用工量少,并且經濟效益高于傳統種植模式,有利于農戶增收致富,現將該模式的具體茬口安排和栽培管理技術介紹如下。
1 茬口安排
鮮食甜玉米品種選用商品性好、品質優良、抗病性好的甜玉米品種,如“廣良甜27號”品種,2月下旬育苗,3月上旬定植,6月上旬采收。結球甘藍品種選用適宜四川栽培的優質中早熟品種,如“綠寶70”“京豐1號”等品種,7月上中旬育苗,8月上中旬定植,10月中下旬采收。
2 鮮食甜玉米栽培技術
2.1 播種育苗
為提前上市,甜玉米于2月下旬在大棚內進行育苗,育苗使用72孔穴盤和商品育苗基質進行。播種時,將育苗基質澆足水后裝入穴盤,盤面刮平后整齊擺放于苗床上,苗床整地要求土細、干凈無雜物、平整、濕潤。每穴播1粒種子,播種后淺覆蓋育苗基質,為保證出苗整齊,穴盤表面可覆蓋薄膜。2月下旬若氣溫較低,苗床上方可用長竹片搭建小拱棚并覆薄膜。
2.2 整地定植
每畝撒施商品有機肥150kg,復合肥40kg,深耕耙平后作畦,田塊四周開排水溝,為便于田間操作,合理密植,定植時按大小苗分田塊或分畦淺栽定植,便于施肥管理,達到全田植株生長平衡。
2.3 田間管理
定植后,澆“定根水”保證成活率。定植3天后 ,進行查苗補苗。活棵后每畝追施氮磷鉀復合肥20kg;長到8~10片葉時,每畝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0kg;大喇叭口期,每畝再追施氮磷復合肥15kg。結合追肥進行中耕松土除草。雄穗散粉期可人工輔助授粉1~2次。
2.4 病蟲害防治
玉米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大小斑病、玉米蚜蟲、玉米螟等。在種植過程中,應該根據病蟲害防病的實際情況,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提倡有針對性、選擇性地利用殺蟲微生物制劑 (白僵菌、綠僵菌、殺螟桿菌、蘇云金桿菌)進行防治。化學防治時,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如米滿、抑太保、敵百蟲、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合理用藥,確保產品安全。
2.5 采收
鮮食甜玉米授粉后20~25天,果穗花絲呈黑褐色時可通過查看籽粒成熟度適時采收,過嫩或過老采收均影響品質和經濟效益。為保證甜玉米的商品性,應帶苞葉采收,不能碰撞、擠壓。
3 結球甘藍栽培技術
3.1 播種育苗
結球甘藍于7月上中旬育苗,為避免高溫暴雨影響,育苗易在大棚內進行,大棚需配套遮陰設施。育苗使用50孔穴盤和商品育苗基質,播種時,每穴播1~2粒種子,播種后淺覆蓋育苗基質,為保持育苗基質水分,保證出苗整齊,穴盤表面可覆蓋遮陰網。結球甘藍播種后2~3天出苗,當幼苗長到2~3片真葉時進行定苗,苗床不干不灌水,宜灌小水或噴水,苗齡25天左右5~6片真葉時可進行定植。
3.2 整地定植
結合深耕施足基肥,每畝撒施復合肥50kg,深耕耙平后作畦,田塊四周開排水溝,畦面包溝140cm,株距40cm,定植時選在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大小苗分田塊或分畦淺栽定植,定植后澆“定根水”。
3.3 田間管理
定植后5天進行查苗補苗。定植成活7~10天后每畝追施氮肥10kg,進入蓮座期追施氮磷鉀復合肥20kg,進入結球期追施氮磷鉀復合肥20 kg。整個生長過程追肥3次,結合追肥進行中耕除草。
3.4 病蟲害防治
結球甘藍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小菜蛾、菜青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根據病蟲害防治的實際情況,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合理用藥,確保產品安全。
3.4.1 菌核病
甘藍菌核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該病在甘藍全生育期均可發生。在防治上,重點提倡農業防治,一是鹽水選種,播種前用10%的鹽水選種,清除浮在鹽水表層的菌核,再用清水反復沖洗,晾干種子后再播種。二是提倡水旱輪作,無法做到水旱輪作的,也應選擇三年內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的耕地。三是深翻土壤,至少耕作深度在20cm以上,將菌核深翻入土。四是發病初期,可選用25%咪鮮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35%菌核光懸浮劑700倍液,或50%菜菌克1000倍液等藥劑噴霧,間隔7~9天噴施一次,連續防治3~4次。
3.4.2 霜霉病
甘藍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成株期發病,葉片初生水漬狀褪綠斑,隨病情發展 ,病斑顏色逐漸加深,漸變為黑色,最后導致葉片干枯脫落。田間濕度過大、多雨高濕、晚上結露或多霧,病害發展傳播速度快。防治措施上,首先選用抗病品種。其次是壓低初侵染菌源量,前茬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焚燒或掩埋病殘體,深翻曬土,殺滅土壤中病原菌。第三是加強田間管理,種植時做到合理密植,以利通風透光和排水,降低濕度。發現病葉,及時摘除,降低田間菌源量。第四是盡量采取生物防治,病害發生初期,可使用3億CFU/g木霉菌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霧,5~7天噴施1 次,連噴3次。第五是日常管理應加強田間檢查,尤其是早播地和低洼地,發現中心病株要及時噴藥。噴藥須細致周到,特別是老葉背面更應噴到。常用的預防藥劑有6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噴2~3次。
3.4.3 蟲害防治
危害甘藍生產的主要蟲害有小菜蛾、菜青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他們都屬于鱗翅目昆蟲,用藥防治上都有共通性。首先是要注重平常的田間觀察,趁著蟲子小的時候就用藥,要將蟲子消滅在1~2齡階段。第二,防治這幾種害蟲,用藥時間上要選在下午傍晚前用藥,盡量不在上午用藥。因為鱗翅目昆蟲具有晝伏夜出、負趨光性特點。第三是用藥時藥量要足,葉片的正反面都要打到藥液,同時,植株根部土壤上也要噴藥,防治害蟲滾落到地面或在地縫中的幼蟲而沒被藥液噴到。第四是加入高品質的橘皮精油助劑,推薦使用藥劑12%甲維.蟲螨腈+10%虱螨脲組合劑,蟲、卵雙殺,防效持久。
3.5 采收
結球甘藍生長70天左右,葉球緊實時采收,一般于10月中下旬進行。
4 經濟效益分析
鮮食甜玉米—結球甘藍栽培模式于2021年在四川江油市武都鎮進行試驗示范,鮮食甜玉米每畝產量1543.6kg(鮮重,帶苞葉在內),單價2元/kg,產值可達3000元,結球甘藍每畝產量4500kg,單價2元/kg,產值可達9000元,合計總產值13500元。傳統的栽培模式為普通玉米—小麥/油菜,普通玉米每畝產量486kg(凈籽粒,干重),單價2元/kg,產值972元,小麥每畝產量450kg,單價3元/kg,產值1350元,油菜每畝產量200kg,單價6元/kg,產值1200元,玉米—小麥栽培模式每畝產值2322元,玉米—油菜栽培模式每畝產值2172元,鮮食甜玉米—結球甘藍栽培模式種植效益顯著高于傳統種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