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巧星
(建甌市教師進修學校,福建建甌,353100)
提問作為教師的基本教學行為,可以在教師“教”與幼兒“學”之間架構溝通的橋梁。提問可以引發幼兒對數學問題的思考,促進幼兒對數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幼兒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1]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遵循幼兒發展的規律,創設出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出符合幼兒思維特點、具有一定價值導向且能夠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問題,這是教師有效提問的前提和基礎。[2]同時,教師還應根據自身數學教育專業素養,不斷提高提問的能力,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了解幼兒對數學學習的經驗和發展水平,并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問題。[3]有研究表明,在幼兒園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主要體現在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運用恰當的方法,以清晰明了的語言向幼兒提問,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教師讓幼兒在主動思考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已有經驗和知識進行思考,讓幼兒在交流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4]
當前,有關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兩方面。第一,幼兒園數學教育理論研究,已有研究聚焦數學教育的理論、數學課程、數學活動設計、兒童數學學習策略等。第二,幼兒園數學教育實踐研究,其中包括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及存在的問題。許云平指出,教師在幼兒園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應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5]目前,我國幼兒園數學教育中的教師提問仍存在問題,如提問質量不高、提問方式不合理、提問與幼兒已有經驗聯系不緊密等。教師缺乏有效提問策略成為制約我國幼兒園數學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究幼兒園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特征和策略,并提出若干實施要點。
有效提問具有目的性、合理性、針對性、正確性、綜合性、啟發性、開放性、邏輯性和逆向思維等特征,能引發對方思考、激發對話的興趣,有助于解決問題或獲取所需信息。[6-7]
第一,目的性。有效提問是為了實現有效的教育目標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問題以有效度與時效性為依據進行判斷。在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問以明確問題所具有的本質特征為目的。在問題的影響方面,目的決定教師的提問方式。明確問題的目的,強化問題的針對性,有助于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在確定目的之后,可以針對不同的幼兒提不同的問題,問題會更具針對性。因此,目的性是有效提問的特征之一。
第二,合理性。有效提問要符合邏輯和常理,即問題的本質可以被幼兒理解和接受。在符合問題背景和目的的情況下,合理提問可以促進交流。
第三,針對性。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問題要符合數學教學的實際,避免含糊不清的表述。具有針對性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本質,給出更準確的回答。
第四,正確性。高效的提問要求教師對數學問題或要求進行精確表述。精確的問題有助于幼兒了解問題實質,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第五,綜合性。有效提問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的所有層面,以防止漏掉關鍵信息。一個綜合性的數學問題可以激勵幼兒給出更全面的回答或解決方案。
第六,啟發性。有效提問可以啟發幼兒對數學的思考,并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助于促進師幼互動,引發幼兒思考,啟發幼兒給出具有深度性和創造性的答案。
第七,開放性。有效提問應該盡可能避免使用“是”“否”來回答問題,而應采用開放式提問。開放式提問可以拓寬幼兒的思維和提高幼兒的創造性,讓幼兒獲得更多的數學知識。
第八,邏輯性。高效的提問要求合理進行邏輯的論證,并把握問題要素之間的內部關系。有邏輯地提問有助于幼兒更好地了解問題的內部邏輯,提高解答的合理性。
第九,逆向思維。切換視角,用逆向思維引導幼兒思考數學問題的實質及可能答案。逆向思維可以幫助幼兒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提出創造性的想法和解答方案。
在幼兒園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主題內容。例如,在“圓的認識”中,首先,教師以“幼兒園里有哪些圓?”的問題開始提問,讓幼兒通過觀察、操作等理解“圓”是什么,并引導幼兒在活動中認識圓。其次,教師向幼兒提問“你們知道幼兒園里的圓有哪些特點?”進一步引發幼兒思考,為幼兒進一步探究“哪些是圓的”做好鋪墊。最后,教師選擇主題內容時需要注意與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匹配,否則會導致教師提出的問題難以引起幼兒的興趣與思考的情況。
在幼兒園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提問的技巧,減少提出低層次問題,如:“你是怎么想的?”“你想到了什么?”而應提出具有挑戰性的、能引發幼兒思考的高層次問題,如教師在“數與代數”教學活動中提出“你能想辦法把兩個同樣大小的球放在同一個盒子里嗎?”,這一高層次問題不僅能引發幼兒思考,還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要注意提問方式,要提問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例如,在“圖形與形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問“你們是怎樣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以此激發幼兒的回答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探究的前提,是幼兒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幼兒進行積極主動探索和實踐的基礎。[8]因此,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并通過積極互動、鼓勵幼兒大膽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認識阿拉伯數字”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讓幼兒分享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并思考動畫片里有哪些數字,從而讓幼兒感受到數學與動畫片之間的聯系,引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已有知識經驗及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設計問題,啟發幼兒思考。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活動內容特點及教學目標要求等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出符合兒童認知水平、心理特點和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
幼兒期是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教師在組織集體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幼兒學習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活動材料和問題情境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如在“數與計算”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創設情境幫助幼兒理解“一個數”和“相同數序”的概念;在“幾何圖形”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創設真實生活情境幫助幼兒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條邊組成的”。其次,教師要在有效提問的基礎上鼓勵幼兒解決問題。如在“統計”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把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統計,幫助幼兒整理分析數據、總結規律;在“分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分類;在“數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認識數字“1”和“2”,通過讓幼兒數數來理解數字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的提問氛圍。在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和獨特需要,要采取靈活、開放的提問策略,促進幼兒學習能力的發展。
教師應思考問題設計的目標是否合理,問題設置是否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若發現問題目標不明確,或與教學內容不符,應對問題進行適當調整;若發現問題難度過高或過低,需要適當調整問題難度,適應幼兒學習需求。[9]同時,教師應思考問題設計的內容是否合理,即問題的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思維發展規律。幼兒年齡小,認知水平和思維發展水平低,幼兒思維更多表現為具象思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提問要合理。例如,在設計“比高”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將提問內容分為“比高”和“比矮”兩個層次,再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提問。此外,教師應思考問題設計的策略是否有效。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運用提問策略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操作、猜測、推理等。
教師在備課中應反思哪些問題有明確目標,哪些問題沒有。如果在備課時發現自己提的問題沒有明確目標,或問題與教學內容不符,在備課時要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10]例如,在“1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備課時重點提問10以內數的相關問題,提高數學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提問。例如,幼兒對具象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選擇符合幼兒認知發展水平和興趣的問題,如果提問過難或過易會影響幼兒的思維發展和活動興趣。
提問方式是指教師通過語言或非語言形式向學生提出的特定學習任務或教學活動形式。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思考提問方式是否得當,即教師要思考提問方式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如在“比高”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實物“比高”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同時,教師要注意提問的語氣、語調和節奏是否恰當。此外,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提問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當幼兒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該使用溫和、肯定、鼓勵式的語氣,如果發現提問方式不恰當,教師應該及時調整提問方式。
課堂教學效果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交流產生的結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反饋是重要環節。教師應思考學生反饋是否積極,即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應是否積極。如果教師發現學生對教學內容或環節反饋不夠積極或教學效果不佳,教師應及時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改進。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幼兒為本,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不以成人的視角和標準看待幼兒。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總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幼兒教育的基本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有效提問能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有助于幼兒突破思維定式。在實踐中,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總結有效提問的方法,進一步提升幼兒集體活動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