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廖承志每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的心里總藏著一個人。無論走到哪兒,她都是他永恒的牽掛。這個人便是經普椿,廖承志唯一的愛人。在廖承志看來,此生有妻如此,余愿足矣!1968年1月11日,為了頌揚他們之間的愛情,在結婚3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廖承志特意作了一首小詩:
“長空萬里眾星羅,小院南墻花影過;靜夜依依尋舊夢,近鄰裊裊唱兒歌。每逢此日分離慣,且望他年聚首多;白頭相偕愿已足,荒山野嶺共消磨。”
“隱瞞的”親情
經普椿,浙江上虞人。其父經亨頤,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他一手創辦的春暉中學,匯集名師如豐子愷、朱自清、俞平伯等人。
1933年初,經普椿從浙江老家來上海看望父親。因何香凝的子女不在身邊,她常幫何香凝干些家務。她尊稱何香凝為“伯母”,何香凝則昵稱她為“阿普”,對她就像待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在一次拜訪中,經普椿在何家邂逅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他引起了經普椿的注意。那位年輕人沉穩英俊,與何香凝交談時總是讓她開心不已。經普椿意識到他并不是普通人。然而,在她想要詢問的時候,何香凝卻已經向她介紹道:“這是我的侄兒。”經普椿則羞澀地向他微笑。
在廖承志眼里,經普椿就是一個初涉社會的中學生,充滿了青春氣息,這令他非常著迷。而在經普椿眼中,廖承志明顯是一位經多見廣、多才多藝的青年才俊,他懂多國語言,還會畫畫。沒過多久,經普椿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他。
然而不久,廖承志被捕,經普椿和父親趕到時,看到廖承志被押上了警車,經普椿才明白這位比自己大9歲的年輕人就是廖仲愷——何香凝之子,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部長、全國海員總工會黨團書記。為了保護母親的安全和順利開展革命工作,廖承志選擇與母親保持距離。
“追隨的”愛情
廖承志被捕之后,經普椿想方設法打聽他的去向。在廖承志被監禁的5年中,經普椿每周都會去看望他一次,并嚴格照顧他的飲食,從來沒有缺席過。無論是在延安的窯洞里,還是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經普椿都毫不猶豫地跟隨著廖承志的步伐。即便經歷了艱難的分離和困苦的條件,經普椿始終堅守在廖承志身邊,成為他堅強的后盾。
新中國成立后,廖承志擔任了多個職務,工作繁忙。為了廖承志的健康,經普椿在家常便飯和宴會上都會注意控制他的飲食,尤其對于他喜歡的肥肉更是格外關注。
堅守的婚姻
1980年,廖承志去美國做了心臟搭橋手術。手術后,經普椿更加細致地照顧他。她擔心廖承志的健康狀況,時刻關注他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她給廖承志寫信,通過電話和傳真與他保持聯系,向他傳遞關心和鼓勵。盡管時差和距離的限制,但經普椿始終給予他無盡的關愛和關心。他們經歷了分離、相聚等種種困難和挫折,然而在生離與再聚的堅守中,經普椿和廖承志的婚姻更堅不可摧。
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因病去世,享年75歲。在回憶文章中,經普椿如此寫道:“50年的恩愛,半個世紀的坎坷,一起涌現在我飽含熱淚的眼前,既模模糊糊,又清晰異常。”
1997年9月20日,經普椿病逝,享年80歲。常伴左右的女兒廖茗感慨:“本來應該最為悲傷的我,卻十分平靜。這是因為,我把母親的離去,視為她與在天之靈的父親在離別14年后的重新相聚……”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2024.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