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賽楠
摘要: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養老金融”首次被正式提出,也是首次被列入國家金融的重點工作。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農村養老問題愈發凸顯,金融作為一種媒介,可以為緩解農村養老問題和滿足養老需求提供工具和服務,因此研究農村養老金融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則是通過拆解農村養老金融的概念、深入探析其發展困境,繼而從案例中探索總結出基于“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的幾條發展路徑,為農村養老金融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農村養老 養老金融 發展路徑
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截至2022年底約占全國人口的20%,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使得養老問題日益凸顯。而農村地區相比于城市而言,老年人人口占比更大、養老保障更為缺乏、養老服務需求更多樣化、養老建設發展更為滯后、養老供給更為不足。加之我國農村的金融發展缺乏建設性、普惠性金融服務還有待提升、金融工具與金融產品創新不足,因此農村養老金融的發展存在諸多瓶頸與困難,探索其發展路徑任重而道遠,理應受到進一步的關注。
董克用教授等人于2016年首先提出了養老金融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養老產業金融的三分法,并逐漸成為各界共識。養老金金融是養老金融研究的內核,包括養老金制度安排和養老金資產管理。養老金制度安排是旨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國家層面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居民繳納個人和政府補貼的保費,以獲取基本的養老金待遇,即“新農保”。而在此過程中積累的養老金資產可通過市場化資產管理和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養老服務金融是指通過金融機構研發的養老金融產品和工具,為養老群體提供專業化金融服務和財富管理規劃,從而使農村居民的養老需求得到進一步的滿足,而不僅限于養老金的保障。養老產業金融則是對養老產業及相關產業進行投融資支持的金融活動,旨在解決養老產業資金需求和資本供給的問題(見圖1)。

本文以養老金融概念解讀為基礎,通過對農村養老金融的發展困境和相關案例的歸納總結,分析探索得出農村養老金融發展的幾條路徑,為我國農村養老金融的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從而推動農村養老和養老金融雙線發展。
(一)農村養老金金融增值空間受限
雖然在國家的大力推行下,農村地區新農保的落實情況較好,但是農村居民個人繳納養老金的金額很低,主要依賴政府的基礎養老金,而這部分國家補貼額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因此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養老金金額較少、養老保障水平不高,繼而農村養老金投資基數不大。
另外,由于《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對養老金投資比例存在限制,養老金暫時不允許投資時間短、收益高、風險高的領域,因此無法采取高收益性的資產管理方式,一般通過存款、國債等穩健型途徑進行投資運營,降低了養老金的運營效率,所以養老金資金增值程度不高。尤其對于農村地區而言,其金融市場不發達,沒有匹配的養老金融產品可供選擇,進一步導致農村養老金投資渠道受限、增值空間受限。
(二)農村養老服務金融供需關系不平衡
農村養老服務金融缺乏有效供給。一是沒有創新型、定制型的養老金融產品可供選擇,同質化嚴重。尤其是在重視個性化養老需求的當下,農村養老服務金融產品與養老群體之間適配度的缺乏會遏制養老服務金融的發展;二是金融機構適老化服務在“專業化、智能化、多元化、優質化”方面體現不足;三是農村范圍內金融人才缺乏,未打造研究養老金融相關問題的專業強、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四是養老服務金融的風險監控機制尚未成熟,農村居民面臨使用養老金融產品的高風險問題,不利于農村養老服務金融產品發展創新。
在需求方面,農村居民整體養老金融素質不高。一是對養老服務金融的了解尚淺,加之部分居民思想保守,導致其對新事物持謹慎態度,影響養老服務金融知識普及;二是金融養老意識不足,受傳統認知影響,農村居民思想守舊,認為養老主要依賴家庭支持方式,對養老金融服務和產品的需求程度不高;三是由于農村居民的經濟基礎薄弱,對養老服務金融消費和投資水平有限,因此農村養老群體無法有效配置資產、選擇合適的養老服務金融產品。
(三)農村養老產業投融資支持效果不佳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國家對農村產業的扶持力度極大增強。對于農村養老產業方面,也出臺了許多推進政策,比如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稅收減免等。同時銀行機構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提供信貸投融資優惠支持。
但是由于我國養老產業金融發展尚未成熟,養老產業投資回報周期長、風險高,所以農村養老產業融資不易,即使有國家財政支持,也很難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另外養老產業市場不規范,銀行對養老產業進行投融資業務操作時面臨審批程序繁瑣、外部監管約束、相關金融產品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等問題,因此養老企業很難在投融資支持下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國對于農村養老產業的投融資支持效果不佳。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將農村養老金融進行拆解,分別對“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的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旨在探索我國農村養老金融發展的多元路徑,為其提供借鑒。
(一)養老金金融案例
養老金金融包括養老金制度安排和養老金資產管理。對于養老金制度安排,以下國家的養老金制度典型案例對我國完善養老金保障體系具有啟發意義。
1.英國。英國養老金制度是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包含國家養老金、職業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三部分,在改革過程中一直朝著多層次、多元化方向發展。除此之外,還建立健全了“多元共擔”的家庭支持政策體系。這啟示我國應該建立多層次養老金制度,將家庭養老支持引入養老金保障體系,從而促進養老金籌集渠道多元化發展。
2.德國。德國是國際上首個推出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相結合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國家。不交稅的低收入群體可以享受到國家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直接進行的財政補貼;高收入群體可以享受到稅收優惠,減輕稅收負擔。這啟示我國應制定稅收激勵政策,鼓勵高收入群體參與到個人養老金儲蓄中;另外加強政府在第三支柱中的財政支持,對低收入群體可進行額外補貼,從而提高個人養老金的普及率。
在養老金資產管理方面,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推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養老金投資產品,通過智能合約的方式確保養老金的安全性和透明度,還能通過數據技術預測收益率。這啟示我們不能僅依靠銀行機構研發的投資產品,還應該擴展收益渠道。另外可以依托信托公司或基金公司,開展養老金信托與養老金基金項目,把養老金資金委托到專業機構進行資產管理,從而能夠選擇最適合的投資策略,提高其收益率。
(二)養老服務金融案例
1.桐廬農商銀行。桐廬農商銀行集聚自身服務功能,在桐廬縣城開設了集金融、社險、醫保、市民卡、休閑娛樂、平價超市為一體的“5060”俱樂部。該俱樂部搭建了政務、商務、民生服務與農信金融服務共通、共享平臺,極大地滿足了老年人群體的養老需求。這對于桐廬農商銀行的主業拓展形成了助推作用,近年來在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中其存款和貸款增速均高于全縣平均增速。
2.工商銀行。工商銀行在手機銀行養老金融服務專區推出了養老金融全景服務視圖,客戶可以便捷、全面地查詢養老資產信息。另外,工行還將養老金融產品推薦、養老投資課堂等多樣化服務嵌入其中,使具有養老需求的客戶增加了對養老服務金融產品的了解渠道,同時對銀行增加養老產品和服務的使用率、收益率起到推動作用。
3.建設銀行。建設銀行提出了養老金融“1314”發展策略,發揮“客戶、資產、科技”三大優勢,致力于打造“穩健、一站式的養老金融專業銀行”,成功形成養老服務金融品牌,大力促進了該銀行養老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發展。
以上銀行的成功為農村養老服務金融的發展帶來啟示,一是銀行機構應重視多樣化、專業化、適老化金融產品的研發,積極滿足農村養老需求,提供優質養老服務,提升農村養老群體對養老金融產品的消費水平;二是將養老服務金融鏈條有效連接起來,在提供養老金融產品和其他金融服務中,做到一體化發展。
(三)養老產業金融案例
海森生物獲3.15億美元B輪融資,募集到的資金將用于促進公司慢性病、老年相關性疾病以及急重癥領域發展。正是因為該公司聚焦“老年群體相關疾病”這一養老服務主題,符合當下養老需求,從而更易獲得融資。最終通過有機增長和未來收購,與現有產品組合形成有效的商業協同效應,提供健康解決方案,進一步打造“銀發經濟”健康管理生態圈。
養老產業包括醫療保健業、家庭服務業、制藥業等,涉及領域較為廣泛,每個產業又可以細分子產業,因此養老產業的投融資需求巨大。從以上案例的融資成功和最終效果呈現,可以啟發養老產業金融的發展,一是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將養老服務需求融入相關養老產業的發展藍圖中,產業有發展前景才能獲取到融資的可能;二是提升產業韌性,培育和養老產品相關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吸引市場資本,以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增強融資能力。
(一)發展多支柱農村養老金模式
養老金金融是中國養老金融的核心,在案例分析中已經提到英國養老金制度改革方案的可借鑒性,因此我國應優化養老金供給結構。一方面要弱化養老金第一支柱(即社保)的作用,積極健全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和第三支柱(即個人養老金)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以三支柱協調發展促進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目前是獲取農村基礎養老金的主要社會保障制度,若要強化新農保的保障作用,一是需要增加資金來源,可以通過發行特種國債、搭建新型醫保基金、開展醫保股權分拆和發行、引入專業的保險公司和社會資本等擴寬籌資方式,增加眾籌資金;二是需要統一上調農民養老金,強化農民養老金增長機制;三是需要擴大保障范圍,包括擴大參保群體范圍、增加就醫報銷項目等。
農村在第二支柱方面起步較晚,規模相對較小,而且只針對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對于農村地區來說未來發展空間有限,因此應該加強農村第三支柱的發展。一方面要做好宣傳,增強農村居民建立個人養老金的意愿;另一方面要降低農村居民繳納第一支柱中的社會保險費用負擔,將資金用于第三支柱的投資當中,提高第三支柱在農村養老金金融發展中的比重。除此之外,還應該發揮家庭養老的作用,將其作為衍生的第四支柱,為農村居民養老提供養老金補充和支持,進而發展多支柱農村養老金模式。
(二)促進農村養老金資產管理渠道多樣化
對農村養老金進行資產管理是農村養老金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解決養老金保值增值的問題,而促進農村養老金資產管理渠道多樣化,有助于養老金投資選擇的多元化,從而提高農村養老金的管理效率,增加收益。同時拓展養老資金投資運營渠道,也是為資本市場引入長期穩定的機構投資者和實現我國養老金融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提供益處。
由于我國對養老金投資有規定,用于股市投資的比例不能超過30%,銀行存款和國債等領域的資金不能低于70%,因此養老金增值受到制度限制,應調節現有配置結構,放寬養老金投資比例。股票市場雖然投資風險較大,但投資回報率高,有利于養老金資產的積累,可適當提高投資比例。另外,推動投資渠道的多樣化發展還需要增加投資標的選擇,農村養老金可以結合農業產業投資領域,實行特色化、專業化的投資戰略,尤其對于國家扶持的基金項目,也可以進行養老金的投資運營。
(三)創新農村養老服務金融產品整體協同
養老服務金融產品最早以“保險+養老”的模式出現,這為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份保障,但隨著養老問題的日益加劇和養老需求的多樣化發展,養老服務金融產品的創新迫在眉睫。
金融機構作為養老產品的主要提供者,應該積極開發適合農村養老群體的金融產品,突出養老特征。目前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具有廣泛性,很少有針對農村養老群體的完全適配產品,所以金融產品創新應該以此為突破點,注重群體和產品的差異性,再結合農村地區的發展特點,研發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金融產品,使基金、信托、保險、理財等多種類型的一系列養老服務金融產品整體協同發展。
一方面,由于農村養老群體較為保守,以及對于養老金融業務的內容和操作了解淺薄,所以應該積極推出易懂、易操作、風險和收益性價比高的養老金融產品。同時也要向農村養老群體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其對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進而最大程度地接受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另一方面,養老金融服務的普及也可以幫助養老金融產品的推陳出新。增加養老財富投資和消費咨詢服務,從而得到專業化的養老需求反饋,根據反饋可以更好地設計匹配的養老金融產品。
(四)建設農村養老產業資金循環圈
根據前文對農村養老金融的概念分解和路徑探索分析,可以將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構建成完整的養老金融生態系統,加強各環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形成鏈條發展。以養老產業為中心點,做好上下游的連接舉措,可以更有效地建設農村養老產業資金循環圈,從而為農村養老群體提供可持續性、可發展性的養老保障和服務。該過程形成的良性循環見圖2。

農村養老群體通過“新農保”和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而獲得養老金,將養老金進行存款或理財儲備可以積累一定資金額。通過前文分析,能清楚的知道養老金儲備進行投資的必要性,而投資養老產業更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投資策略。既可以為養老金的投資提供穩定的回報,也有助于推動養老產業的發展。養老金可以直接投資于養老服務機構,包括養老院、康復中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這些機構不僅能回報長期穩定收益,而且也彰顯了養老金投資的社會責任性;還可以投資于醫療健康產業、養老服務技術、養老地產等,這些項目通常具有較高的市場潛力和收益率。
養老產業的發展推動養老服務優化供給,例如農村養老機構的發展會推動國家金融支持和政策傾斜,從而衍生出與之相關的高質量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滿足農村養老需求。而養老服務會對接到客戶養老資金的使用,比如為農村養老群體提供專業的資產管理規劃和咨詢服務,通過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套餐確保客戶的養老金資金得到最優化地利用。同時養老服務金融的智能化發展,為農村養老群體提供了方便的在線服務平臺和金融數據展現,有助于養老群體更為主動地參與到養老金資金的管理運營中。至此,可優化養老群體的養老資金運作,最終實現養老金增值,繼而開始新一輪的養老金儲備,形成農村養老產業資金良性循環,農村養老金融得到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繼曄.養老金融:理論界定及若干實踐問題探討[J].財貿經濟,2013,(06):43-52.
[2]董克用,孫博,張棟.從養老金到養老金融:中國特色的概念體系與邏輯框架[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1, 10(06):15-23.
[3]董克用,張棟.高峰還是高原?——中國人口老齡化形態及其對養老金體系影響的再思考[J].人口與經濟,2017,(04):43-53.
[4]孫博.老齡化時代應建立大養老金融思維[J].清華金融評論,2016,(02):91-94.
[5]施文凱,董克用.中國多支柱養老金體系結構改革問題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22,(11):93-103.
[6]文憲茹.商業銀行發展養老金融服務的優勢及策略[J].商業文化, 2022,(06):90-91.
[7]吳堅,黃仕川,葉凡等.雙模型下的養老金缺口測算與我國養老金融體系建設研究[J].當代金融研究,2022,5(04):57-71.
[8]張中錦.養老金融:理論溯源、分析框架與發展戰略[J].現代經濟探討,2020,(05):36-42.
[9]姚余棟,王賡宇.發展養老金融與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金融論壇,2016,21(05):13-17.
The multi-path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ndowment finance in China
Liu Sainan
Abstract: In the Central Financial Work Conference in 2023, "pension finance" was formally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was also included in the key work of national financ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increasing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he problem of rural old-age care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s a medium, finance can provide tools and services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rural old-age care and meet the needs of old-age care. Therefor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rural old-age care finance. This paper dissolves the concept of rural pension finance, deeply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then explores and summarizes several development paths based on "pension finance, pension service finance and pension industry finance" from the case, providing some thou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ension finance.
Keywords: Rural old-age care Pension finance Development path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